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康州訪友記
2011/11/04 20:27:26瀏覽213|回應0|推薦1

康州訪友記

暑假期間,家裡老二考完高中基測,依照早先的約定,要帶他去紐約看洋基﹔全家也就進行了一次美國東岸之旅。

記得當年深夜搬板凳到鄰居家看威廉波特少棒賽,如今雖然有能力出國遊玩,但單單為了到洋基這個邪惡帝國朝聖,我自然還是捨不得,於是乎這趟美東之旅便被附加了許多行程:參觀博物館、到第五大道見習流行文化、到蘇活區逛私藏藝品,參訪各大校園……;其中,順道拜訪康州Y 君,是一個插曲,但卻也成了此行最有意義的意外

 

人的成長,有趣的地方是世界變的越來越大﹕知識的世界越來越大、思想的世界越來越大、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大、豁達的尺度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好事。然而,另一方面,人與人的距離卻也越來越大!小時候上學坐在隔壁,天天你推我擠,常常還要劃一條線分清楚河漢界﹔住的地方也是不過隔條街隔幾道圍牆,高聲嚷嚷就可以彼此呼應﹔屋頂刮的是同一道風,飄的是同一陣雨。誰知道長大後要見個面,跋涉的距離是要以地球的週長做為單位來計算,所穿越的,是東方與西方,是白天與黑夜的世界,更是喧嘩與寧靜、物化與自然、複雜與單純間的不同境界。

 

那天,開著租來的豐田車,沿著曼哈頓東側的FORDr 北上,開始了我門康州之行。

 

紐約,雖然滿足了我們對一個世界首府能懷抱的所有的期望,包括建築、藝文、展覽、精品、歌劇也讓我們經驗了站在世界中心的尊貴感覺;而在911的現場想像災難發生的那一幕更是畢生難再的体驗……但紐約畢竟太觀光、太世界、太綜藝了,除了住在中央公園周邊豪宅的紐約客外,我相信很少人會對紐約有真正的歸屬感。在往北的高速路上,一棟棟知名的建築往後飛逝,帝國大廈再見、聯合國大樓再見、百年地鐵再見,車水馬龍再見…..。在GPS的引領下,離開紐約竟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康州的老友Y君,早已幫我排好了行程的每一個細節:怎麼從紐約的哪一條街上高速公路、從哪一個匝道轉哪一條支線、又從哪一個出口轉洲際公路、下市區、接地方道路,再從第幾個紅綠燈轉山路、見到哪個加油站又轉哪一條路……。他千萬叮嚀別照GPS的指示走,GPS的正規走法不如他在地走法便捷….。他的指示事項寫了將近一頁A4。當我拿到這一頁紙,心裡不免滴咕,這老兄怎地把我當第一次在美國開車,告訴我個大方向不就得了。當我開完了整趟車,我才知道Y君的用心良苦。

 

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美國的城鎮規劃非常簡單,聚落模式不外乎都會(City)、鄉鎮(Town)、街道(Road/Street)等幾個層級,下了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了不起東轉西轉個三四級道路也就到了,但這回我錯了。當我依照Y 君的指示通過了最後一個小鎮轉進一條林間道路,以為他的家就在眼前時,也就沒再把他的指導綱領放在心上。然我的車開了半天,就是看不到一間房子;好不容易挨近一間,可號碼還差得遠,回頭看GPS方向也沒錯。就這樣半信半疑的往山區開,樹林越來越密、樹幹也越來越高。車上的另外三個人從一開始的興奮,到呀口無聲,到瞪大著眼睛望窗外探望。我早知道Y君住在山區,從他給我們看灰熊出沒的相片到前兩天告訴我他們剛煮了一道三杯松鼠肉,我可以理解他並非住在很市區的地方;但在山區開了那麼久還沒到,卻又在我理解範圍之外。

 

Y君剛從一家頗具知名度的程式設計公司退休,本來要到中國大陸負責當地的業務,後因條件不滿而作罷。三個小孩老大讀MIT,兩個小的讀南加大(USC)。不論是工作內容或是家庭教育(及學費)Y君都是站在社會的前端﹔但住在熊出沒的山區,路上又看不到幾戶人家的地方,這點又是我ㄧ邊開車一邊很想理解的地方。

