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到底要讓孩子學多少英文和數學?
2007/10/27 11:10:20瀏覽4610|回應16|推薦103

時季常教育博士在「既然英文好就代表研究能力好,為何不從小學開始加強英文」http://blog.udn.com/leepe/1200717 的回應中有非常中肯的見解如下。

英文和數學真的很重要嗎?來提供點反向思考。

當然,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份機會,問題是,要那麼多機會幹嗎?有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抽屜裡的證照一大把,到頭來,還不是靠一份工作在吃飯嗎?

英文對台灣的發展是很重要,但是對個人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重要,主要還是看你將來想要做什麼。一大票台灣人英文奇爛,還不是照樣過著好好的日子。如果你需要用到英文維生,那英文才重要。

數學一定要學得很好嗎?走到美國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百萬千萬的豪宅,我經常在想,這些人怎麼會那麼有錢?我相信這些有錢的美國人,大部份數學不太好,恐怕沒有幾個是因為數學好才讓他們有錢的。

英文和數學也許很重要,但沒必要弄得全國皆兵。能學得好的人學上去,學不好的人也沒關係,好好學點別的更實際。

-----------------------------

時季常博士說的甚是,時和也經常這麼想。

有一部日片『佐賀的超級阿嬤』,在片中,雖然環境艱困,但是阿嬤是非常的樂觀。小男生的體育很好,然而學業並不靈光,晚上要準備第二天的考試,但是阿嬤要他早一點睡覺以省電。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小男生: 「阿嬤,我英語都不會。」
阿嬤: 「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小男生: 「可是,我也不太會寫漢字。」 
阿嬤: 「那你就寫『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小男生: 「我也討厭歷史……」  
阿嬤: 「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於過去』。」

每次帶小孩逛夜市,人潮洶湧,沒聽到有人說英文,也沒看到有人用數學,可是這些人都活得好好的。

這讓時和也在想到底要讓孩子學多少英文和數學?
學英文和數學到底有什麼好處?

時和唸國中的小孩的班上有40%的同學各科平均不到60分,有60%的同學數學不到60分。硬要逼這些同學去學英文和數學也是沒有認清現實。

所以時和認為辦好技職教育最重要,至少要能安身立命有尊嚴的在社會上生活。

學英文及數學是為了追求更深奧的知識、更開闊的人生、以及可能更富足的生活。

為什麼要學英文及數學?那真得要看生活的環境中是否需要英文及數學?產業升級、國際貿易、金融市場等都需要即時的知識及資訊,如果能有〝足夠〞的英文及數學能力,或許可以順利解決任何任務。

當然,要回覆時季常博士上面發言的最好方法或許可能是要能證明出:

倘若 英文和數學 學不好,其他更深奧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可能也不需要學了,直接去學一技之長的本事會更務實些。

時季常博士也許希望我們要思考的是:學歷也許不是萬能,行行出狀元,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靠學歷一樣也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相關閱讀:
技職教育的沒落居然影響到男性的就業 http://blog.udn.com/leepe/1113290 
與其推動十二年國教,不如加強技職教育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44514 
好的技職學校勝過多數的大學 http://blog.udn.com/leepe/308187
國語、英文、及數學應該是國民小學的最核心課程  http://blog.udn.com/leepe/542225

=========================

後記:時季常教育博士分別於 2007/10/27 16:22 和  2007/10/27 16:51 給予兩篇非常中肯的回應,特別將之納入本文中以求完整。時季常博士感慨『一個小孩,受了十二年的教育,大部份的時間都浪費在自己學不好的課程當中,而畢了業後,連謀生技能都沒有,只好繼續讀大學,這種教育,豈不是在製造社會廢物嗎?我這樣說有點誇張,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應該把缺乏謀生能力的人說是廢物,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時和完全贊成時季常博士的觀點,時和有三個小孩正在讀國小及國中,在十年教改的摧殘下,民進黨政府刻意打壓中文,將小學的國語文上課時數減少,造成小學生國文能力退化。小學國文基礎差,作文差,影響到學生對其他學科也看不懂用國文寫的課本內容。到國中時已經跟不上了,愈來愈落後,愈來愈跟不上,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因此就永遠跟不上了。

