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大安/飄著書香味的古蹟-臺灣師範大學
2012/10/19 11:51:49瀏覽276|回應0|推薦29

本文已刊登在聯合新聞網旅遊休閒頻道玩家札記

 

 

  在師大求學已兩年,即使早已知道師大校園悠久的歷史,但每次來這裡上課總是來去匆匆,無暇停下腳步好好欣賞這孕育無數教育菁英的老學校的風采。根據資料記載,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創立於1922年,194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1955年改名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是臺灣最早的師範大學,1967年改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也因為歷史悠久,因此校內幾棟採折衷主義樣式而建的校舍得以名列古蹟。前陣子趁著剛開學,課業壓力尚未鋪天蓋地而來,好好地把校園走上一遍。雄壯高挺的校門就矗立在和平東路一段,現今的校門參考了先前四柱三開間的格局重新設計修建,以塑造傳承的意涵,但其實初期的校門只有三角形角柱而已呢。穿過校門即見到一座圓形噴水池,原本水池中央有著蔣公銅像與校門相對,但現在蔣公轉進到校園庭院一角休息去,與人民平起平坐的高度可說是去除威權的象徵。

  師大校園內共有四棟校舍被列為市定古蹟,其中的行政大樓就位在水池之後,這裡是全校的行政中樞,建造時大量採用台灣本土的建材。初期只有二層樓,後來因空間不足才增建三樓,為求整體的一致性,因此在表面也採取與一二樓相同的樣式。紅灰相間的外牆有著許多花紋壁飾,挑高的走廊和數量眾多的氣派大開窗讓戶外的陽光得以充滿整個室內;從中央樓梯往上探尋,二樓的樑柱和天花板則以灰白相間的對比呈現,充滿早期藝術風格的吊燈和雕飾更突顯了古老的優雅氛圍。相對於行政大樓的位置,後方的普字樓被稱為「二進大樓」,平面以有屋簷的廊道與行政大樓相連接。普字樓同樣由二層樓再增建為三層樓,這裡主要做為教學研究之用,一樣是氣派的大開窗和挑高走廊,可以想見在這裡學習知識、與同學教授時而討論時而爭辯理念思想,其實是自由的痛快。

  文薈廳則位在靠近師大路的方向、普字樓的一側,是棟挑高的一層樓建築,這裡曾經做為生徒控所以及美術教室之用,雖然曾經因火災而毀損,也曾經面臨拆除的命運,但如今室內空間寬闊的文薈廳經過復建後搖身一變,成為師大學生閱讀交流的場所。走過文薈廳外的幽古長廊,透過木門窺探,不時能看見埋首苦讀的莘莘學子正為了汲取人生知識而努力著。

  講堂(今禮堂)則位在行政大樓與音樂系館之間,室內除了舞台以及交錯排列的座位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屋頂女牆的城垛造型,以及在講台後方當時存放「教育敇語」(日本天皇頒佈類似教育宗旨的文案)的保險庫。雖然無法入內參觀,但物換星移,教育敇語的時代作用不再,保險庫也功成身退,如今只能安放原位讓人遙想那個年代的畢恭畢敬。

  我漫步在日光大道,身旁響起的盡是年輕學生輕盈歡笑的青春之聲,老建築與年輕學生,這是個充滿書香、青春氣息與人文歷史的校園。

 

備註:師大圖書館一樓大廳正在舉辦「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週年文物資料展-白線帽的青春」,有興趣者可前去參觀。

 

 

部落格

 

粉絲專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fetravelfun&aid=695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