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31 23:20:45瀏覽1262|回應6|推薦18 | |
今年是一個「週年年」︰在臺灣有台灣民眾黨八十週年、二二八六十週年、鄉土文學論戰三十週年、解嚴二十週年,在國際上則有十月革命、日本侵華戰爭、格瓦拉逝世等一連串的「X十週年」紀念。每一個這樣的日子,意義都不僅止於紀念,還在於透過檢視歷史,反省當下,看看我們進步了多少,又在哪些地方停滯不前,甚或是倒退反動。透過這樣的檢視與反省,我們可以不斷思考改革的目標、路徑、動力和社會基礎。 回想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民眾黨到解嚴前後的民主/社會運動,在革新陣營中雖然有著各種路線的辯論,有激進與溫和的差異,但是誰是改革者,誰是保守派,這條界線還是基本清楚的。但在今日的臺灣,沒有一個政客/黨不談民主、本土、自由、公義,也沒有人不自封為改革力量,但是在當下,保守與改革的這條界線真的能夠毫不猶豫、清清楚楚地在藍綠兩大陣營中劃開嗎? 就個人接觸的經驗來說,許多來自日本、韓國的進步社運人士,相當關心「誰是臺灣改革派」這個課題。他們從自己的歷史與政治經驗出發,通常認定淵源於獨裁政權時代民主運動的民進黨,即使在社會經濟議題上有重大的侷限,仍屬於改革勢力。而民進黨執政七年的過錯,也比不上國民黨獨裁數十年累積的罪惡。不過這樣的見解,在日韓朋友們對臺灣政治有更多了解之後,明顯地產生了變化。 是的,承繼獨裁政權遺續的國民黨,有不少政治人物拒絕承認歷史錯誤,主其事者雖然對一些歷史事件作出了看似謙恭的回應,但這絕不代表他們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從單個政治事件的責任歸屬、長期的官商結合,到獨裁政權下經濟開發對工農的剝奪和生態的破壞等。這樣一個對歷史缺乏反省,對未來沒有進步前瞻的力量,當然難以幫它帶上改革的桂冠。 然而,民進黨呢?對於一些日韓社運工作者來說,他們在自己國內看到主要政治勢力總是親近資本家,所以對於民進黨執政前後財團的傾斜、對中下階級利益的漠視,相當可以理解。他們也明白,在所謂全球化的時代,不管你是自由派、社會民主派,在執政後都難以抵抗財團的壓力,不得不推動各種經濟自由化的政策。但最令他們無法置信的,倒是部份綠營中那股鮮明的「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以及在國際政治上向美日強權一面倒的路線。一位韓國朋友就曾問我︰「為何反獨裁的民主運動,會支持一個外來殖民統治者?」他們也很驚訝地發現,綠營正向當年的專制政權學習,積極運用「反共仇共」的意識形態,來打擊敵人、鞏固權力。而過去的民主運動人士,如今卻是踐踏法律與程序正義的共犯,也令人愕然。 在臺灣,究竟誰是改革派?這個問題似乎複雜而模糊了起來。其實,只要我們略加釐清,改革與保守的軸線還是可以重新確立的。在兩岸問題上,堅持台灣人民的自決權利;在政治上,堅持民主主義理念,也就是真正捍衛人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全面地落實主權在民;在社會經濟議題上,反對市場經濟掛帥,堅持生態與工農小市民權益優先;對日本和國民黨外來統治的歷史,從民眾的角度進行批判反省,謀求不同歷史經驗民眾的對話。或許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我們能在藍綠陣營內外,拉出一個改革派的陣線,也只有以這樣的理念為基礎,各種各樣所謂第三勢力的醞釀,也才有一個檢證的標準。 (本文以"誰是臺灣改革派"為題 刊登於2007.11.1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