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 我在台灣:讓我們摒除「偽善」的文化
2012/10/04 01:53:10瀏覽1194|回應4|推薦52


在大陸遊走,偶爾會聽朋友問起,「聽說台灣人很有禮貌?」、「台灣人很溫柔?」云云。關於這個問題,讓我聯想起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有次我偶然聽到一個人(本文稱其為A)在抱怨,他家曾經接濟一位朋友B。這一接濟就是好幾個年頭,A跟其朋友們都覺得B很過份,但這個接濟的動作是A的家人主動提出,並貢獻的。A本身感受自己的利益受到剝奪,但多年來也沒吭聲,直到最近,和朋友們同仇敵愾……

行善是一個普遍被鼓勵的概念,但行善需要思考行善的後果。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有四,「明智」、「正義」、「勇敢」、「節制」這四種,為四種基本德行,簡稱為「四樞德」。四種德性,以「明智」為首。因為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的實踐如果沒有實踐的智慧,根本無法真正實踐德性。好比勇敢不是衝動,不是英雄主義,就像韓信胯下受辱,管仲為了母親不聽軍令逃離戰場,他們並非不勇敢,而是在理智權衡下,做真正重要、長遠看其實真正有勇有謀的決定。

好比《世說新語》裡面一則故事: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眼看後面的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安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台灣人向來以善良、敦厚、有禮待人處事為榮,但這當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其實往往經不起檢視。當我們行善,如果只是因為覺得「行善是對的」,但沒有用腦袋仔細想想,當下這個行為會帶來的後果。好比今天你接濟一位朋友,但沒有想好到底該怎麼做,也沒考慮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承受相關責任,很可能行善的念頭只會帶來錯誤的作法,導致不良的結果。自己受氣,也沒幫上朋友的忙。

因此偽善不是一個人做善事,但其心不善那麼簡單,還包括根本沒想清楚就行善,還自以為是,自恃行善好像多了不起的「行善暴發戶」。透過這個例子,讀者可以想想陳光標與陳樹菊、王朗與華歆、政客與慈善家,這些人之間的差異。

故回到一開始的情境,我們可以檢討幾點,一、「A的家人行善沒有顧慮到A的觀感」,二、「A自己預設B應該不會那麼『不要臉』,接納他人的長期接濟。三、「為什麼A的家人接濟B,A不滿卻又不跟家人和B反應」。故B雖然可能也不應該無條件接受接濟,但從A事件呈現出社會價值觀底下的偽善無疑,亦即根本不瞭解真正的善,而是無條件的接受「行善等於好」的觀點。

「善」,不是嘴巴說說的名詞,也不是做了就必定正確的動詞。「善」需要智慧,需要負責任,才能使善真正名符其實。

-------------------------------------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是 萊曼格林my plus「加分誌」雜誌的全新專欄,10月起將在各期紙本雜誌發行,透過最直接的方式,雙腳親臨世界角落,透過筆與相機,帶回各地真實一手情況,目的不是僅用來做表面介紹,而是希望帶動有志青年共同反思台灣現今社會相較其他地區孰優孰劣,處於台灣經濟衰退的世代,我們該往哪裡去,才能找到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幸福榮光。

p.s. 若您有話想說,希望萊曼格林造訪您生活的土地,或希望有人代為發聲的地方訴求,歡迎來信。我會以最客觀的角度,最犀利的文字,傳達最真實的聲音。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6914758

 回應文章

三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就是
2012/10/12 10:33
好仁不好學,其敝也愚!無奈

義死不避斧鉞之誅,義窮不受軒冕之榮。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談得好,謝謝您。
2012/10/05 16:15

談得好,只是可惜今天的人們

用理智的人少,習慣讀輕薄短小的小品文字

泥人有感


高浩容(linengreen) 於 2012-10-05 22:49 回覆:
言有盡而意(真理)無窮,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先進多多指教,把更多想法發表出來,讓思想之流能在公共空間互相激盪。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智慧
2012/10/04 12:15
人能行善﹐ 因為生命裡先有善的性質﹐ 而不是一個‘被迫’的行動。而善的性質裡應該也會有智慧﹐ 來引導人如何行。
高浩容(linengreen) 於 2012-10-04 12:28 回覆:
從「倫理學」來看,一個完整的善行,我們可以從三個向度檢視:動機、過程與結果。三者皆經得起檢視,這樣的善行才符合有智慧的善行。可是這樣的善行是否過於嚴格了呢?而只考慮其中一者善行又是否太輕率了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的。「善」一直都是門大學問啊!

Sunny Tsai(催眠諮商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有話要說
2012/10/04 10:38

每年暑假回台灣,以一個「外人」(離開近二十的人)的眼光,我覺得台灣真的很好,所以,在5步一家的美容院裡、在很便宜的計程車上、在辦護照外交部的郵局裡、在家鄉的菜市場、在每一次有機會跟人聊天時我一定提醒他:台灣真的是個好地方,請好好珍惜。

希望有一個外人的陽光讓台灣人瞭解,他們真的很幸福。


Sunny Tsai,Certified Consulting Hypnotist執照催眠諮商師
Sage Hypno:3000 Hwy7, Suite 202,Markham, Ontario, Canada
Tel:(905)910-9859 website:www.sagehypno.com
高浩容(linengreen) 於 2012-10-04 11:47 回覆:
正因為善良,更要培養出有智慧的思想作為善良的後盾,好讓善良與道德感不會被有心人士利用,更讓善良與道德感能夠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以一種只求當下,只求滿足自我感受的方式。讓善可以發揮,以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