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小學及國中時一綱一本、至多兩本就夠了
2008/05/16 18:20:57瀏覽1462|回應1|推薦74

引用文章美國有幾綱幾本?

非常贊成時季常教育博士對一綱一本的觀點,時博士提到:『我的猜測,如果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那就比較不會產生一綱幾本的爭論。但是如果沒有統一的入學考試,就很難維持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課程大綱,也就很難實施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我是主張要考試的科目,一定要一綱一本。但是學校老師如果要補充教材,那是老師的自由。

時和 也是贊成在國民中、小學時,主要是培養基礎教育,課本一定要由教育專家、學者等編定、審查、試教、及評估後,才能讓學生使用,絕對不能將學生當成白老鼠般做實驗,畢竟學生的青春是非常的寶貴,不能被蹧蹋。

時和 的小孩唸公立國中,剛上國一,全班(和全校相同)有40%月考考試平均不及格;有 60% 的學生數學不及格。可以說針對學業上,在國一時已經陣亡了一半的學生?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使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但是顯然這些教科書編得不好,無法互相銜接。造成國小畢業還要在暑假再上兩個禮拜的先修補救課程;即使國中畢業考上高中,也還要在暑假期間再上兩個禮拜的先修補救課程。可見得目前一綱多本的教科書策略,從實行的結果來看並不成功。

由於目前的升學仍然是依據基測、學測、或是某種程度的聯考,因此使用的教材版本愈單純愈好。在小學及國中時一綱一本、至多兩本就夠了。小學及國中著重在基礎的學習,教材一定要好,不要讓學生學習得窒礙難行。主要的一本一定要考慮學生未來的程度是否能和世界接軌?是否能與大陸或是印度的學子競爭。對求知慾強的學子,教材自然是多多益善,這時可以配合參考書及課外讀物。

但是對於還不開竅的學子,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的同學參加課後輔導課程,至少要讓這些後段班的同學作完學校的作業,讓他們能跟得上學校的進度,避免整個班級的學習被拖累。

至於對於讀書實在很不開竅的學子而言,也許應該讓他們使用一部比較簡單的教材,如此至少讓他們能學到一些東西,而不是上課完全聽不懂,而白白浪費了時間。同時對這一些讀書實在很不開竅的學子,應該培養他們走技職教育,讓他們能學得一技之長,如此他們出社會一樣能有尊嚴的找到工作、為社會服務。

至於到高中時,學生的聰明才智已經很明顯的有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形下,自然組和社會組可以各有三本教科書,一樣是要經過教育專家、學者等編定、審查、試教、及評估後,才能讓學生使用。其中兩本是正常版本,可以互相激勵比較以改進教材的內容。另外一本是比較簡單的版本,讓對讀書還不開竅的學子使用。

時和 附議時季常教育博士,認為在小學及國中時,基本上一綱一本、一本多參(多本參考書)對學生及家長的負擔都是最輕鬆的。對基測、學測、或是某種程度的聯考,爭議會比較小、也比較公平。

其他文章:

台灣的學測讓一綱多本反而限制了多元學習 http://blog.udn.com/leepe/691649

一綱多本不利於家庭弱勢的學子 http://blog.udn.com/leepe/63340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pe&aid=1873273

 回應文章

anybod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和兄所言極是
2008/05/18 00:45

不再贅言

當務之急我認為政府除了應該考慮恢復學生一綱一本,老師教學一綱多本的政策外,調整高中高職的比例,加強技職教育。鼓勵孩子若是不適應學術研究這條路,能夠選擇進入技職教育體系,保障將來能夠有一技之長。


時和(leepe) 於 2008-05-19 00:05 回覆:

謝謝 Anybody 的鼓勵。

時和 一直認為「行行出狀元,一技之長勝過萬貫家財」。從社會分工來看,超過一半是偏向技職的專業,包括家庭的小型工程、水、電、汽機車修護、美髮、餐飲等。即使是餐飲業,能提升衛生品質、用餐環境的氣氛,對整體國家形象或是人民健康都是正面的。

政府應該要很健康的宣導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培養這批人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時和 自然不反對只要有錢、有閒就能繼續深造,但是對於願意參與技職教育的學子,政府就應該盡全力將他們培養好。記得:政府是人民養的。

時和(leepe) 於 2008-05-20 15:27 回覆:
時和 相信動手做最實在,對很多學子而言做黑手的實驗、組裝、維修等或許更能激發出他們的想像力及創新的能力。過去台北工專就是強調動手做的教育,也因此培養出很多工業界的優秀工程師。像是電子、電機和機械的維修等,最需要的是動手做的能力,先培養出興趣最重要,再進而在職進修、或是知不足而進修,或許都比盲目先讀個大學而不知為何而學,來得有意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