 

終於,經過幾番山轉路轉、車轉人也轉的來到一段較寬直的山區道路上,門牌也很快的跳到Y 君地址的數字,GPS閃爍不停,告訴我們目的地到了﹔我再確認一下門口是否停了輛Y君提示的有部土黃色的箱型車﹔一切查驗無誤後我才放心開進了庭院的車道(在美國隨便進入私人領域可是會挨槍的)

 

這是一棟兩層獨立木屋,面對馬路站在兩個籃球場大的草皮上,背後是ㄧ大片的杉樹林(後來才知道有三個足球場大,是屬於他們家的,他們自己也還很少從頭走到尾)。木屋有點年紀,屬於老的樣式﹔房子左側有個木平台,是出入口,連接庭院車道。

 

一開進車道,已經看到他家老么向我們揮手,手裡還抓著烤肉架(原計畫等我們一起烤肉,卻因為我沒有依指示走捷徑,硬是晚了好一段時間)。車還沒停妥,Y君已出現在木平台上向我們熱烈招手。短卡其褲、白汗衫(老式有袖的那種)、黑皮鞋、黑粗框眼鏡,好熟悉的身影,不就是當年水源街麵粉舖的少年Y 君的樣子。其實,那ㄧ幕,後來回想起來我才恍然,那熟悉的身影裡看到的不只是少年的Y君,其實是還參雜著我對Y君的父親,那股堅毅、質樸的印象;是遺傳還是潛移默化,Y君的身影裡已有了乃父的模樣。

 

行李就定位後,Y 的妻子淑禎已幫我們準備好了餐點,包括了她的自製香蕉蛋糕、巧克力蛋糕,園子裡摘下來的四季豆涼拌、沙拉,還有剛烤好的雞腿雞翅,飲料是自己搾的木瓜汁(好像是)。我們的話題自然是從一個忙著懺悔沒依囑咐開車瞎闖、一個忙著解釋為什麼要如此巨細靡遺開始。

 

我們的經驗對他們來說當然不新鮮。至於為什麼會住在這裡,沒等我們開口,他兩說起了來到這裡的往事。

 

一切只能說是因緣際會吧。20年前隨著朋友來到這裡,原只想買塊地暫時落腳,沒想到就住了下來;一千多人的小鎮,因為他們的遷入而有了亞裔的統計數字。小孩在這裡出生,就讀鎮上的學校,自然也是唯一的亞裔;每出生一個小孩,他們就為小鎮的亞裔人口提供顯著的上升比例。非都會區的學校,要能上MIT等名校不容易,而他們家三口連續上了東岸與西岸的名校,這可是為這個小鎮與社區學校寫下了空前的紀錄。

 

20多年的房子難免老舊,但踏上屋裡卻發現木地板竟然光鮮如新,一問之下才知道是他們家老么前幾天才DIY翻新的。我聽了不禁咋舌,以我專業的認知,翻修地板涉及拆除、基座修補、拉水平、地板裁沏計畫、切割、拼貼….,以專業的師傅都得23人花個兩三天才能完成,他們竟然自己搞定,品質也不差。我半信半疑,不便多問以免突顯自己眼高手低。

 

趁著傍晚的天色,我們到外頭他們家的地轉了一圈,那可花了半個小時。據說屋背的杉木林裡,常有狐狸、灰熊的蹤跡。他們和野生動物是亦敵亦友,就以松鼠來說,在樹上草地崩崩跳跳時是朋友,但如果來偷吃蔬果時就只好空氣槍伺候;他們的拿手三杯松鼠肉大概就是這麼來的吧。這讓我想到,保護野生動物是文明的都市人的口號,在野地裡,人可也是平衡生態的元素之ㄧ啊。

 

他們這座木屋,用的是地下水,電也可以用自備的發電機生電,所以平常時除了電話資訊外與外面的世界可以完全獨立。每兩個禮拜花6個小時的來回車程到附近的超市採購日常用品,物質的需求,對他們來說已可降到最低的程度。老房子管線壞了、屋頂漏了,自然是自己動手修。Y 君最苦惱的問題是天溝的落水頭老是被樹葉堵塞,他一邊問我有沒有較先進的作法,一邊告訴我他想到的一著……,我沒答話,以他的本能,應該會想出適合他家的辦法的。