希望有遠見的政府官員能將教育從最根本的小學救起,從最基礎的國文救起。

相關閱讀:
一切都得從根本做起,向李家同校長致敬 http://blog.udn.com/leepe/934012
台灣的教育小學就出了問題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3991
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同學參加由政府補助的課後輔導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4686
政府應該要重視後段班同學及職業教育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8306

-------------------------------------------------

時季常博士 2007/10/27 16:22  的回應

我是這樣覺得,在小學階段,應該是通才教育和生活教育並重。在智能的通才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奠立基本的讀寫算能力(如果英文真的那麼重要,那也可以放進去。)生活教育指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衛生,飲食等健康教育,待人接物穿著談吐,以及堅毅自信等的人格素質培育。

到了初中,以通才教育為主,藝能/職業教育為輔。現在是完全沒有職業教育的,藝能課裡每週上一堂音樂課,一堂工藝/家政,一堂電腦,一堂輔導活動,一堂童軍。。。等等。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實在而沒效果的安排,沒有一科學得好的。

國中有六個學期,假設這些藝能科目共有六門,與其每學期每一門都要上,而每週每門只能上一堂課,還不如每學期只上一門,每週上六堂課,也就是說,把現在六學期的課集中起來到一學期裡。但是每一門課一樣有六學期的課(六個等級),學生可以六學期都修同一門(六個等級都修完),也可以每學期修不同門(每一門都只修第一級),或是其它的排列組合。

到了高中階段,則是職業教育為主,通才教育為輔,所謂職業教育,不是只有工商而已,包括數學資優,理化資優,文學資優,美工設計,樂器演奏,美髮美容等等,也算在內。每一個學生,都是其職業的課程,也有其傳統通才的課程,但是對傳統通才的課程的及格要求和內容要降低。

從我們當高中生時就是這樣了,即使是前三志願的高中生,數學也是烏鴉鴉一片,大多數學生都學不好,記得當年我考大學聯考時,四分之一的考生數學是零分的,像這樣無效益的數學教育,是浪費學生的青春和教育資源。

我這些想法看起來好像有點革命性,但是仔細想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傳統有二句話,叫做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都是從上位者,施教者的角度來看的,是施教者準備好了東西,讓每個人都來受教育,然後根據他們的資質和特性,來加以教導。

我認為應該要加上適才適性,安身立命這二句,這是從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想想一個小孩,受了十二年的教育,大部份的時間都浪費在自己學不好的課程當中,而畢了業後,連謀生技能都沒有,只好繼續讀大學,這種教育,豈不是在製造社會廢物嗎?我這樣說有點誇張,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應該把缺乏謀生能力的人說是廢物,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

時季常博士 2007/10/27 16:51 的回應

補充一下。大部份的成年人(估計四分之三以上)的中文和數學程度,不到小學六年級的水準。假如有辦法這麼做的話,隨便到馬路上抓一百個成年來,看看有幾個人會做小學生的雞免同籠。或者再簡單一點:今年十月二十六日是星期五,請問明年十月二十六日是星期幾?(有人會抗議,會算這個幹什麼?查一下不就好了嗎?殊不知,我們之所以能夠查得到,那是因為別人幫我們算出來了)。

由此可見這個教育浪費都多麼嚴重,大部份人都被要求去學一大堆他們一輩子不會去用到,又學不好的東西。如果學得好,那也不錯,因為學會了,就可能會去用到,但是大部份的人都沒學好,而對他們會有用的東西,卻因為排擠作用而沒得學到。

像這種浪費,實在太多了。普及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有的事,全世界的教育界都還在摸索方向。最早有經驗的是德國和日本,他們在十九世紀就發展普及教育了,而他們當時的政策,非常的務實,很值得參考。但是德曰戰敗後,美國吸收了大量德國和歐洲的精英,成為世界超強,他們非常落後的教育系統和實務,也跟著外傳影響了亞洲各國。十年教改的內容,至少有一半就是抄襲美國的,十年教改已經失敗了,高等教育的美國化早有動靜,近幾年開始在加速。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pe&aid=1328332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Bloghos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國語跟數學
2008/08/09 16:23

在我看來, 國語跟數學才是最重要的兩個科目.

只是我們的數學注重的是計算能力而不是思考能力, 邏輯能力. 因此許多學生因為乏味的數學漸漸敗下陣來,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被訓練如何品嚐數學的美好. 只是訓練成為解題的高手, 當題目超出範圍時, 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國語也是另一種重要的能力, 如果有了思考能力, 邏輯分析能力, 卻無法收集以及看的懂資料, 再強的思考與邏輯能力都是沒有用的. 而第一步是要能好好運用他最熟悉的語言, 從這個語言出發, 才能再度吸收更多的知識.

