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芬蘭教育的作法能移植到台灣嗎?
2008/09/30 03:46:43瀏覽3840|回應12|推薦71

引用文章必須在小學舉行會考,必須要求小學生的素質 

雪人娘老師今年參加的專書閱讀,選擇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http://blog.udn.com/chengshuing/2244596 以及「芬蘭第一」這兩本書當作研讀的範本,並思考他山之石能否移植到台灣本土,轉化成適合台灣這塊土地的教學內涵。

其中,〝芬蘭的作法〞與〝芬蘭第一〞兩篇初步的心聲已經寫在引用文章「必須在小學舉行會考,必須要求小學生的素質」的 回應中。

時和 樂於提供家長的看法,並預祝雪人娘的學術論文能脫穎而出,轉化成適合台灣這塊土地的教學內涵。

首先 時和 想問:為什麼是芬蘭?芬蘭哪裡和台灣是相同的?是地理位置?國家資源?還是文化傳統?芬蘭的負面新聞也不少,台灣的女留學生也不見得適應芬蘭?

濫射10死 芬蘭狂生自殺 http://udn.com/NEWS/WORLD/WOR3/4530570.shtml

芬蘭台灣婦疑殺死3親生小孩 高齡父母親大哭http://www.nownews.com/2007/08/12/331-2140059.htm 

芬蘭媳婦..台灣婦人殺害三名子女 http://www.eurotravel.idv.tw/forum/read.php?tid-14609.html

調查:芬蘭人最會搞一夜情 台灣人最保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1+112008113000451,00.html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66318

http://www.coolsolog.com/index.php/content/view/632/135/ 第 24 章: 幸福的芬蘭,其實也很憂鬱 ... 芬蘭生活滿意度高,但是壯年自殺率高達 30% 在歐洲人的心目中, 芬蘭人都是酒鬼 冬天早上十點出門, 下午兩點就天黑 真令人心情沮喪… 「我們沒有太陽,但是我們有極光和滿街醉漢。」

時和 想問:芬蘭的教育是不是造成他們的高自殺率?畢竟在鄰近同緯度的丹麥和瑞典都沒有這種現象?

其次 時和 必須先聲明,時和 的三個小孩都是就讀公立的國小、國中、及高中,時和 的認知是:唯有努力,才能出人頭地。相對的,雪人娘是明星私立中學的老師,雪人娘教到的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有錢人家的小孩是不必那麼拚命的,未來的前途家長都已經打點好了,學生時代只是要有人陪伴公子(公主)讀書就好了。

當然像 時和 這般當家長的是盡全力的栽培小孩,希望小孩未來能上明星大學,甚至是出國留學至史丹福、哈佛、MIT、或是柏克萊等名校。不如此拚命,大概是很難能出人頭地。因此,像 時和 這般當家長的是盡全力要求小孩要能在國小、國中、及高中時保持學業的水準。至於雪人娘是老師,面對全班三十位同學,大致應該是取平均數,只能要求全人化的教育,要求學生五育並重,無私的賞識學生各方面的才藝,達到 No Child Left Behind。

當然,時和 完全支持雪人娘全人化的教育、五育並重、以及 No Child Left Behind 的教學原則。以下僅就其他議題與雪人娘交換意見,當然 時和 只能算是 aggressive 家長的意見。

一、雪人娘曰:現在甚至連國文都加深加廣,有時我在辦公室聽到國文老師彼此研究題目,我不禁感慨,這樣吹毛求疵的的語文教學,到底是在教語文能力還是教語文知識? 語文能力是讓孩子願意去閱讀去寫作,教知識,則容易流向填鴨。

時和說:贊成雪人娘的意見,教學方法真的非常的重要。國文及英文都是學生必須加強的,英文是雪人娘的專長,時和 自然是不敢班門弄斧。國文是文化的傳承,上聯網的網友都能感受到好文章的魅力及影響力。大陸高中生能寫出「赤兔之死」的文章
http://ck101.com/forums/viewthread.php?tid=519479  http://blog.udn.com/rbttcw/1133679、北京清大 四書列必修課 http://blog.udn.com/holy35/2243243  http://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5+132008092200596,00.html這些訊息都讓 時和 感受到文化重鎮位移的壓力。

中文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文化產業靠的是高素質的創意,那也是基於深厚的文學底子。在華人地區中文不好,多半是出糗,像是陳水扁說志工朋友是〝罄竹難書〞一樣
http://blog.nownews.com/ta926/textview.php?file=0000021030 http://blog.udn.com/half999/282221

