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問「救贖」:從電影《諾亞方舟》談起
2014/05/27 13:41:30瀏覽2412|回應0|推薦12

※本文探討的單純指涉電影呈現的內容,無涉電影之外的信仰與《聖經》記述。

 

「什麼是救贖?」

 

我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叫《諾亞方舟》。那天看得是最晚場,整間放映室包括我和朋友在內只有五個人。以前讀過《聖經》,本以為大概就跟之前認識的一樣。實際看發現根本是令一個故事,違和感中,想到電影作品經過導演、編劇的轉化,是一個獨創的藝術作品。我放下過去對聖經的理解,決定透過螢幕,直接感受電影所要傳達的眼前故事。

(儘管如此,前面看到墮天使們幫助諾亞搭建方舟,我不禁覺得好像在看《變形金剛》,機械大神們幫助人類打怪。)

 

§ 聲音

整部戲的高潮,就在方舟搭建完成,上帝降下豪雨,水淹成災才開始。

諾亞的家人們跟諾亞一起搭上方舟,為了實現上帝抹去醜惡的人類,重新開啟一個新世界的到來,諾亞是那麼堅毅,堅毅到無情。人類得罪他了嗎?從電影來看,是的,他從小跟父親相依為命,與所有人類為敵。長大後除了親人,他和其他人之間劃清界線。

諾亞是孤獨的,諾亞的家人也是孤獨的。當我們說地上有人類、墮天使與自然萬物,諾亞一家不屬於墮天使,也不屬於人類,他們親近自然萬物,但他們也不是自然萬物。他們扮演上帝子民的角色,但上帝子民是世界上最特異的存在,也是最孤獨的存在。

諾亞,他在原本孤獨的小家庭裡頭,變得更孤獨,當決心完成上帝啟示要他毀滅世界的使命。

當身邊有夥伴,我們還有空間能夠自在的呼吸。當諾亞決心殺死孫子,他連最後能夠呼吸的空間也沒有了。這時,他與全世界為敵。

電影走到這個部份,有一個地方我一直看不到,但那卻是基督宗教一直在談的,也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價值,「救贖」。

我那時想,難道導演和編劇,他們打算連這個核心的價值都捨棄嗎?

中世紀哲學家聖奧斯丁談人的原罪時說,「儘管人有良知,但良知會隨著自由意志向善或向惡,進而為善或為惡。」

救贖,那是唯有上帝所能給的,以及自己透過自由意志所能追求的。

進而我心中有一個好大的疑惑,問著:「諾亞他追隨上帝,追隨自己的聲音,但那是救贖嗎?」

從邏輯來說,每個結論都有一個前提,故每個前提又同時也是一個結論,進而能再往前推導出另一個前提。

救贖也有前提,在我看來就是「同理心」與「同情心」。

 

§ 前提

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同理心很接近我們一般所謂「換位思考」的概念,像是不要把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以為就是也能讓別人快樂的東西。

同理心,有時比同情心重要。正如最近我讀到一篇《親子天下》雜誌,與Tal Ben-Shahar與雜誌的訪談的文章, 〈哈佛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塔爾.班夏哈:成功不會給孩子一輩子的快樂〉作者寫道:

 

「同理心必須在真實、親密的互動中形成,無法在幫朋友按讚的時候產生」同理心要表現為行動才有意義。」

以及

「學生從小聽到的事實就是如此: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只要等你進了第一志願夢想學校,你就會快樂,一切都沒問題,人生就無憂無慮。你會得到很好的工作,進入第一志願的公司,一輩子就高枕無憂……但事實不是如此。」

 

同理心唯有透過行動才能真正發揮意義,同時同理心是為他人想,而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為他人想,實際上是為自己想。

故所謂「真正的」關心,便是「同理心」。有些人關心他人是為了滿足自己單方面的欲求,就像父母關心孩子的成績和對外表現,勝過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與心靈發展。他可能給孩子吃好、穿好,花大錢送孩子去補習,卻不問孩子需不需要。

