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號《天下雜誌》洋洋灑灑的文章大談少子化衝擊下,「未來20年內,台灣預估將有64所大學被迫關閉。」上至校長,下到教職員除平時工作外,還要當起推銷員,招徠學生就讀。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身為一位從教育圈外走進教育圈內的研究者,我認為台灣教育的問題出在「政策的不徹底性」,以及「相關學者對改善體制的冷漠」。當台灣的學校逐一走向學店,理當是一種市場自由化的象徵。
掩耳盜鈴(比保守還糟糕)的教育政策使得學校既無法走向市場化,又無法完全保有原來的特色。只能隨著政治力、市場和輿論,擺盪與遊走。然後就會出現當前這光怪陸離的現象:
「政府花了五年五百億,希望幫頂尖大學衝刺排名,但沒有真正的實質計畫,所以頂尖大學拿了錢修學校裡頭的路,以及其他跟研究與學術無關之處,但真的問學校為何如此浪費,他們也拿不出具體的預算使用計劃,就像古早的暴發戶,有錢不知道怎麼花,只好亂花,形同炫富。」
教育不該完全市場導向,但也不能完全無視市場現況。
當處於生存邊緣的學校則處於生死關頭,教育當局偶爾態度像是想挽救一切,偶爾又一副應該放手的態度。沒有真正的決心與配套措施,看是要讓學校真正完全自主,以市場為準,或是完全由教育單位監督。少子化、不景氣諸多因素,這幾年慢慢有學校或部份科系得面對招生不足的問題,接下來怎麼辦?回溯原因,當初大搞教改的專家、學者與官員,可有任何人能夠出來說明?
台灣教育政策甫通過重大新制,12年國教已經箭在弦上,但過往留下的所有毒瘤與傷口,可有人正視其逐漸蔓延的危機?
台灣有上千流浪教師,各大教育院校數百位留歐、留美教育博士,面對這幾年來教育機構的崩盤,他們豈能繼續不聞不問,窩在學術的象牙塔裡?畢竟很可能數年之內,要出門去招生,被放無薪假,乃至被資遣的教師就在象牙塔之中。台灣教育走到這個地步,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