二、雪人娘曰:台灣的代工業還存在,但是現在工廠外移,需要工業職技的少了,商業方面還在,所以我的學校保留眾多的商業科,我想,咱們的教育部要認真思考的是,台灣整體未來的走向,例如,台灣是否有可能恢復中小工業蓬勃的機制,或者將來要走生物科技,朝醫學發展,或者要發展觀光,咱們的教育,才能有靈活的應對。

時和說:教改最大的失敗是破壞了技職體系,李遠哲先生廢高職的言論讓技職教育汙名化。過去台灣靠的是中小企業打拚的精神,這些公司的老闆多是技職體系出身,它們擁有技術,敢於創業,也連帶帶動商科及貿易人才的需求。

現在技職體系被破壞,大老闆在台灣找不到熟手,只能外移。而年輕人不是技職體系出身,沒有技術,不敢動手做,也就沒有能力創業了。

假如像是台北工專等級的技職體系完備,學生畢業擁有技術,三五成群,勇敢的技術人員出來創業是很自然的事。

台灣想強調商業及金融業,倘若沒有製造業做後盾,是很難壯大的。這次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將對想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員有無比〝很難找到工作〞的壓力。

三、雪人娘曰:如果說,國中要定義在通識教育的紮根,我就不建議現在學測模式,摸不著邊際的補充加深加廣,當然會犧牲了中後段的孩子。我個人希望,國中階段應該加強人格教育和藝術教育,最好人人會一樣精緻的樂器,加強體育技能,不必強求每個孩子都必須會跑會跳,會打籃球會打排球,實在很無意義,多聘體育舞蹈老師,讓孩子們有機會一年學習一種,例如網球桌球或羽球,有的人也可以專攻舞蹈,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到專長,何樂不為,也可以打破學科專長才是寶的舊科舉觀念。

時和說:感覺上雪人娘是陪有錢人家的公子(公主)讀書,有錢人家的小孩是不必那麼拚命的,未來的前途家長都已經打點好了,學生時代只是要有人陪伴就好了。

而 時和 的小孩得拚命一點。時和 是讀理工科的,讀理工科的人在大學時如果沒有悟道,是不容易追求更高的學位。讀文法商醫及社會科學的學子可能要越成熟越好,但是這不是讀理工科的門檻,讀理工科的門檻是越年輕越好。

建議及早分出自然組及社會組,自然組的數理化多一些,社會組的人文科學多一些,另外由國家出資播放通識教育的頻道,並製作成DVD或是VCD供學生借閱或是購買。

一人一樂器的重點是由政府出資發行好樂譜,從小學的高音直笛、國中的中音直笛,都應該各編出至少 200 首好樂譜。時和從小也是吹直笛,直到現在小孩也吹直笛都深為沒有好樂譜所苦。建議政府出資編好樂譜吧!學生吹出了興趣,自然會更進一步追求精緻的成長。

四、雪人娘曰:德國的作法,是工業時代的教育模式,雖然造就一群精準度非常高的工程人才,但是根據未來社會型態,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遭受到嚴厲的考驗。

時和說: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有足夠的腹地支持基本的製造業,要滿足青壯族群的就業就必須兼顧到製造業。人的才智平庸及興趣都不同,社會上的百業也是以技職為基礎,至少佔了百分之五十的就業市場。

未來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是什麼?是以個人為需求、量身訂做、創意設計的限量生產。因此精緻的技術將是企業決勝負的關鍵。

在德國教育體系中
http://nslt.yuntech.edu.tw/~gec/952comp-VTE/class/supplement15.pdf,小學五年級開始就分流為(1)主幹學校,(2)實科學校,及(3)文法學校。其中主幹學校的學生超過總學生人數50%,將要走技職教育。社會上就業最重要,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適合的工作。

時和 贊同德國的學制,菁英教育與技職教育兼顧,畢竟任何行業支援的人員都很重要。敢動手做的人尤其重要。

網友紫三軒也有一篇關於德國教育的報導:對德國教育之粗淺分享
http://blog.udn.com/judy1129/2261026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pe&aid=2259040
 引用者清單(1)  
2008/10/14 06:27 【思考者的網誌】 學校教育目的和功能必須先決定:從芬蘭教育能否移植台灣說起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頭討論
2008/12/21 14:41

看過時季常博士的回應
然後複習每一篇回應
我忍不住回過頭來再說幾句話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
我拿到92分
這兩天拿出考題發現自己已經不太記得當初回答的內容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要我們就芬蘭"務實"的教改內容
談我們自己在教學現場的務實做法

