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從美學教育談攝影:培養一個適當的藝術教育環境、上
2012/11/21 19:08:32瀏覽481|回應0|推薦30


當代美國美學教育家Elliot W. Eisner在其著作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The role of the arts in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寫道:「藝術是人的意識對外在世界(環境)進行認識的中介。」人的認識能力透過外感官:肉體神經系統,以及內感官:理性、精神。內外感官是人接受外在環境種種要素,即「經驗」的載具,使人的意識有了進行認識的材料。Eisner所闡述的,正是環境對藝術教育的重要。

推廣攝影藝術,或是進行攝影美學教育,建構一個能輕易接觸攝影、認識攝影、學習攝影,乃至學習攝影美學鑑賞的環境,能行潛移默化之教。

一般而言,除了個人自行展開的認識活動,美學教育通常藉由他人輔助下進行的學習(如學校)。而影響更深遠的是我們生處的社會,以及,社會背後的文化。我們的感官系統成為一種追求自我發展的方法,但其並非單獨運作,是需要文化工具的發展語言、藝術、科學、價值觀念,有了文化的協助我們學著去發揮自我

人能以認識為基礎,發揮更複雜的創造力。藝術便是人精練自身經驗感覺,並加以擴大想像力的創作。思想產生著可能的圖像,也有個極為重要的認知功能,執行可能世界的創造。創造力也是認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透過經驗展開認識,以經驗做為創造的材料,進而改變環境,形成文化。文化取決於溝通,因為溝通模式提供文化增長的機會。在一部份中我們回應他人的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提供材料讓他們回應。藝術認知能力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去關切我們身處的世界,這彼此間是一個共生的關係,建構出整體社會的面貌。

另一方面,社會的面貌也反應著該社會攝影人的人格。隨著數位科技發達,越來越多攝影人試圖利用數位後製方式創造符合個人主觀美感的攝影作品。從藝術的自由精神來看,沒什麼不可以。但部份有心人士卻抱著僥倖心態,以經過數位後製的作品,參與白紙黑字規定不能進行數位後製的攝影比賽。顯然忘了數位科技發達之餘,網路科技跟著日新月異,過去可能不容易被檢視的旁門左道,今日則要面對廣大網民的檢視。

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相關組織、人士都忘了自己所作所為是在戕害我們的攝影環境,污染攝影人由衷熱愛藝術的心靈,破壞原本單純的攝影比賽用以提昇攝影發展,而非用以求名、求利的市儈風氣。

藝術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促進孩子的發展能力建設的經驗或認知。創作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活動中,情感細化,更微妙的區別,受激的想像力,發展和技能形成的感覺。

「孩子的能力培養著重於孩子的內心」,這句話的目的是再次強調,教育是一個過程,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經驗的建築師,因此,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經驗。藝術必須作出特殊的貢獻,為此他們強調個性的表達,並通過富有想像力的能力的鍛煉和發展。



http://www.myplus.com.tw/school_news_detail.asp?nid=57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tudiomowen
部落格:http://blog.udn.com/linengreen
個人網站:http://studiomowen.net/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06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