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有一歲半
2018/05/17 21:20:56瀏覽696|回應0|推薦12

書要出版了,書名卻遲遲無法決定,真是急死人了。

這種現象,在編輯檯上一年裡總要發生個幾次。也不是沒有書名,譯者交稿時總會根據原文譯出個大概,或是福至心靈,丟出個相關的譯名。編輯選書時也自有見地,腦子裡其實早有定見。書名會議時,其他編輯也會跟根據內容提供建言,丟出腦中浮現的書名。然後經過一輪票選,最後再看哪個書名能脫穎而出。

當然,也有猶疑不定的時候,總覺得還不到位,這樣,就得再召開第二次書名會議。

然後就定調了嗎?還沒有。多數時候行銷同事會尊重編輯部的決定,但有時候他們也會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這一本書《寶寶這種生物》,書名就是出自行銷同事的靈光一閃。

只是當這個書名傳回編輯部時,編輯們真是大驚失色。

「怎麼有人這樣沒愛心,把寶寶當作生物看待?」

「她們沒當過媽媽,所以取這種沒感情的書名。」

「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的書名。」一個編輯更是義憤填膺的這樣表示。

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一邊是編輯端的理想堅持,一邊是市場端的務實考量。

考慮了一天,我決定聽聽第三方──讀者的意見。於是,從公司三百位同事裡過濾家有低幼兒的名單,列出兩個書名,同時附寄幾章內頁圖,麻煩他們票選。

另外也請編輯們發動親友團一起來提意見。

結果,出乎意料的,竟然是《寶寶這種生物》以極大的幅度領先,多位家中剛好有一歲半孩子的同事還主動附上留言:

完全說中,這根本就是我家兒子的寫照。

寶寶的確是捉摸不定的另一種生物啊!

有趣的是,按照年齡來看,越是年輕的父母,越中意《寶寶這種生物》。他們不認為這個書名不帶感情,而是他們真的在學習跟這個物種相處。

至此,書名終於定奪了,而編輯們也上了寶貴的一課:思維真的要跟上時代啊!

《寶寶這種生物》引進自日本,作者明琪本來就是畫家,她和大多數的媽媽一樣,婚前對孩子、對育兒沒有任何概念,是在當媽媽以後,才一點一滴認識這個和自己不一樣的「生物」。為什麼會把重心集中在孩子一歲半時呢?因為一歲半的孩子逐漸進入人生第一個反抗期,有了自我意識,活動範圍也變大了。包尿布、餵食、穿衣服這些生活日常不再像襁褓時期順利完成,親子之間常常陷入緊張的關係。我們從書上小女孩天真爛漫的表情,對比一臉無奈、背影疲累的媽媽,就可以體會她當時的心情。

後來她領悟到,孩子和大人其實是不同的生物。每一天、每一件事對小小孩都是第一次,學不會、做不好是當然的,大人用同理心來面對孩子不可預測的各種探索,就會比較釋懷吧。書上有一則:不知不覺,(孩子的)衣服很快就變小了。沒錯,孩子長得好快,轉眼間這些辛苦的日子都變成大家笑著述說的甘苦談。

一歲半的孩子讓爸媽難以掌握,因為每件事都是他們的第一次。他們每天都在學習,都在犯錯;想得快,但是學得慢,每天帶給爸媽驚喜和挑戰,好氣又好笑。作者在書中用圖畫記錄了66則溫馨有趣的一歲半成長日記,教我們用理解和愛,陪伴家裡的一歲半自在成長。

《寶寶這種生物》出版後,在日本和台灣都引起好多回響,不只是有小小孩的父母、爺爺奶奶,有姪子、外甥的姑姑、阿姨,連當上哥哥、姊姊的小讀者也覺得很有趣。有一位讀者說:本來每天帶孩子的生活令人疲累,看了這本繪本改變了她的想法,因為這可能是她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家裡有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生活一定沒有秩序可言。這些經驗是所有爸爸媽媽共有的。本來自己也快要忘了,可是讀了這本書後,回憶全都浮現,然而這時心中只充滿愛和感動。

是的,雖然我家女兒上大學了,但每次翻看這本書,我常常不自覺的笑出來,真是太太傳神了。我決定把這本書和孩子的相簿起保存下來,讓孩子一歲半的時光成為永恆的珍貴回憶。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12045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