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8 14:00:32瀏覽788|回應8|推薦19 | |
一個在社會最底層謀生的臨時工,在政治戰火中開車衝進了人群,造成流血的不幸事件。這一切是為了什麼?為了捍衛一位逝去的獨裁者?為了用無辜者的鮮血祭拜馬場町的冤魂?一塊牌匾、一棟建築,對台灣民眾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面對藍綠節節升高的對抗,我們百姓還要流多少血,聽多少刺耳的噪音? 廿八年前,我是一個愛唱蔣公紀念歌的小學生,舅舅帶著我進去尚未正式開放的中正紀念堂探奇。對當時的我來說,中正紀念堂既是追懷偉人的聖地,也是放學後去餵魚遊玩的公園。十七年前,在禁書和黨外運動、社會運動衝擊下政治啟蒙的我,作為高中生參與了野百合學運。第二年的獨台會事件,進入大學的我,在這裡和其他學運同志集會抗議、被捕。「中正紀念堂」在學生和群眾口中成了「中正廟」、「蔣廟」,威權意涵漸漸退去,廣場不再是用來仰看偉大領袖衣冠塚的場所,而成了民主運動的象徵性陣地。之後的十多年,在中正紀念堂,有政治活動的激情,有弱勢團體的爭鳴,更有庶民百姓的遊憩、愛戀與歡樂。「威權」兩字,已不足以概括這裡的意義。 這幾天,在選舉帶來的「大中至正」匾額拆除波濤中,我們又回到了這裡,以一個獨特的立場︰藍綠休兵,停止圍繞中正紀念堂而生的鬥爭,暫停拆除牌匾,選後再透過廣泛的對話,尋求有共識的方案。在被政治風潮吸引到中正紀念堂的人群中,有一群人是這幾年我們習見的︰揮舞國旗、唱著愛(中華民)國歌曲,高亢卻略嫌紊亂,其中有人是懷著對老蔣總統的感恩,有人是基於對阿扁總統的痛恨。對於他們,我雖然不盡同意,卻有著深刻的理解。另一群同樣激情的群眾,揮舞著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受難者團體的旗幟,裡面有著熟悉的面孔,在學習台灣現代史的過程中,他們的名字和戰後台灣史的風雲緊緊連在一起,曾經是我敬仰、渴望認識的前輩。這兩群人,有著各自堅持的價值,在這些價值的背後,都有其社會歷史的脈絡,在「正常」的社會,本來可以透過對話取得相互理解,甚至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得到共識。遺憾的是,在選戰的硝煙中,對話與共識似乎成了幻影,民主的價值與精神被拋棄,最後甚至流下人民的鮮血。 我們要問兩黨︰廿七歲的中正紀念堂是古蹟嗎?所謂的「古蹟」說,不就是你們鬥爭的手段之一嗎? 我們該問兩黨︰你們都說在依法行政,但蔣介石的評價與民眾的情感問題能用法律解決嗎? 我們還要質問︰對於這塊牌匾,沒有暫時留白,等到選後再透過廣泛對話、民主協商解決爭議的空間嗎? 我們已經知道兩黨冥頑不靈的答案,但我們在廣場上也聽見了人民的另一種聲音︰中道的力量定會形成,民眾的智慧不容忽視,立委選舉的政黨票,將是對藍綠惡鬥的否決票。 作者楊偉中為第三社會黨發言人 (蘋果日報20071208)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