英文對國高中很重要, 但是需不需要很早的學習, 這就是值得探討的題目. 畢竟如果英文好的話, 在未來的競爭力是相對的高, 但是如果連自己的本國語言都沒辦法使用的很好, 那除非可以讓英文成為自己母語一般, 也就是代替他自己的母語, 否則將會是很嚴重的事!

過去我的兒子是唸純英語的幼稚園, 他打噴嚏之後說"借過", 其實也是我們警覺的原因................

但是我還是認為數學很重要, 國語更重要......................


不喜歡拘束, 喜歡自由自在
So I am Bloghost.

我是博格幽魂
時和(leepe) 於 2008-08-10 03:10 回覆:

完全贊成 Bloghost 的看法,只要是在華人的地區,那國語是最重要的。

時和 也是佩服會寫好文章的作家(,是用中文寫的)。

數學非常的重要,通常起薪高的正當行業,都需要好的數學直覺,請參考「富比世網站統計出十大「薪」情最好的美國大學科系」http://blog.udn.com/leepe/2018685

至於英文,那就要看每個人的企圖心了。假如想要做國際貿易、想要當外交官、想要走上國際舞台,那英文是 Necessary Condition。


*菜菜子*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
2007/12/02 16:09

我一直無法認同通才教育

朝真正有興趣去深研  或是擁有一技之長  我認為比較重要

何必要求全方位呢= =?


http://yes7asia.pixnet.net/blog
時和(leepe) 於 2007-12-03 08:52 回覆:
時和完全贊成一技之長勝過萬貫家財。要找出孩子的興趣以及最大的潛能,做家長的也要讓小孩能多方的嘗試。要能保持快樂學習的心情,基礎的紮實是很重要的。

時和這裡的壓克力路標更換,中英對照,結果製作壓克力的師傅完全看不懂英文,做出多次英文的部分都有錯。能說這師傅技術差嗎?只能說他不懂英文。

在台灣生存還是需要一些基礎教育的。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前者難以改變,但後者可以努力。讀書也可以是一技之長的根本。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英文的問題
2007/11/15 23:35
是否學好其他語言的探討是很麻煩的討論題
涉及的範圍太廣了
現在的世界時時刻刻是變動的
學好外文的確有其需求
就看學習外文的人的目標是什麼
動機很重要
動機夠是把東西學好的不二法門
但足夠的動機是需要去追尋的
跟個人的成長環境關係很大

時和(leepe) 於 2007-11-16 16:10 回覆:

贊成 maisy,學習的動機很重要。

在台灣上大學要讀原文書,英文不好,讀書將是事倍功半。既然英文一定要學好,自然是愈早學愈好。推廣英文閱讀是非常重要的。


Robert TCW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務實、深入
2007/11/08 09:17
個人大學聯考兩次都10幾分,我都跟人開玩笑說我只專攻某個題組。現在小五的社會科、小六的數學若要出難其實都可以蠻難的,有時真有萬千感慨,想以平常心經營小孩教育,想放手讓小孩 自由發展,但怕題目很難時萬一小孩應付不來考爛了 (有些都須自己先研究過才有辦法教),我可以接受中間分數,甚至偶而稍低,但同學們、老師們能嗎?昨天看了一位版友文章,巴菲特在11歲買了人生第一張股票,但現在還是很後誨說他太晚買了,既然 financial power 那麼重要,timing那麼重要,除了給小孩正規教育理念,是否也該早點給小孩一些理財方面的準備? (甚至教導他們親自執行)  我總覺得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說數學好不一定有好的理財智慧,而有理財智慧的人也不太須有多高深的數學能力,除此外長期培養一些對美的事物的感受、欣賞能力,也很重要。其實國中程度的英語、數學能力若常使用都夠一輩子生活之所須了。純個人淺見。
時和(leepe) 於 2007-11-08 17:26 回覆:

謝謝 Robert 的回應,Robert 英文程度好又謙虛,也是時和佩服的。

小孩的成就家長是要負責的。讓小孩有讀書的環境,小孩基本上會往讀書的方向走。讓小孩有經濟的頭腦,小孩的成長也會充滿挑戰。家長事實上影響了小孩成長的過程。

時和小孩的學區並不重視升學率,學區中的家庭以看電視和唱卡拉OK為時尚,時和小孩的同學更在意的是周杰倫和蔡依琳。這些同學將來都能在社會上以不同的工作安身立命。

因此,問題在家長,家長希望小孩將來要做什麼工作?