 

晚上,本來在屋子裡聊,我有意無意的跑出屋外的木平台,想看看此地的夜空。(對他來說一定是無聊之舉)。憑著木欄杆,抬頭望天,赫然發現北斗七星清清楚楚的掛在那裡。我們一起凝視了好久。

 

一樣的北斗星,我們當年露營的時候,還有東海岸健行的時候,也曾望過、數過,今晚再次凝視,卻是距離當年數萬公里外的異國的鄉間;一樣的星星,在兩個世界;而四十年後再看.北斗,眼睛竟有點花白了。千億年如常的星空不會在乎我們的凝視,但星空下的我們卻不得不感嘆時間在彈指間的流逝、一樣的星空已然映照著的不一樣的世界。

 

第二天,我們計畫去參訪哈佛、MIT與波士頓。一早,Y 君交給我一張紙,一樣是鉅細靡遺的行車指南;這回多出了停車場的分析:哪裡較近、較便宜,動線較簡潔。原來,是他前晚與我討論行程後連夜上網搜尋整理出來的。

 

出門前, 淑禎塞給我們一大壺水與一大袋蛋糕,好像母親給小孩打點遠足用品一般;出我意料的,這兩個人竟還說要捉一把”quater“硬弊給我,好方便我陸邊停車塞錢。這事幸虧他們忘了,否則我租來的豐田車還真難以承儎這樣的熱情。

 

晚上再住了一夜。因為時差的關係,又是大清晨就醒了。和老婆決定到屋外走走。外邊淅淅瀝瀝下著雨,走在馬路上,寂靜無人,那種情境,還真如夢似幻。老婆突然冒出一句話:淑禎當初不知怎麼適應過來的……。這個問題我們在吃早餐的時問了淑禎,她的回答非常中國、非常女性:「….是不太容易…..,沒有太多朋友,每天要忙著開車接送小孩老公,天色暗了還經常開進別人家的院子…..」臉上的笑容很輕快明亮,好像那是很久以前的事。

 

臨別,又是一堆食物塞進車子;Y 君又是一張單子交在我而手上,這回是從尼加拉瀑布到費城到賓大的指南。到賓大應在那裡停車自然也在單子上。他問我要不要把他的GPS帶者以免我車上的這一台不靈光;他連回寄到他家的包裝紙都已經幫我準備好了,我實在無言以對。

 

我們在車上他倆在木平台上,一再揮別後我們駛離了他家的庭院。Y 君還是一樣的短褲、一樣的汗衫、一樣的黑皮鞋。

 

木屋消失在後視鏡的當而,心裡有那麼一點悵然,好像不應該就這樣離他們而去;但這個念頭後來想想有點可笑,其實,他們何嘗不是抱著憐惜之心看著我們就要回到煩囂。

 

人類的生活,永遠在自然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精神與物質之間擺盪。有時偏這邊多一點,有時偏那頭多一點;當然大多時候是希望兩者兼具但兩邊都落空。Y 君的環境自然、生活單純,但他家的書房是一台又一台的電腦,他處裡的是最尖端的科技;他們家的小孩不談流行、不談綜藝八卦,但好像空出了相當的腦袋空間,讓他們可以進名校。從結果論,他們的選擇是對的。Y 君捉到了兩頭的極端部份,只是犧牲了中間較世俗的區塊。

 

我回頭問靜默中的兩個小孩,看到哥哥姐姐的生活方式有什麼想法。他們一時間說不上來,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模式。「我們在台北,他們在美國,世界很大,不要只用台灣熟悉的眼光看世界」母親在於旁邊補了這麼一句。

 

康州訪友是一個插曲,卻也是此行最有意義經驗與收穫。

 

回程的路上,總有一個戲劇性的畫面繚繞不去:在遙遠的美國康州的鄉間,有一個人坐在電腦前面,透過屋外的那條電線,與台灣的培英同學會發生關係,隨時在為我們處裡網站上的種種資訊。

 

 

後記:Y 君或許不想讓我說出他的名,但您應已想到他就是我們的老朋友袁正明。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uchinwen1234&aid=58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