學校教育充其量只能營造健康五育均衡的環境
讓孩子們在均衡的環境下各自依照自身的條件適性發展
家長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期盼和計畫
私下可以各自栽培
如果完全依賴學校
人力不足資源不夠

台灣是個低賦稅的國家
教育預算不足
可能也是一個需要改進的現象

芬蘭是一個從共產國家轉變過來的民主國
人民很講究平等
高賦稅
完全用在人民的福利上
而師生比比台灣高太多
師資又要求很嚴格
師範教育五年
篩選嚴格

台灣現在很多公立高中的老師
常常對資優學生說:你們是資優生
這些應該都會,可以自己在家看
在學校教基本題
出考題卻都是難到不行的變化題

桃園市區就像台北車站的南陽街
每到傍晚成群的高中生湧向這裡補習

台灣的教育亂象不一而足
值得檢討的地方有許多
到底我們要因應聯考選才
還是給孩子們均衡的教育
讓他們在大學再倾全力朝專業鑽研?

有時看到大學生風靡'海洋音樂季'
萬頭鑽洞的瘋狂
我就會想問咱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塞太多東西, 卻不讓孩子思考學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處
就像咱們的國防到目前還無力製造一架高性能的戰鬥機一樣
到底整個台灣出了什麼問題

時和(leepe) 於 2008-12-22 18:15 回覆:

謝謝雪人娘的分享!尤其恭喜雪人娘的研究成果〝芬蘭教育世界第一〞脫穎而出、一鳴驚人。

雪人娘對芬蘭教育的看法 時和 是贊同的。時和 也認同時季常教育博士要發展出有利於台灣的教育政策。

時和 在「台灣教育的癥結」http://blog.udn.com/leepe/2444974 這篇文章中指出:教改所造成的程度落差以國小到國中這斷層最嚴重。

國小與國中的落差在閱讀(語文)與數學;國中與高中的落差在英文與數學;高中與大學的落差在英文。雖然很多人為了避免數學而選擇社會人文組,但是英文的落差仍然巨大。追根究柢,這些落差的源頭顯而易見的是在小學的基礎沒有打好,一路上落後所造成的。

----------------------------

雪人娘這篇回應有四個重點:

一、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充其量只能營造健康五育均衡的環境,讓孩子們在均衡的環境下各自依照自身的條件適性發展,家長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期盼和計畫,私下可以各自栽培。」

對有錢人而言,這種看法是對的。但是對經濟弱勢的家庭而言,學校教得越少,未來程度的落差就會越大。所以教改以來的教科書簡化,受傷最重的是弱勢家庭的小孩,一上國中,由於落差太大,又沒有能力去補習,因此國中的雙峰現象非常的明顯。

報載,台灣八年級生的數學名列前矛,但是也指出標準差是最大的,甚至有最多程度較差的學生比例。這就是雙峰現象最明顯的證明。時和 一直在強調,甚至在台北市,有40%的學生是偏後段班的。

假如雪人娘您是一位教育官員,您會如何解決這困境?

二、師資。時和 贊成雪人娘的意見:「師資又要求很嚴格,師範教育五年,篩選嚴格。」

三、補習?時和 不反對補習,畢竟很多人需要重複的學習才更能掌握訣竅。(雖然 時和 的小孩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始補習學科)

今年國中基測,錯三題以內上建中、錯四題到附中、錯五題落到成功、錯六題跌至松山。也許不補習的要嘛是天才、要嘛是傻瓜。

四、何時分流?時和 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都不同,愈早分流愈好。通常喜歡理工科的,社會科會差一些;喜歡社會科的,數理科也會差一些。要求學生樣樣都學,通常是樣樣不精通,反而是得不償失。

時和 認為科目太雜太多了,科目多代表課本多、筆記多,因此書包也會很重;科目太雜代表很可能學不透徹,必須要去補習了,睡眠也可能不夠了,當然,近視定了。

假如雪人娘您是一位教育官員,您會如何解決這困境?


李家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常態分班的配套
2008/11/20 21:16
常態分班的配套就是國中每一班的常態升學!
時和(leepe) 於 2008-11-21 00:04 回覆:

常態編班的配套在於要將班後段同學的程度拉起來,要能跟上教學的進度,如此才不會拖累了全班的學習進度,也不會發生李遠哲在今年9月23日說的:上課聽不懂枯坐 是種暴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50431

可行的方法包括: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同學參加由政府補助的課後輔導 http://blog.udn.com/leepe/204686如此才能維持整個班級的水準。

-----------------------------------------

李老師所說的〝國中每一班的常態升學! 〞是不合乎人性的。

要好的同班同學將無法上相同的高中?為了爭奪全班第一名以便獲得優先選擇權,同學們必定爾虞我詐,完全撕裂了人性,從小就撕裂了人性?