時和也認為擁有真正的技術最重要,技術好受人尊敬,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最重要。當然時和也領悟到 書到用時方恨少,假如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則英文和數學的基礎有絕對加分的優勢。


植物(晴晴--好可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基本的應該要會
2007/11/07 23:01

大師的標題就很值得讓人好好思考一番!-到底要學多少英文/數學?

大多數人在求學過程中都不容易知道自己要朝哪一個方向走,未來要從事哪個行業,說真的是不知道。-離開學校多少人是<學非所用>?因此,在學校是應該儘量學,也許有困難,但所有的科目<基本的>一定要會,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礎!沒有六十分,也要有五十分。即使音樂,也要會看五線譜吧。基本的程度,就是基本知識-常識。

或許,不會英文/數學照樣可以生存,但是在生活上多一項<工具>,就多方便一點;學理工科的,也要懂一點史地吧。我在當兵時,遇到一位弟兄,他居然不知道我們曾經與日本打了八年的戰爭,這是不是太離譜了?學數學並不是單純的學會解題,數學可以增強我們的思考力。正如國文不是只訓練我們的表達力/理解力/欣賞力,其實更重要的是培養我們的品格-出師表、陳情表、訓儉示康等文章都有這樣的功能。

時和(leepe) 於 2007-11-08 17:02 回覆:

非常贊成植物仁兄的觀點,時和也是認為書到用時方恨少,能學時就要儘量去學。

當然不靠英文和數學也能揚名天下,像是王建民和姚明,美國人要的是他們的球技,英文慢慢再去學就好了。

時季常博士希望大家思考的也許就是真正擁有的技術更重要,技術好受人尊敬,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最重要。

假如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則英文和數學的基礎有絕對加分的優勢。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學英文有感
2007/11/04 02:48
五年後段班的我,回想二十多年前,國中與高中的英語學習過程與方法,是
徹底的錯誤!當時的大學聯考喜歡考倒學生,所以有不少考題都是在文法上
鑽牛角尖,光是英文的假設時態,高中的參考書就可以寫到 30 頁上下,除了
有規律的原則之外,還歸納了一大多例外情況,把莘莘學子搞得昏頭轉向 ...

這種考題趨勢所引嶺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根本是大錯特錯,以致於學了
至少六年的英文,到了國外之後卻連簡單的應對與聽力都有困難 ....

二十年過去了,拜電腦科技之賜,現在的英語教材非常地多元與活潑,各種
互動多媒體的 CD 紛紛出籠,原本以為台灣的莘莘學子的英文程度應該比五
年級六年級還好,結果外國測試機構所做的評比,台灣學子的英文程度並沒有
變得比較好,而且在亞洲國家中還是倒數前幾名 .... 這原因頗值得教育部做研究

不知道現在的英文課本有沒有教口語化的美語?在口語中,打招呼常常省略 Be
動詞,例如 how (are) you doing ? where (are) you going ?,有時還連 and 也省掉了,
例如 go (and) find him ...;還有,外國人稱警察,最常用的字是 cop,而不是 police,
叫直昇機最常用 copter,而不是 helicopter,講小錢最常用 buck,而不是 dollar;
不知道現在的教材有沒有比較 open-minded, 有把這些非正式的口語納入教學內容?

托福新制要求 Speaking Test,做這樣的改革,除了原本就有意推行新制之外,也要
拜中國大陸的某位 MIT 留學生所賜;這位留學生的托福考了滿分,並獲得 MIT 的
入學許可,入學後校方發現他根本無法與人溝通,連基本的口語表達都有困難;因此 MIT 懷疑他在托福的考試中作弊;於是要求他再做一次托福測驗;結果,他又考了滿分!這情況讓舉辦托福的相關單位很吃驚,也徹底地瞭解到原來的托福考試制度有缺失,非做些改革不可 ....

