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31 11:26:45瀏覽323|回應0|推薦0 | |
企鵝大夫的醫者行腳---產後的中醫學藥膳食補 林鴻基醫師 產後,因為氣血的損傷又及荷爾蒙的變化,骨盆腔的關節會鬆弛而略略分開,因為冷風冷水容易造成關節炎,所以要避免踫冷水。阿媽那一代的長輩,常要求產婦在要洗手、洗臉、洗澡時,用的水甚至要煮開,回想起來,應該是基於衛生及殺菌的理由。阿媽也可能主張「不能洗頭」,主要是以前的年代沒有吹風機,怕受涼頭痛。另外睡眠要充足,冷氣亦可以吹,只要不要直接對著風口,溫度保持在27-28度,保暖固然重要,但如若大汗淋漓時,不脫衣亦是不妥的。 食物不宜太生冷,因為「冷」會讓血液凝固,會妨礙惡露的排出,許多生冷食物,可加入蔥、薑、蒜去爆香,生冷蔬菜也可「川燙」去其寒涼。懷孕時,因水份本來就容易停留,吃太鹹會使水份更不容易排出。也不宜吃太酸,因為酸會收斂,妨礙惡露的排出。有傷口時,如自然產的會陰切開傷口及剖腹產的腹部傷口,尤其有紅腫熱痛,不宜太早吃麻油雞酒。值得一提的是,麻油其實是涼性的,一般人,甚至少部分中醫師都會弄錯。 產婦不要喝純水,主要是滲透壓的問題,怕有水腫。坊間有煮過的「米酒水」。 產後一週至兩週,可以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子、麻油炒桂圓、杜仲腰子湯(註一) 。 肝藏血,因此吃肝可補肝,可是慢性肝炎的產婦,如B肝、C肝,則不推薦。因為豬肝中充斥了許多外來藥物,會增加有肝疾產婦的負擔。 藥補(註二) 生化湯的使用,目的在「去淤血,生新血」,在產後觀察 24-72小時後才給,大約在出院返家後才開始服用,大約服用3-7帖即可,中藥房常建議服用14帖或是服用整個月是錯的,如果是剖腹產,可在手術後第五天後開始服用,最多也以 7-10帖為宜。 懷孕的時候,是不宜吃大薏仁的,因為薏仁性滑利,有流產之虞,四神湯的組成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可是臺灣的四神湯中,常常另加「薏仁」,所以,妊娠時不宜飲用臺灣四神湯。懷孕時,有一說,為了去胎火,要服用黃蓮,它的使用時機,在妊娠的第三個三月期(third trimester),也就是七個月以後,而且必須孕婦有火氣、濕熱才可服用。如打算退乳,可用「炒麥芽」三兩、水煎取汁,當開水頻服。 主張氣功強身治病的人都一再強調,加熱中藥,不宜用微波爐,因為水分子的結構會受到影響,建議使用電鍋隔水加熱。 (註一)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婦科的資料 食補 1.產後一週以內:食物宜營養豐富、易消化,不宜過於油膩。如雞湯、魚湯、排骨湯。
2.產後一週以後至兩週:可以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子、麻油炒桂圓、杜仲腰子湯。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 將麻油置入鍋內加熱,加入老薑炒香成淺褐色,薑撈起,置於備好的米酒中。 油熱,放入豬肝(或豬腎、或桂圓)用大火快炒,再倒入浸著薑的米酒煮開(蓋鍋約一分鐘即可)。 杜仲腰子湯 杜仲五錢~一兩,用三碗水熬煮成一碗半,去渣留取藥汁。腰子一副,洗淨切片。 麻油置於鍋內加熱後,放入腰子快炒數下,加入杜仲藥汁、適量米酒、水慢火燉熟。 杜仲:甘溫,補肝腎、強筋骨。
3.麻油雞湯(產後兩週以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 鍋加熱,倒入麻油,油熱後加入老薑炒香,將薑移至鍋的一側。將雞塊放入鍋中炒至七分熟,倒入1:1的水酒,煮開了轉為小火再煮30~40分鐘。
(註二)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婦科的資料 藥補 生化湯 組成:當歸六錢、川芎四錢、桃仁一錢、炮薑七分、炙甘草七分。 煎法:大火煎沸後改小火。頭煎:2.5碗水煎至1碗;二煎:2碗水煎至7分。頭煎與二煎混合,分3次,飯後溫服。 產後一週以後至第三週: 生化湯服完後,開始服用補血益氣固腎湯,對產後腰痠背痛有幫助。一日一帖,共服7~10帖。 補血益氣固腎湯 組成:當歸三錢、川芎三錢、黃耆三錢、黨參三錢、續斷三錢、杜仲三錢。 煮法:4~5碗水+少許酒+尾椎骨數塊或烏骨雞半隻燉。 有的產婦胃口不好或吃補吃到怕了,產後第十到第十四天可以用固脾湯與前方交替服用,增進腸胃消化吸收功能。隔天一帖,約服3帖。 固脾湯 組成:黨參五錢、山藥一兩、薏仁一兩、茯苓五錢、扁豆五錢、大棗三枚。 煮法:5~6碗水+少許酒+豬肚或豬小腸燉煮。 產後三週以後: 服用加味十全大補湯或濾取藥汁煮腰仔、雞肉、螃蟹、鰻魚、鱔魚、或鱸魚,大補氣血及補腎(中醫的「腎」包括泌尿及生殖系統功能)。 加味十全大補湯 組成:當歸三錢、川芎一錢、白芍三錢、熟地三錢、黨參四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炙甘草七分、黃耆五錢、桂枝一錢、何首烏三錢、枸杞三錢、杜仲三錢、續斷三錢、補骨脂三錢、巴戟天三錢、黃精三錢、冬蟲夏草三錢。 煎煮法:大火煎沸後改小火。頭煎:8碗水加2碗酒煎至3碗;二煎:6碗水加1碗酒煎至2碗。頭煎與二煎混合,煮腰仔、雞肉、螃蟹、鰻魚、鱔魚、或鱸魚。(煮海產時加薑兩三片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