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6 11:37:45瀏覽1125|回應1|推薦14 | |
§ 有些學生真正熱愛學習,有些學生愛的是投機
走進教職讓我學會一件事: 然而,所謂士林哲學談人內感官的能力,其中一項是「辨別利害」,教育場裡,某些學生是這樣的:當學生覺得跟老師稱兄道弟有利的時候,老師是朋友(希望老師放棄客觀標準,迎合主觀標準);當學生覺得著墨師生長幼有序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老師是老師(而且是以腐儒為標準)。 反之,老師和領導者也不應該隨著對自己有利的情況,變換與學生、民眾之間的面貌。一下學生中心,一下又變成暴君。 欲撇開主觀至上的唯我主義,不能光靠內省之道,還需要對外學習,以學習的內容作為內省的材料。
做為教師之外的身份,做為一位學生,我反思學生對自己的責任跟義務怎麼看? 我發現最佳解就是要不時提醒學生勿忘初衷。好比無論參與支持或反服貿(甚至你就是要做秀,要反政府),都成年了,你要做就去做。但不要拿無理的要求要求老師,卻不要求自己,像是有些學生為了參加學運,竟希望學校延後期中考。學校不是屬部分人的,學生自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否則一個連對自己負責,連權衡什麼該犧牲都無法下決定,要求學校連帶配合自己,這分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法。 最重要地,無論參與什麼活動,都不要忘記充實自己。部分學運成員呈現了他們勤學所得的語文能力、演說能力、專業知識。假使學運前後你都沒有真正好好把時間跟精力拿來投資自己,要怎麼展現台灣年輕人不輸給其他國家一流年輕人的競爭力? 莫忘教育初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克盡公民義務,但也不要因此荒廢自己的青春,因為無論未來當下與未來有多崎嶇,「有能者得之」是唯一的真理。
§ 有些國民真正熱愛自己的國家,有些愛的是自己的利益
這個得,不是利己的「得」。這項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且是建構一個實踐公民社會的基本能力: 一、了解自己的專業:好比今天面對服貿內各個產業的條款,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專業理解清楚,並向他人解釋清楚,進而表達你的支持與反對,乃至更好的提案? 二、與時俱進,避免盲信盲從:當我們對於社運不是那麼有經驗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蒐集資料與閱讀能力,特別當我們借鑒英、法等先進國家的民主運動時,更需要一定的外文能力,好透過相關知識辨別當前台灣社會所遭遇的情況,而不僅僅只是盲從各種訊息。 不斷吸取公民與社會的舊聞新知,有了這些「得」,想要影響社會才有足夠的力量,否則從今往後,空憑一股熱情而無知識內涵的增長,無論如何搖旗吶喊,別忘了國家決策最後還是要回到議會。
以近期太陽花學運為例: 多數人表達的是:「我不同意你」; 再來有些人表達的是:「我不同意你,因為種種原因。」 然而,真正最能給予實質回饋的作法是同時達成以下三項:
筆者於日前的專欄提出於學校與社區建立公共論壇的建議,從最早我們可以在公共論壇就支持與反對雙方進行辯論,三週後的今天,我們不能僅將論壇的討論內容止於此。我們應該讓支持與反對雙方面對面,辯論的不只是自己支持與反對的意見,而是不只是支持方與反對方,甚至包括各種雙方內不同意見的團體、官員、專家學者與民眾們,彼此拿出具體認為可行,以自己專業為主題的修訂版服貿方案,大家來集思廣益,把「逐條審查」這個徒具形式的方法,以具體化的內容進行公開討論。而要進入這個討論,成為一位不只是聆聽,還能聽明白,不把詮釋權都交給少數人,這都還是要回到學生們對學習的自我要求。 杜威、蒙特梭利、弗雷勒、艾波等教育家都有「終身學習」的理念,無論是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對成人的不信任,或是對民主教育的讚揚,現代公民必須持之以恆,自發性的學習,無疑是於現代社會過一個有意義的,不被壓迫的生活所必須擁有的公民素養。
在此我必須提及Catherine D. Bowen所著的Miracle at Philadelphia(對岸譯為《民主的奇蹟:美國憲法制定的127天》)一書,在這本論述1787年,由各州代表於賓州進行達127天的討論,終於催生美國合眾為一的憲法誕生的書中,我們所看到的討論,各州代表維護自己的利益中,當時業已退休,仍極受人們敬重的富蘭克林出來領導會議進行。富蘭克林用他長年學習所累積的智慧,最終和其他各州有志之士促成一本現今世人熟知,洋溢自由、平等與包容的美國雛型。 我們都該肅然起敬,十歲輟學的富蘭克林,他一生從未因為離開學校而放棄學習,他的孜孜不倦正是實踐終身學習的典範,這才讓高齡已經81歲,書中所述那位受痛風與結石折磨的長者,仍有足夠的智慧率領眾國家精英一同完成偉業。 故不放棄學習,重要性同於愛我們的國家。前者能為我們帶來捍衛國家的具體力量,後者則是我們實踐的情感、動力與理想。並且對於國家的愛與實踐,因為學習而得以讓我們能永遠當個智者,為國家提供建言與正向的影響。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