學東西要學通,但考試制度無法完全彰顯某人是否真得學通;考試能測試出表像:
考生會不會?這種「會」的情況有很多種:

1. 有可能是融會貫通的會
2. 有可能是套公式的會
3. 有可能是似懂非懂的會
4. 有可能是只懂了一半的會
5. 有可能瞎猜的假會


再來談技職教育;德國的工藝舉世聞名,是因為德國有「工匠文化」,他們尊敬
畢其生精其藝的工匠;日本也有工匠文化,例如畢其生鑽研武士刀鑄造的工匠 ...;
台灣也有很好的工匠,但有沒有受到這個社會普遍的尊崇,我不敢斷定,但感覺上
是比德日兩國來得遜色 ...。

在歐洲,很多行業都受到尊重,並非只有會考試的人才會受到尊重;所以,每個人會盡量地朝自己的興趣發展,如此比較能適才適所;例如,在歐洲當教授的人,八成是對教學或研究很有興趣的人,因為他們的薪水不會比其他一般行業的人多很多,社會也不會單純地因為他們會考試,而更加尊崇他們 ...

簡單的說,未來的教改想要成功,引導社會的價值觀作轉變是一個 must;社會的價值觀沒有做適度的改變,教改不會成功 .... 它不是一個充分條件,但卻是一個必要條件。

嘿「杜正勝」,讓我做教育部長好嗎?我相信我會做得比你好太多太多 ...,你的腦子裡只有政治的藍綠,而且我看你的兒子也沒有教育好,當兵還能請假找辣妹開轟趴,兒子的言行舉止像小流氓,還利用特權沒考試就佔據公職肥缺 ...;你不但心沒有在教育上,也看不清楚教育的問題出在哪裡,兒子也沒教育好 ... 唉,你還是想想讓我來當「教育部長」 ... ,至少我有 300%  的信心可以做得比你好,而你也可以藉著我的功績翻身 .... 這是個「雙贏」的建議,您老人家不妨考慮一下!



時和(leepe) 於 2007-11-04 22:51 回覆:

謝謝創意海豚的精闢解說,時和完全贊成創意海豚所說的以考試領導教學所可能造成的偏差。國內的英文教學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無論如何,閱讀是首先必須克服的。能夠閱讀才能獲得新知。

英語聽力及會話是國內教育環境的罩門,亟需要有遠見的教育專家及政府單位大力推廣之。也許政府出錢鼓勵及輔導出版界能推出通俗的有中英對照的小說、童話及CD等是推廣閱讀及聽力的第一步。

時和也佩服創意海豚對技職教育的見解。在台灣,文憑早就被稀釋了。過去很多家長都知道將小孩送進台北工專、明志工專等就是未來生活的保障。很可惜技職教育體系被破壞,許多喜歡動手做的學生被迫去讀普通高中,延誤甚至是拒絕了這些學子進入技職教育的時機。

教改最大的錯誤是想將所有的學子都塑造成相同的模樣,學子通通被趕去讀高中,這結果是整個技職體系被破壞,整個人力市場嚴重的偏頗,反而不利於多元化的社會需求。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Lawer 嘗試「擺平」問題,寫得很傳神喔!
2007/11/02 02:18
時和作家寫道:

Engineer 嘗試「解決」問題,而 Lawer 嘗試「擺平」問題;寫得真是傳神!

我個人主觀地認為:

台灣,該讓工程師來治國,而不是讓台大法律系的人來治國!

念法律的天天想著如何幫客戶「擺平」問題,想久了練習久了就是鑽法律漏洞,
提高自己的勝訴率與身價 ...;一個人身處法律系的環境與氛圍,怎能不墮落?
全台頂級酒店與各企業的招待所,常常見到法官、檢察官等法律人的身影,這
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這種環境與氛圍,叫這些人(不是全部的人)如何不墮落?

上述實情點出我們教育的另一個缺失:對品德教育的忽視,以及對不公不義之事
的沈默(準備考試都來不及了,還管別人貪污作弊走後門幹嘛!對不對?)

品德教育其實可以跳脫教條式的說教,改以「因果關係」來做思考;例如,已經
有知名的經濟學家發表論文,證明

政府的貪污程度會侵蝕一個國家的 GDP ....,而且還有數學式子可以算出來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發現,以不同程度的白話文,解釋給我們的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與大學生聽,讓他們知道對貪污的沈默與縱容,最後會害到自己 ....;瞭解到與自己的利益有關,人民就會比較有動力對貪污發出怒吼 ...

