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4 09:11:52瀏覽321|回應0|推薦0 | |
企鵝大夫的醫者行腳---不是這樣子的,老師 最近有個機緣和亞東醫院的院長見面,他是我在醫學院大四或大五的心臟學老師,和他已經三十多年沒見面了吧,他的黑髮已經轉為幡幡白髮,面部表情也由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轉為慈祥,眼神亦不復如昔銳利,他知道我由西醫轉作中醫,哈,好奇與不解大於鼓勵,老師還是很嚴格,在我告訴他中醫的玄妙之處時,他劈頭問我,「氣是什麼?」、「更年期要用什麼藥?」 中醫不是這樣子的,老師。西醫學是「直接對戰」的醫學,可以說,西醫是治「人的病」,中醫學是「調節」、「平衡」的醫學,也可以說,中醫是治療「病的人」,也就是針對「證」用藥。 傷寒雜病論中提到這些「病的人」,有許多的形容,像「其人」、「冒家」、「中寒家」、「濕家」、「尊榮人」、「羸人」、「強人」等等,患者的肥胖與瘦小、強壯與羸弱、面黃與面白、口渴與口不渴、惡寒與惡熱、發熱與不發熱、出汗與不出汗、能食與不能食,嘔吐與不嘔吐,下利與便秘,小便利與小便不利,、脈浮與脈沈、脈緩與脈促等等,均是醫生臨床用藥的著眼點,也就是說,西醫是「對病下藥」,而中醫是「對證用藥」的,中醫是「有是證必用是藥,用是藥必見是效」。 西醫的思維,因為是「對病下藥」,所以才有「什麼病用什麼藥」的邏輯,就像細菌性尿道炎,西醫師就用抗生素去抑菌殺菌,女性更年期症候群,就補充缺乏或日漸減少的荷爾蒙。 人的身體在罹病時的反應幾乎是不變的,古人和今人也沒有兩樣,不外乎發熱、咳嗽、昏迷、出血…等等。所以,以藥對證是穩定的,並不會隨著疾病的變化而不同。只要出現柴胡證、就可以用柴胡,只要出現桂枝證,就可以用桂枝,藥證絕對是經得起重複的,不論古今,不論疾病的種類。 所以,在中醫學中,觀念執著於「什麼病用什麼藥」,是用西醫的思維來考,比方說,掉髮或禿髮,讓人馬上想到可能是「腎虛」的問題,不進一步去辦病人的證,一逕用補腎的藥,是常常會踢到鐵板的,前一陣子據報載,有位中醫師處理禿髮的病人,因為辨證的結果是「血枯」(貧血),給男性病人女生常用的四物湯之後,病情明顯好轉。 結論是,西醫是「對病下藥」,而中醫是「對證下藥」,同樣一個疾病,因著個人獨特的「證」不同,用藥完全不同,個人認為因為中醫比較微細精緻,所以才能處理一些西醫束手的疑難雜症,親愛的老師,這也是我由西醫轉為中醫的理由,請不要對我失望。 參考資料:張仲景五十味藥證 黃煌 編著
(本文作者兼具中、西醫師資格) 院址:新北市 板橋區成都街37號,電話:89539118 林醫師的部落格 http://blog.udn.com/linhc492 林醫師的臉書FaceBook 請搜尋 「林鴻基醫師」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