李老師您的方法是完全撕裂了人性的錯誤方法。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公平的教育
2008/10/14 06:35

英美加教育還有一個特點是國人所不注意到的,那就是它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教育。這個教育體制,很容易讓某一小部份的人,一路往上直竄,佔有很多的機會,把上材維持成上材,甚至是上上材;但是卻會讓大部份的人平平庸庸,上才變中才,中才變下才。這一部份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反感這種教育,但是那些憂國憂民的有志之士,看到了就會感到很不滿。

時和(leepe) 於 2008-10-14 18:06 回覆:

贊成 時季常教育博士的見解,在台灣常態編班是正解,但是也要有配套措施:比如說,政府應該關心「班後段」及「後段班」刻不容緩 http://blog.udn.com/leepe/588721 、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同學參加由政府補助的課後輔導 http://blog.udn.com/leepe/204686如此才能維持整個班級的水準。

同理心的觀念很重要,台灣需要的是 敢說真話的教育專家以及 好的執行方法。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芬蘭的教育
2008/10/14 06:25

芬蘭的教育,近些年有些人在贊頌,坊間的書不少,但是卻提不出什麼真正值得學習的特點。

這次回台,我買了一本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該書的作者是個家庭主婦,隨著老公東奔西跑,典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良家婦女。

這本書的描寫的實景很可信,但是作者一發表評論時,你就可以感覺得到她還是有外國月亮比較圓,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心態。她把明明是負面的東西,講成是正面的。這個現象在台灣人當中,相當的多。

芬蘭是個苦寒的地方,一年沒有多少陽光。作者寫到學校每天不論多麼冷,一定會把學生趕到教室外去玩,一付好像多了不起的樣子。其實這是因應當地環境所產生的某些自然作法之一。

美國水牛城的緯度和哈爾濱差不多,半年是雪季,室內一定要有暖氣,否則不要說人可能會凍死,那些水管等等都會爆裂。我的小孩在上當地的托兒所時,除非是大雪大到無法忍受,否則他們也是每天把小孩帶到外面去玩。

我的專業是比較教育,無論於公於私,我都鼔勵多觀摩和比較甚至學習他國的教育。但是在觀摩他人時,情人眼裡出西施的這種心態是要不得的,因為那會讓人喪失了清明的判斷力。

教育的範疇相當大,教育模式,學校系統是大題目,誰好誰壞,和教育的目的很有關係。問題是,教育的目的,不同立場的人,就不會相同。

今天很多的爭論,是出在教育目的的立場不同而產生。今天如果一個小孩,本身很上進,很主動,很誠實,他很可能就會對一些防制學生不上進,被動,不誠實的一些作法感到反感,因為在他的經驗裡,那些措施讓他覺得不受尊重,而且他可能也看到了被冤枉的人。當他成人後,有了成就,他反而很可能就會回來批判那個讓他成功的體制。

同樣的一個人,他也可能去支持那些防制學生不上進,被動和不誠實的作法,因為很可能在他的經驗裡,那些措施把一些亂七八糟的學生變好了,或是淘汰了,而讓他更容易成功。

這世界上最成功的國民教育,發生在德國和日本,他們教育目的是:富國強兵。他們採取了極有效率的教育模式,短短二十幾年,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上不是最大,卻是最強的國家。即使到了今天,德國和日本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和他們相比!

英美加的國民教育模式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沒有效率的,但他們有別的優點。他們比較早就教育普及了,而且投資得相當大,教育效率雖然不好,但是他們至少是普及的,而且在物質上,該有的都有。拜工業革命和軍事的成功,英國曾是海上霸權,到處掠奪的結果,奠立了它富足。美國則是拜兩次世界大戰之賜,吸收了極為大量的外國資金和人才。

很多人看到了英美的成就,就以為他們的教育必然比較好,這是很錯誤的想當然耳。

今天東亞的崛起,教育才真的是扮了很大的角色。台灣近半世紀的經濟起飛和政治民主化,大多數的專家都同意,延續日本學校教育模式的教育,培育出「相對」較高素質的國民,扮演了非常重大的角色。

但是有不少人並不喜歡這種「效率」。他們認為這是「粗廉主義」。於是他們向海外取經,其中最主要的對象是美國是。有很大一部份人有了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心理,看到了美國教育的精緻面,卻看不到美國教育的「價昂而質劣」的地方。