我很贊同時和作家所說的:我們花了太多時間與精力,去學習我們不感興趣而且將來很可能也用不著的學問;所以,教改的方向

可以多花點時間去理解各學問的基本原理與發展史,少花點時間演練題目,多花點時間與精力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做主題式的閱讀與學習,這樣子做對我們的孩子的幫助會大很多 ...

此外,把分流教育重新拉回體制內,也就是以前的技職教育,把科技大學改回專科學校,並且訂定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將「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淡化,代之以「認真專注於本業的人最迷人」、「擁有技術專長的人最迷人」等觀念,透過各種官方的誘因(表揚,獎勵),來導引社會的價值觀作改變 ...

BTW,當初主張把專科學校都改制成科技大學,已經證明是個錯誤,犯了錯就改回來嘛,不要怕人民罵,改回對的方向為什麼要怕被罵?

德國與荷蘭的分流教育做得很好,政府可以前往取經,回台後模仿、修改並執行 ...


錯誤的政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錯了還不改!

貪污比錯誤的政策更可怕! Why ? 因為大部分的錯誤政策,都是事後才知道是錯的,很少是一開始就錯,卻執意要硬幹的!

當初的教改,初衷與立意一定是良善的,但配套措施與執行細節等等沒有做好,導致大家怨聲載道,也有不少孩子受苦受害;但從好的一面來看,種種的不當與錯誤正是能讓我們走向正確方向的踏石階,不是嗎?

英文說: Failing Forward! 就是從錯誤中去汲取往前向上的能量,把錯誤當作是邁向
成功的踏石階呀!

末了,我還是要再強調

貪污比錯誤的政策更可怕!貪污侵蝕國家的 GDP,敗壞社會的風氣,讓不遵守法律的小人得志,讓守法的老百姓受害;而錯誤的政策往往一開始的立意是良善的,事後知道錯了也能從中汲取往前向上的能量;所以,貪污比錯誤的政策更可怕!















時和(leepe) 於 2007-11-02 23:31 回覆:
>>代之以「認真專注於本業的人最迷人」、「擁有技術專長的人最迷人」等觀念,透過各種官方的誘因(表揚,獎勵),來導引社會的價值觀作改變 ...

時和也贊成創意海豚所說的「認真專注於本業的人最迷人」、「擁有技術專長的人最迷人」等觀念。

教改的缺點是沒有品質管制,發給每一位同學9年或是12年學歷文憑並不代表這些同學就有相同的程度。過度強調常態分班,讓班後段跟不上的同學在絕望下只能無奈的放棄及被放棄。雖然他們每天也是規規矩矩的到學校上課,雖然他們也拿到了文憑,但是事實上他們根本是沒有學到東西,只是白白浪費了青春。追根究柢是小學的基礎沒打好,因此國中開始就跟不上了。

在快樂學習的口號下,誤導很多家長不太在乎小孩的課業是否跟得上,再加上常態分班使老師無法顧到班後段的同學,都造成學生提前失去讀書的興趣。

時和認為讓喜歡唸書的同學能繼續唸;讓喜歡動手做的同學也能選擇實用的課程。一定要讓同學有選擇的機會,尤其,政府應該強制替班後段的同學做課業輔導;跟不上進度的要在寒假及暑假重修,或是留級,以保持班上的一定程度。當然配套措施是要提供很好的技職教育,對於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就及早進入技職體系的教育,才不會浪費學生的青春。

另外可以鼓勵夜校及在職進修班,讓讀技職體系的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也能繼續進修。

教改最大的失敗是破壞了技職教育體系。

至於品德教育,時和贊成創意海豚的觀點,也要有系統的推廣。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學海無涯,勤是岸嗎? 主題式的學習才能習得真功夫!
2007/11/01 06:26
我是五年級後段班生,今天無意間由「教改」的關鍵字,一路衝浪衝到「時和」作家的 blog,一讀之下欲罷不能,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今日之我回想二十多年前的高中時光,不得不承認有太多的時間都被浪費在解題上,
而真正對自己人生有幫助的「做學問與做事的態度與方法」、「摸索自我的興趣」、「安身
立命的價值觀」等等,卻在當時都未能受到一絲絲的啟發。

「做學問與做事的態度與方法」,是在我進入競爭激烈的職場之後,被操到快暴斃時磨練
出來的;而「摸索自我的興趣」,則是在研究所唸書時所才有一點點感覺出來;的確,太晚了!晚了二十多年 .....

