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0 23:38:04瀏覽1184|回應1|推薦3 | |
前陣子,應邀擔任一項圖畫書競賽的評審工作。據主辦單位表示,來函作品共119件,初選淘汰了38件,留下81件進入複評。評審工作從早上十點鐘開始,根據過往經驗,我私下預估評審工作應該在下午三點以前可以結束,不料一直進行到下午五點鐘左右,評審結果才揭曉。時間之所以拉得如此長,問題倒不在於評審看法分歧,而是作品水準大幅提升,每一本作品的文圖表現都得細細品味琢磨,才能從中精選出傑作來。 這次應徵的作者,年齡涵蓋面極廣,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家庭主婦,尤其是以故事媽媽居多,真正學藝術科班出身的並不多,但也正因為非科班出身,大家反而更加無拘無束,更敢放膽創作,所以在媒材的運用上非常活潑多樣,作品的完整性和成熟度十足。美中不足的,是故事架構較弱,有些情節布局過於牽強,有些文字敘述過於冗長,有些文字說了太多,圖畫完全淪為配角,欠缺咀嚼的餘味。不過整體而言,還是讓我們五位評審非常驚豔。看來經過這一二十年的耕耘,圖畫書已經在台灣生根萌芽,而從李瑾倫、陳致元、賴馬等人的圖畫書國外版權授權,可以想見童書這個文化出版領域,在台灣是有前景的。 台灣圖畫書競賽並不多,行之有年的有一年一度的信誼幼兒文學獎、兩年一度的國語日報牧笛獎,以及連續辦了五屆的貓頭鷹親子圖書館「手工圖畫書比賽」。信誼文學獎、牧笛獎因為歷史悠久、得獎作品有出版機會,有較多的藝術科班人才與賽,但整體而言,參與人數還是不夠普及,問題可能就出在國內沒有開設專業的圖畫書創作課程,藝術科班學生對圖畫書創作沒有完整而清晰的概念,誤以為圖畫書的圖就等同插圖。沒有專業人才教育的養成,台灣想趕上歐美日,甚至韓國的童書出版水準,將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 有時候,出席一些出版座談會,經常會被問及為什麼出版社要引進這麼多國外翻譯作品,為什麼不鼓勵本土作家創作。遇見這樣的問題,我常常會鼓勵作家,只要你的作品夠好,永遠不必擔心沒有機會出版。其實出版社又何嘗願意捨近求遠?如果從經營角度著眼,出版本地作家作品,還有機會銷售國外版權,商機更大。問題是多數國人創作的作品連本地讀者都看不上眼,遑論要跨越台灣海峽? 童書比起多數成人書,文化隔閡更小,加上有圖畫輔助,更容易被其他國家出版社引進翻譯。去年12月底,我公司編製的一本林世仁和林怡湘合作的圖文書<噗噗俠>,就成功的售出韓國版權。後續幾本也在評估中。這是我們的出版品第一次開口說外國話,公司上下當然興奮異常。也證明投入心血耕耘是值得的。不過,無可否認的,台灣作家還需要更加琢磨故事題材與架構,畫家也得更加重視基本功練習,才能跟歐美、日韓等童書作品一較長短。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