另外有一部份人並不看重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他們重視別的東西,這些東西並不完全能由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來滿足,但是他們卻認為或希望傳統的學校教育能夠去做這些事。問題是,學校本來就不是專門設計來做那些事的,他們希望把學校的「副業」變成學校的「專業」,無論能不能轉換成功,這之間必然產生各種焦慮和不滿。

今天真正的問題在於:到底,我們希望學校的功能是什麼?其實,教育的學問並不大,很多有效的方法,早已發展出來放在那裡,等著人們去採用。但是如果學校的功能和目的不能澄清和確定,你就難以根據那個功能和目的去採用適切的方法。

美國亞歷桑那州因為中南美移民很多,很多人不會英語。州教育總監推動了某些學校,每天要上四小時的英語課,有個大學教授在反對,她認為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法每天上一小時英語課即可,其它的科目也要上,只要是用英文就好。

無論怎麼說,你想學好英語,自然要多用英語,是純英語課也好,還是上別的科目,但用英語來學習也好,都脫離不了學英語,都斷然沒有說把中文課增加,英文反而會變好的道理。

芬蘭的教育當然會有值得參考的地方,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但是,學校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如果不先講明白,恐怕絕大部份的爭論和研究,都很難結出美好的果實來。

時和(leepe) 於 2008-10-14 17:48 回覆:

台灣真的需要敢說真話的教育專家!

時季常教育博士是 時和 在聯網城邦中最佩服的教育專家,在分享文中,時季常博士指出:今天真正的問題在於:到底,我們希望學校的功能是什麼

Yes,這就是癥結的所在。憂國憂民的人士會希望透過教育能讓學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路,並達到國富民安的理想;有錢人家希望小孩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平順美滿,出路不是問題,家長都安排好了;貧苦向上的家庭希望小孩能透過教育而翻身,小孩必須出類拔萃,才能出人頭地。

在台灣,這些教改人士到底在想什麼?

一個錯誤的建構式數學教法居然能被推廣到全國並要求國中小學生強制使用?

這些教改人士以為所有的人其聰明才智都是相同的?九年國教對學生沒有查核點,造成學生學習上出現嚴重的雙峰現象。

李遠哲在今年9月23日說:上課聽不懂枯坐 是種暴力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50431,李遠哲自十年前開始就主持教改計劃,他十年前怎麼沒有看出這種現象?

九年國教已經被教改改得滿目瘡痍,還要喊 12 年國教?似乎沒有看清楚美國推行 12 年國教造成三分之一中輟生的殷鑑 http://blog.udn.com/leepe/250349

事實上,老百姓要的是低學費政策 http://blog.udn.com/leepe/565522,無論是走技職教育體系或是普通教育體系,老百姓要的是低學費政策。人的聰明才智以及興趣各有不同,讓學生及家長來決定自己該走技職教育體系或是普通教育體系;畢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是學生及家長的選擇。

日本和德國的教育之所以能達到富國強兵,是他們並不好高騖遠,而是認清事實的現狀,在社會上的工作有超過 50% 以上,由技職體系的畢業生擔綱就足夠了,因此這兩個國家能善用教育經費,將成果最佳化。

期望 時季常教育博士 繼續提供好的教育方案,造福國內的學子。


文 苑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動
2008/10/13 11:46
原來您也是愛樂之士,感謝您常光臨我的小窩,不知您是否還玩直笛,想當初我還常在課餘時把玩,偶與同事來個重奏,自從退休後,已經荒廢多時了。
時和(leepe) 於 2008-10-13 15:18 回覆:

謝謝文苑老師的分享,時和 也只是陪著小孩成長,時和 有三個小孩也都經歷吹高音直笛與中音直笛,時和 怎麼看都覺得有好的〝樂譜〞最重要。

文苑老師的藝苑與樂苑所發表的文章都有非常高的品質,也佩服文苑老師對文化傳承所做的努力。

聯網上的音樂家人才濟濟,如 趙怡雯的藝享世界cpbass萍兒:琴聲細語鄧敏慧:人在巴黎音樂工作者Ednachia 的部落格獅子老師、狂想家等。 

音樂班的家長也都非常有氣質,如 文苑:樂苑最愛小提琴: 卻道天堂在人間金紡車: 在自然中Murphy:一個人聽音樂三角帽: 1812、雪人娘、紫三軒等。

可以組成一個大樂團了。

時和(leepe) 於 2008-10-13 16:34 回覆:
楊毓倫:Lydia Flutist林文斌:烈火鍾愛,真的列不完!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錯字很多
2008/10/09 20:08

