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確認自己適合當個自由工作者?
2020/09/22 12:53:46瀏覽3618|回應0|推薦19

 

疫情期間,線上產業逆勢上揚,除傳統的線上購物,疫情帶動遊戲產業、線上教育等,都在疫情期間成了當紅炸子雞。面對無法開學的困境,連傳統教育工作者,都被迫學習使用線上教育系統。

讓無數學生打負分的釘釘,因為上網課上微博熱搜的教師,還有早早通過網路在家辦公的廣大民眾。

生活的改變,讓某些人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既然有網路就能開工,上班不一定要進公司,我是不是有從事『自由職業』的潛力?」

你也有從事自由職業,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的念頭嗎?希望通過本文,讓你能對自己這份念想,有一個充分的剖析與理解。進而做出符合自身生涯規劃的選擇。

 

§自由職業的常見誤區

「自由職業」的概念來自西方世界,英文稱為 “Freelance”。從事該職業的一般稱為「自由職業者」,或「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 “Lance”是一組傭兵的戰鬥單位,就像現今軍隊說的連或排。

而傭兵團中,總有一些額外加入的兵員,他們平常並沒有跟任何傭兵團簽訂契約,所以他們處在未簽約(free)的狀態。

自由職業,指的就是沒有隸屬於任何一家公司,未和任何一家公司簽署專屬契約的勞動型態。

然而,有些職業概念,卻和自由職業混淆在一起,使一些人對自由職業產生誤解。比如說:

1. 彈性工時

自由職業者,他們的工時很彈性嗎?

實際上,自由職業者在工時上的彈性,指的是因為工作要求而變動,這個變動由工作強度,以及自由職業者的判斷來決定。

沒有充分自律,按照客戶的要求完成工作,那是一分錢也拿不到。

有些人把彈性工時看成「想什麼時間工作就工作」,全然是對自由職業的誤解。

一般公司也會有彈性公司,比如穀歌等科技公司,他們沒有既定的上下班時間,但工作人員依舊要在時限內完成工作。

至少今天團隊約定一個時間開會,你總不能放大家鴿子吧?

另外,自由職業者也需要吃飯、睡覺、跟家人相處,所以多數人能工作的時間,也許比擠早高峰的人晚一點,但也不非全部都是晚上不睡覺的夜貓子。

更何愧,每次遇到經濟危機,某些公司也會調整大家的上班時間,甚至放起無薪假。

所以彈性工時並不是自由職業的專利,不能代表自由職業者。

 

2.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一詞主要來自作家Susan Kuang的著作 “Slash”,意思是斜杠,就是在一個字上沿著兩個對角線劃了一杠,或者把一個東西一分而二。

斜杠青年不一定是自由工作者,只是同時有兩份工作的人,斜杠青年跟兼職不同的是,一個人把兩份工作都做的很好。

就像比爾.蓋茲,既是企業領袖,又是一位慈善家。或者像《奇葩說》裡的黃建中,他既是老師,又是優秀的辯手。

所以一位斜杠青年,有可能是自由職業者,只要他能夠兼顧兩種類型的工作,且同時保持老闆兼員工的自雇狀態。

「自雇者」,是一種更符合自由職業者的想法,他們是自己的主人。

因此,派遣工也不是自由工作者,因為派遣工由派遣公司統一管理,和派遣公司之間有人事合同。

自由職業就在於工作是「以件計酬」,不存在一個人被另外一間公司綁定的情況。

 

3. 全職與兼職

一個人有一份全職,另外接私活,他接的私活叫兼職。

對於一份完全的自由職業者,他的全職就是自由職業者。

全職或兼職是工作的狀態,跟是不是自由職業無關。所以一個人有正職,卻想通過兼職獲得自由職業的感覺,他能得到的就僅僅是感覺而已。

對於一位自由職業者,他對自己的工作是十分看重的,他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這是一位敬業的自由職業者應有的態度。

所以自由職業並不是「輕鬆」或「自己想幹麻就幹麻」的代名詞,有些人只是因為手上工作太苦悶,於是意淫自由職業者的工作狀態,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根本沒搞懂自由職業和其他工作一樣,都需要敬業和高度付出的精神。

對自由職業有誤解的人,往往無法成為自由職業者,因為他們只是想從以前逃離出來,實際上沒有一個前進的方向。

 

§自由職業,不等於職業自由

自由職業,由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許多人看重的是「自由」,實際上應該率先考慮的是「職業」。

所以考慮自己是否適合自由職業的前提,就是問自己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真的理解所謂的「自由」嗎?

如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言,所謂自由是一種意志自由,也就是做選擇的能力。

在職業規劃裡,我們能做的選擇是有限的。在生活中,我們想吃什麼、想喝什麼、想住哪裡……種種選擇也是有限的。

所謂自由,始終是有限的自由,而不是無限的自由。並且自由某種程度是比較出來的,是一種主觀感受。

當你從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中跳出來,開始新的工作,剛開始你可能會因為工作內容的轉變感到自由,但這份自由帶來的快樂,會隨著時間產生遞減效應。就像運動後喝到的第一口可樂,和第十口可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不同的。

說到底,真實的自由也不是多數人追求的,他們看重的是自由帶來的快樂,往往對自由的意義欠缺真實瞭解,不過是從當下不自由的處境中,「吃著自己鍋裡,望著別人碗裡」。

這種對自由的呼喊,充其量是一種逃避,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虛假的自由,一種渴望逃離當下的幻想。就像企業顧問高汀(Seth Gardin)說的,「與其盼望下一個假期,不如展開一段無須逃離的生活。」

逃離總是一時的,以逃離為自由,等於帶著彷徨不安的炸彈前行。

 

問題二、你憑什麼混飯吃?

