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大同/百年風華再新生-迪化街(下)
2013/02/08 11:44:36瀏覽546|回應1|推薦27

本文已刊登在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閒頻道玩家札記

  在過年前來迪化街其實也不錯,不會因為過於擁擠的人潮而無法專心走晃。在逛完URS後,迪化街上的成排老建築更是不能不看的行程,除了部份建築作為URS公共空間之用外,另外亦有幾間以老房子文化為基底的文創據點值得一訪,位在郵局附近巷弄裡的小藝埕便是其一。隱居的小藝埕雖然離熱鬧的永樂市場不遠,但迪化街上的人聲鼎沸似乎無法跨越界線,因為這裡總是靜靜的,就縮在屈臣氏大藥房一角,外頭幾盆綠意和長凳引人進入心定的情境,再走進一樓的1920s書店和印花樂,各式手工陶藝品在架上吸引眾人目光,翻翻幾本與台灣文化有關的旅行書籍,就像紙上環島般把台灣給走了一圈;而色彩繽紛的印花布包則在另一個空間嫣嫣輕笑,幾個簡單圖案讓人不禁想起台灣古早的染印辛勞。二樓的爐鍋咖啡更是累積文青氣息的好所在,柔和的燈光映照在牆上,店員俐落調拌著香氣誘人的咖啡,人客以社會觀察家的視角斜倚在窗台看著來往人車,那是一種難得的愜意與慵懶。

  而位在迪化街一段67號的民藝埕也是以創意設計的陶瓷工藝與木作商品為主的文創據點,這天來參觀的人很多,大家都對著店內展示架上陳列的設計商品猛按快門,我則好奇地四處張望著這街屋空間。室內燈光明亮,街屋經過整修後早已不復以往「前店後住」的使用原則,但整體建築仍維持傳統的三進格局,並且以天井做為區隔。民藝埕的前二進以販售設計商品為主,稱為陶一進和陶二進,不過店內也有一些已不多見的古早用具如厚鐵保險箱、復古時鐘和製粿工具也值得一看,畢竟他們也曾在歷史留下一抹印記;第三進則做為小酒館之用,雖然服務人員很熱心地解說街屋歷史並歡迎我們入內參觀,但為了不打擾正在進行的旅遊達人謝哲青的採訪工作只好作罷。

  走出民藝埕,我們的腳步便登上時光機準備回到過去,先從大稻埕的發展開始講起吧。台灣的地名很有趣,從名稱就能略知命名的由來,大稻埕也不例外,因為這裡從前就是個曬稻榖的場地,「頂下郊拼」後同安人大舉遷移至此生活,鄰近淡水河的地利之便也讓大稻埕漸漸取代艋舺,當時的商賈洋行紛紛進駐更促成了大稻埕的繁華。因為發展的早,因此大稻埕地區的建築群也極具歷史意義,霞海城隍廟即是一例。已被列為古蹟的霞海城隍廟於1859年正式完工,廟身雖不大但以求姻緣的靈驗最為出名,來此祈求的人潮絡繹不絕,不知道廟裡全年無休的月下老人會不會因此而抗議工時過長?

  位在民藝埕對面的台灣農產公司則是光復後才成立的公司,以蔬菜種子進出口為主,為一仿巴洛克式的洋樓建築,立面的山牆和浮雕裝飾講求對稱,日式家徽的裝飾則分列左右;71號的乾元參藥行成立於1875年,凸出的階梯山牆、雙六角型的假窗以及形似牛眼的牛眼窗,呈現現代主義式的建築風格。133號店號「建發」和131號店號「東泰」的建築則有著巴洛克式的山牆和匾額框,建材以紅磚和洗石子為主,三樓則可看到拱窗和突出的小花台;34號的屈臣氏大藥房則是迪化街上較能欣賞全貌的傳統洋樓,雖然曾經因為火災使得內部的木造結構燒毀殆盡,但經過後代子孫的努力,過往輝煌又再度重現。這棟見證迪化街興衰的建築立面簡單樸實,飛龍和麒麟在寶塔兩側護衛,「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的醒目標語以及立體雕塑的店號讓人一眼就能明瞭。

  迪化街上值得造訪的老建築其實還有很多,想要一眼看完可說難上加難,也因為保存良好才得以讓世人一窺迪化街的豐厚歷史,對照其他沒有被善意對待的老建築,或許我們都應該開始反思關注,讓老房子也能有新生命。

 

 

 

部落格

粉絲專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travelfun&aid=7290848

 回應文章

安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老建築
2013/02/08 23:08
從來沒仔細欣賞過迪化街的老建築,謝謝分享
安然

生活旅行趣(lifetravelfun) 於 2013-02-14 09:42 回覆:

不客氣啦

因為不愛shopping只好抬頭往上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