因為趕時間,抓了個十分鐘的空回話,沒有時間注意錯別字。

***********************

謝謝時和的肯定。

我關在中學的小空間,其實看不到太多外在世界的變化。我只是很關心好多人失業了,以前很多中產階級小康家庭都把孩子送來我們學校,因為當時大家都付得起學費。現在公教或工人階級,比較少送孩子來唸私立國中,因為手頭緊多了。

我曾經去中壢和桃園龜山的工業區去觀察,道路斑剥,很多工廠廢棄。這現象說明這幾年產業外移,臺灣人民失去許多工作的機會。

專科學校當然有其必要性,只是需要大量恢復嗎? 或者說,在現行的大學院校增加專業學分,讓大學生可以兼顧專業能力。咱們的教育倒著走,國中和高中的數理,教得太高深,許多到大學再學就可以的題目,卻拼命塞給國高中生。讓許多孩子受挫。

青春期是個焦躁不安的年紀,咱們的教育卻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出口,這就是我最引以為憾的。如果這時給他依個樂器,一個球拍,讓他們在流汗之中學習團隊精神,學習一技之長,他們會更快樂。而咱們的教育就不會造就新的貴族,卻犧牲了許多反應稍慢的孩子。

我也替雪人著急,不知這個似乎每科都可以唸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找到屬於她的興趣和發展的方向。或許因為美國的經濟風暴席捲威力強大,我跟著悲觀。

盡一份心力,只是因為我是台灣人,想要好好認真帶著孩子們健康的學習。得英才而教之固然一樂,但是看到中段學生開心的學習,更讓我引以為豪。

這世界是不公平的,不公平容易造成社會的動盪。但願咱們的教育制度,會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有良好的因應對策。

第56教室哩,雷夫老師每教一樣東西,都是精心規劃,讓孩子們長時間浸淫其中,培養出能力,相對,台灣的孩子在極短的時間內,不斷填知識。

雷夫說: "重要的是學生",舞台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在其中摸索、最後演出屬於他們努力出來的精采。雷夫的孩子都知道,"失敗"是必然的,他們不怕,因為他們學到了冷靜面對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

雷夫的學生,會音樂會文學,會美術,繪畫,會音樂,孩子的身心靈具足! 更棒的是他們的學科能力也很強。

雷夫的教學提供給我們另外的省思,讓很多老師感動,也深自慚愧。不敢說自己好,只是認真而已,有時學生出狀況或學習成效不佳,也會讓我焦慮 !

時和(leepe) 於 2008-10-10 03:37 回覆:

時和 對老師天生就有好感,也許是因為 時和 求學的過程中一直都是碰到好老師,時和 也佩服第56教室的雷夫老師,佩服他的啟發式教學及服務熱忱。

>> 如果這時給他一個樂器,一個球拍,讓他們在流汗之中學習團隊精神,學習一技之長,他們會更快樂。

Yes,這也是 時和 支持的。時和 認同音樂、美術、及體育都能培養正面的人格發展。時和 也了解家長及學生都支持音樂、美術、及體育。對於樂器,國小的高音直笛以及國中的中音直笛是很好的入門,家長也都很配合。可是台灣並沒有認真的替學生編輯高音直笛以及中音直笛的樂譜,台灣是空有理想、空有口號,但是沒有方法。政府為何不幫忙編輯一本好樂譜、由淺入深、至少有上百首的名曲,讓學生能充分的享受吹直笛之美?

自然而然,參加樂隊、合唱團、吉他社、甚至是弦樂團,也就會水到渠成。

>> 我曾經去中壢和桃園龜山的工業區去觀察,道路斑剥,很多工廠廢棄。這現象說明這幾年產業外移,臺灣人民失去許多工作的機會。

那是教改的錯誤造成的,工廠並不需要那麼多沒有專長技術、又不肯動手做的大學生。

>> 專科學校當然有其必要性,只是需要大量恢復嗎?