我們應該擺正我們對職業的想像,要知道,所謂自由職業也是一份職業,自由不過是沒有具體隸屬於特定公司或機構。

所以一位是否適合從事自由職業的人,應該先問問自己,你對職業的瞭解是什麼?

換句話說,就是問自己:「你憑什麼混飯吃?」

選擇自由職業,實際上並不是換一個專業,只是換一種契約型態。

常見的自由職業,比如作家、設計師、直播主,都是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幹道一個高度,擁有被業界認可,能給合作方帶來充足效益的情況下,使他們能夠以接案的形式在社會上生存。

對於一個本身根本不知道離開公司,自己單幹能靠什麼讓別人為自己的勞動掏錢,你不適合自由職業,甚至壓根就還沒有建立起對工作該具備的基本態度。

 

§我適合從事自由職業嗎?

想瞭解自己適合幹什麼職業,有三個方向,而三個方向最終交會處就是答案:

第一、從瞭解自己出發

瞭解自己的第一種方式,可以通過生涯諮詢的心理測驗:像是「大五人格」、「九型人格」、「霍蘭德(John Holland)的職業興趣量表」等各色測驗,都能幫助我們掌握自己的人格特質,厘清心理傾向和與不同職業類型的適切度。

有些內容我們可以自己解讀,有些需要專業人士協助,不建議自己胡亂解讀,以免影響判斷。

比如我發現,有些人混淆「興趣」跟「嗜好」。

嚴格來說,興趣跟嗜好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寫作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興趣。當我寫作遇到瓶頸,我會努力改進,過程很艱辛,但突破之後的快樂,看見自己成長的成就感,讓我樂此不疲。

以寫作為業,我沒有設定一個退休年紀,因為我不是在幹什麼苦差事。我會寫到人生最後一刻,因為我喜歡寫作。

對某些人來說,寫作只是嗜好,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給自己找到抒壓方式的管道。如果今天讓他徹底從事寫作,他可能什麼也寫不了。說穿了,寫作並不是他的興趣,只是一種嗜好。哪天不感興趣,大可以換個嗜好。

 

第二種方式就是通過身邊的人,如同「約哈理窗」(又稱「喬哈理窗」)的理論,人際之間的認識存在我們自己看不到,但他人看得到的「盲區」。自我認知的方式,並不限於自我,通過和他人的溝通,從別人的回饋中增加對自己的認識。

設想一下,如果讓約伯斯專職寫程式,讓沃茲尼亞克負責擔任公司發言人,可能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蘋果。

約伯斯跟沃茲尼亞克都瞭解自己擅長什麼,把擅長的做到最好,這才是他們能夠把自身價值發揮到極致,並使能力變現的關鍵。

 

第二,從瞭解職業出發

對自身有一定瞭解後,對我們感興趣,或測驗告訴我們的適切職業類型,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細分。我們可以通過就業網站、心理諮詢機構、相關通識課程,乃至實習的機會去理解我們「想要的」和「以為適合的」的工作,到底實際內容是什麼。

很可能我們想要的跟適合的並不是同一件事,然後我們再去思考通才與專才的問題,因為有的工作需要在一個點上深化,有的需要跨領域的廣泛知識。

譬如翻譯家聶雅真就認為幹好翻譯,除了語文好,還得通達政治、歷史、文學、經濟等文本內容,甚至中文也得好,才能翻譯得通達。

有些人以為翻譯只要能看得懂外文就好,抱著這種心態跳出來單幹,很可能會被市場無情淘汰。

往往當一個人對一份職業的理解太淺薄,失去敬意,就會反過來被市場教訓。

 

第三、從風險的角度出發

如果前面兩條路,是幫助我們從「加法思維」出發,現在我們需要做點「減法思維」,幫助我們沈澱我們的思緒。

某個角度來說,自由職業既然做為自雇者,等於形同創業。

創業會有風險,並且可能要承受比受雇者更大的風險。

抗風險,除了能力,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這些因素,都需要我們一點一點考慮,有時候某些人沒有選擇自由職業,不是他沒有足夠的能力,而是他考慮之後,選擇另外一條路。

這些風險大致如下:

1. 商業模式:任何職業都需要一套商業模式,所謂商業模式,就是可以讓能力變現,且具有可複製性。如果你自認有能力,卻無法變現,或者變現一次後就不知道如何持續行銷,建議你先想一想。

2. 法務、財務、人事:創業三條鞭,缺一不可。你看得懂合約嗎?對勞動、著作權等相關法律,你懂嗎?你知道怎麼開發票?如何報稅和管理收支嗎?假如一邊要做案子,一邊又要忙著談案子,你想找個人幫忙,你知道找誰嗎?

3. B計畫:開店需要一筆錢,在打平成本前支出。遇到意外,也有預備計畫和儲蓄來因應。跳進自由職業容易,但你有應變意外的腹案嗎?

4. 生活壓力:一位二十幾歲,單身的人幹自由職業,和一位有家要養的中年人幹自由職業,他們要面對的生活壓力是不同的。當我們籌畫我們該幹什麼工作,我們要把生活的整體面貌考慮進去。畢竟我們不是只會工作的機器,有時我們的選擇受我們工作以外的因素影響,但這些因素不見得是負面的。比如有的人為了孩子,從自由職業轉往穩定的崗位,他覺得這個選擇很值得,那就夠了。

 

§結語:自由職業只是一份職業

工作為我們帶來的,除了金錢,還有成就感,以及作為社會一分子的認同感。選擇一份職業,是我們獲得物質和非物質滿足的手段,也僅僅只是手段。

生命的本質是滿足本身,也就是我們的感受。無論自由職業多自由,你是否有能力去實踐。這都無妨,重要的是,選擇能讓你幸福的就對了。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5086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