就像一個男人關心女朋友的穿著打扮得體與否,勝過關心她所需的安全感。他可能很願意花錢請女朋友吃好穿好,卻經常忘了隨時讓女朋友了解自己的近況,使她還得費心思猜疑。

當女人要離開男人時,男人不解的問:「我給妳那麼多,為什麼妳還要走?」

缺乏同理心,便無法真正理解他人,使得我們的關心落不在對方所需的地方。這時,我們的關心儘管立意良善,卻很淺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同情心有時比同理心重要。

表面上,諾亞追隨上帝,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像個英雄,像個殉道的聖人。實際上,他沒有同理心,沒有真正同理身邊家人的需求,妻子想要一個穩定的家,大兒子閃想要一個穩定的關係,媳婦伊拉想要一個孩子,小兒子含想要一個伴侶。他沒有聆聽,他只聽到他自己想聽的。諾亞追隨的真是上帝?真是自己內心的聲音?或許他追隨的,其實只是自己的「想像力」。

我並不否定上帝存在,但我們也不能否定想像力存在。當我看到諾亞並未心懷救贖,我懷疑諾亞的想像力,此刻已多於對上帝的認識,當想像力凌駕認知,我們便可能犯了妄尊自大的罪,曲解上帝的旨意。

諾亞的小兒子含,在整部戲中,我認為他是一個畫龍點睛的角色。他是家庭中最被忽略的那個人。閃是父親的繼承人,母親是父親的支柱,家中唯一年輕的女性和哥哥擁有彼此,含在家庭中得到最少,但他要承受的負擔卻不見得比其他人輕。現實中,一般家庭也經常會有一個被忽視的孩子,他們的心靈跟其他人一樣脆弱,卻沒有人注意到他們沉默的背後,渴望被關懷、被注意。

含一度追隨上帝賜與的人性,脫離父親的監視去尋找伴侶。他沒有選擇美色或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女子,而是選擇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他承諾了一個我在這部電影中第一次看到的救贖,他想救那個女子。這當中也有含的單純與對異性的欲求,甚至是對異性的不了解。但他的心是良善的,就跟他違背父親的意思一樣,都來自於人的本性。

當父親捨棄含費盡心思要救的女子,他很生氣,他沒有看到父親的同情心與同理心。父親彷彿不再只是父親,而是冰冷的機器,因為諾亞所做的是如此無情。後來含想殺了父親,閃也想殺了父親,諾亞的妻子威脅若諾亞殺死孫子,她會離開諾亞。這都是因為諾亞在失去了對人的同理心之後,連同情心似乎也丟失了。

 

§ 救贖

一位失去同理心與同情心的人,能獲得救贖嗎?

 

就像我們看歷史上的殺人狂,對他人失去道德上的同理心,以及對人的同情。他們成了怪物,成了孟子口中的「禽獸」。他們遠離了救贖,就像諾亞所遠離的。

然而,諾亞並未失去人性,他在看到孫子的那一刻找回了他的人性。毋寧說,他是被喚醒的,就像含在看到父親即將被殺死的那一刻,他放下仇恨,救了父親的命,我深信這源於即使他痛恨父親,心中仍有對父親的愛。如同他願意救那個陌生的女子,當中有他對他人性命的同情與同理。

教育家彼得斯說,「一個人的道德感唯有在『衝突情境』中才能真正被我們所知。」

當我們無須面對道德考驗,任何人都能輕易的背誦那些道德教條,說的頭頭是道。當挑戰來臨,真正在這個當口還能遵從善性去行義,才是有德之人。

故救贖的前提若是同理心與同情心。那麼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前提,就是我們心中確實有此二者本性,且我們有能力去選擇實踐它們。

 

電影結尾,諾亞一家人找到了延續萬物生命的淨土,諾亞自己也找回了內心的淨土。淨土中再次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對家人(他人)的同情與同理——所以他終於「得」了救贖。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366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