要恢復台北工專等級的專科學校。好的專科學校會吸引優秀的學子,這些優秀的學子將來會自行創業的。

>> 或者說,在現行的大學院校增加專業學分,讓大學生可以兼顧專業能力。

妳到大賣場或是加油站,那些打工的都是大學生,每天打四到五小時的工,在學校還能學到什麼?這些人如果是在國中畢業後就進入技職體系學習專長,未來的出路肯定比現在好。

教改最大的錯誤在於以為所有的人是有同樣的聰明才智,以為靠文憑就能就業。教改最失敗的是找李遠哲做規劃,這個人完全看不起技職教育,卻不知道在社會上,超過 50% 的工作是靠技職教育來完成。

李遠哲在2001年的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廢高職的看法。李遠哲的名言是:開計程車或是理髮的人也可以去修博士。話雖不錯,但這話和〝有飯大家吃〞一樣空洞。每一個人都有上進的權力,但是 時和 寧願給專業的理髮師理髮,坐專業計程車司機的計程車。

教改當初如果能找師範體系的專家領導,一定比現在成功。

>> 我也替雪人著急,不知這個似乎每科都可以唸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找到屬於她的興趣和發展的方向。或許因為美國的經濟風暴席捲威力強大,我跟著悲觀。

英文!英文!英文!再加上專業科目。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陪公子個兒們唸書???
2008/10/09 15:47

雪人娘我的一些淺陋的話被時和拿來談論,竟然沒有告知我,引用之言,雖然是我的話,但是引伸之言,卻很多不對。

(一) 我的班級是49人一班。 我現在沒有時間上網,因為導師的工作量大得驚人。例如昨晚我打了5通電話和家長溝通,耗時2.5小時。其實教育的工作不會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而有差別待遇,我學校裡的同事葛各如此自我期許。

(二) 振聲的老師將士用命,使命感強烈,認真帶領這些來自小康或者中上的家庭。少數是開賓士的家庭。 比起台北5 萬元算是近頻,5 萬元在桃園算是接近幸福指數的收入。振聲勢一個很接近一般公立國中的學校。不像台北的私立中學有很多名目可以樂捐。振聲是一所重歸重舉的教會學校,校譽建立在老師們無私的奉獻。

唉,要去上課了。

我是個認真想做好自己的教書工作的中年人而已。遇到雷夫老師如此全方位的引導孩子,當然感動之餘式無限的感嘆!

時和(leepe) 於 2008-10-09 17:07 回覆:

雪人娘是好老師,時和 到哪裡都是這麼說的。

時和 和很多位教育前線的老師及校長們討論教育時,他們也都一致的支持雪人娘所提的全人教育、五育並重、以及 No Child Left Behind 的教學理念。

時和 看的出來雪人娘強調的是品格教育,讓學生養成自動自發的自信心。

而 時和 看到的是社會就業的問題、文化產業和文化重鎮位移的前途。學生的品格好不好、有沒有自信心?可能和他未來能否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有關;國人未來有沒有自信心?可能也和國民就業、經濟發展、與文化是否有自信心有關。

雪人娘勾勒出來的是理想,理想的學校與理想的學生。時和 認為執行的方法、和可以預見的結果也都很重要。再加上 時和 對小孩未來能否順利就業比較 aggressive,如此回應雪人娘而已。

時和(leepe) 於 2008-10-09 17:26 回覆:

時和 在文章中也再三強調:這是〝學生家長〞的看法。

當家長的比較擔心自己的小孩未來能否順利就業。

就拿芬蘭來說吧,她們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在台灣,會想要自殺的大概是就業不順利或是工作沒興趣;在芬蘭也是這個樣子嗎?

倒推回來,芬蘭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那是不是因為他們的就業不順利或是工作沒興趣?再推回去,是不是他們的教育沒將他們放在適當的位子上?

這也是 時和 想要說的,品格很重要,就業也很重要。


紫三軒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看你要不要
2008/10/03 17:56
我家孩子在台灣時練琴時間每天約三到四小時,因為他們不補習.
時和(leepe) 於 2008-10-03 18:11 回覆:

紫三軒小孩能成功不是偶然的。說真的,時和 對音樂班或是資優班的孩子都非常的佩服,也很同情,因為他們都花了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去做相對上很有挑戰性的學習。時和 祝福這些幸運的孩子,也希望社會有好的環境讓她們充實的成長。

時和(leepe) 於 2008-10-03 18:20 回覆:

>> 小荷子告訴雪人她每天下午三點後,大約都花上五小時拉小提琴,

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


紫三軒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你看到了問題?
2008/10/03 00:29

比賽只限制為演奏三分鐘,只能演奏最華彩的片段。即使是單一的曲子內各段落所使用的技巧也不同,通常快版較討好,慢板卻拉不到幾個音,要練習比賽的曲子確實要有所取捨。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音樂教育,最終要失敗了.老師們為求比賽考試成績,讓小小學生們從小就在此種奇怪的環境下學習,一切成績掛帥,老師們為難,學生沒有好成績,老師的教學名聲就會受影響,就更難收到好學生( 何謂好學生就是領悟力快,易上手的學生),而廣大的學生家長也是如此追求名師,陷入此種循環當中,紫三軒在三軒要離開音樂班時最後一次學生家長與校方座談上,為三個孩子的母校留下我的建議,請校方注意此種以成績為選填老師的方式是扼殺一些音樂學習起步慢的孩子的殺手.而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忽略了好成績背後須有穩固的基礎來支撐.

時和(leepe) 於 2008-10-03 09:56 回覆:

謝謝紫三軒的分享。紫三軒道出國內音樂班的學生為求比賽名次,只專注在比較取巧的片段,而忽略了紮實的其他基礎。

時和 比較將此因素歸咎於音樂班的時間不夠。國小音樂班除了正常的普通課程,每天只有一小時額外的音樂專業課程,學生被普通課程給壓垮了,根本不可能有多餘的時間練琴,因此平常練習、甚至是參加比賽只能取巧。

看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得主MAYUKO KAMIO,她是1986年生。At the age of thirteen, Ms. Kamio won First Prize in the 2000 Young Concert Artists International Auditions.  In 2001, she was the youngest artist ever to be presented in the Young Concert Artists Series at the Kennedy Center.

她13歲就出頭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她準備的 Concerto Repertoire (表演曲目) http://www.yca.org/kamio.html,洋洋灑灑,光是小提琴協奏曲就有22首,涵蓋所有著名的大曲子。

回推學習的過程,必定在她小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系統的背譜以及練琴,那絕對不可能有太多普通課程的負擔。

所以 時和 強調只有學音樂的教育家才知道學音樂的小孩需要什麼樣的基礎教育。假如已經決定要走音樂這條路,在小學,數學和自然可能要減少很多,外國語言如英文和德文可以多一些,其他集中在音樂的專業訓練。台灣應該成立像茱莉亞音樂學院式的教育系統,附設國小、國中、高中、或是先修班,讓立志要學音樂的學子能專心學習音樂。

時和(leepe) 於 2008-10-03 10:08 回覆:
假如每天要花四到五小時的時間練琴,那絕對不可能有太多普通課程的負擔。

紫三軒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是這樣的
2008/10/02 17:15
國外之所以有這些音樂家,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古典音樂人口,從小就有很多家長就帶著小孩聽古典音樂,而當地政府也投注了相當多的金錢來提供這種文化滋養,所以很多人在很小就有聽古典音樂的習慣,或涵養.而許多小小音樂家也有機會把他們音樂表現在舞台上,他們的技巧或許還不夠好,音樂也不夠成熟.但是觀眾還是很熱情的鼓勵他們,在此種良性的互動下彼此都獲益.這是我女兒被教授推薦進入慕尼黑愛樂附屬弦樂團後我的觀感.反觀台灣的音樂班學生,每學期為了學期音樂考或比賽,就一首或兩首曲子( 一個樂章歐 )拉,彈,吹整個學期,是普遍現象,曾經有一次兒子的音樂院教授問他,你為什麼每一首曲子只拉一個樂章或兩個樂章?沒有一首曲子拉完全部的樂章?我實在很難啟齒這就是台灣現行音樂班的教育狀況,也許有一些孩子技巧很好,音樂性很好,但是基礎教育真的不夠扎實.也因此在兒子得到台灣區大提琴國中組第一名時下定決心帶他出國.
時和(leepe) 於 2008-10-02 21:40 回覆:

謝謝紫三軒的分享,時和 贊成紫三軒所說的,音樂人要浸泡在音樂的環境中才能如魚得水。

> > 你為什麼每一首曲子只拉一個樂章或兩個樂章?沒有一首曲子拉完全部的樂章?

紫三軒完全講到重點了,因為比賽只限制為演奏三分鐘,只能演奏最華彩的片段。即使是單一的曲子內各段落所使用的技巧也不同,通常快版較討好,慢板卻拉不到幾個音,要練習比賽的曲子確實要有所取捨。

比如說,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雖然起頭的三分鐘很有吉普賽人的個性,但是稍嫌慢,不如最後那兩分半鐘的快板來得炫技。

同樣的,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特別的討喜,剩下的三個樂章拉起來就怠慢了。

----------------

總之,恭喜紫三軒的小孩都能進入慕尼黑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小荷子和雪人同年齡,即使在台灣音樂班的國中生也沒有能浸泡在音樂學院的環境。

這就是為什麼 時和 大聲呼籲要成立像茱莉亞音樂學院式的教育系統,附設國小、國中、高中、或是先修班,讓立志要學音樂的學子能專心(浸泡)學習音樂。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