年輕學子把大多數的時間花在解題上,是為了在聯考(現在叫基測)時拿到高分,以求
進入一流的大學;這現象是考試制度造成的,因為把考題型式摸熟,可以在考場上取得
競爭優勢;如何改?不考試改甄試,問題還是沒解決,因為大家都看到了甄試的弊病 ...

如果能在體制外施行教育改革,則成功的機率會高很多;硬要在官方的體制下做教育改革,
我是覺得有點緣木求魚。

回到正題。

當一個人進入職場,肩負公司所交付的任務,不論是獨力完成、或是藉由團隊合作來完成,
我們都可清楚地看到:主題式的學習能力,常常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關鍵;但是,這種
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底下,是長期被忽略與不被重視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會考試的人卻不會做事!
會選舉的人卻不會治國!

教育應重「啟發」,引導學生發掘自身的興趣與潛力,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辦法在聯考中
拿到高分;所以,即便是有心人,也在聯考的壓力下削減了啟發式教育,代之以「大量地解題」的教育方式 ...

我們都看到了問題,但如何解決,嗯 ... 唉 ....












時和(leepe) 於 2007-11-01 16:59 回覆:

謝謝創意海豚的回應,寫得真好,應該是目前的主流觀點。

成功的方法很多,在商場上,誠懇加上苦幹,絕對能出頭。當老闆的氣質要能掌握資金、行銷、通路等大方向;當研發的要掌握到 know-how。

學校能培養當老闆嗎?肯定是 〝No〞。學校能培養的肯定只在 know-how 這區塊。

Engineer 和 Lawyer 的思考方式也不同,Engineer 嘗試解決問題;Lawyer 嘗試擺平問題。治國要看有沒有用對人,the right person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通常家長都認為只要將書讀好、掌握到 know-how,小孩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也是通常,只要進了好學校和好系,出路比較有保障。

當然,能否當老闆是天生的氣質,強求不得。所以很多人不靠學歷、白手起家,一樣能成大功立大業。

至於一般人的父母,他們希望小孩所走的生涯能穩健些,當然勤讀書是最簡單的途徑了。


星際訪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登陸地球
2007/11/01 05:20

品格教育也很重要喔......

我個人還是蠻懷念以前的教科書......感覺比較有脈絡...不像現在太多太混亂......

當今由一個野蠻人當教育部長...聽說還是留英過滴...真是不像...讓人很難信服......


時和(leepe) 於 2007-11-01 14:22 回覆:

品格教育要從公眾人物開始,所謂的風行草偃。

假如公眾人物的品德差,引起民眾學習,民眾的品德自趨下流。

假如公眾人物都能克己復禮,民眾仿效,社會整體的公德心自然向上提升。

民眾的制衡是關鍵,什麼樣品德的人會選出什麼樣的政府官員。這是所謂的物以類聚。

在聯網城邦中也是一樣。


nothingel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唉‧‧‧‧‧‧‧
2007/10/31 21:23

唉‧‧‧‧‧‧‧

其實政府不能包辦全部,

中國人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不過在下個人覺得普遍東方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做父母的怎麼可能會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於是花錢補習,就算不好的科目也要補救,

加上政府的政策問題太多,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局面。

而少子化會加速這個問題的擴大,以致於補不起來。

現在一口氣改了,那民眾的反彈力量也會大,

但如果這樣錯下去,那就拉不上來了。

如何避免孩子的就業煩惱,才是政府當今的教育政策導向。

但現今的政府‧‧‧‧‧‧

唉‧‧‧‧‧‧‧


時和(leepe) 於 2007-11-01 01:37 回覆:

謝謝狂龍的回應。

憑良心講,如果要進入有規模的公司,除了基本的技能外,英文對就業最有幫助。

也是憑良心講,幸好國人重視補習,否則有更多的學生跟不上進度。

追根究柢是小學的基礎沒打好。

當然很多家長不太在乎小孩的課業是否跟得上,再加上常態分班使老師無法顧到班後段的同學,都造成學生提前失去讀書的興趣。

時和認為,政府應該強制替班後段的同學做課業輔導;跟不上進度的要在寒假及暑假重修,或是留級,以保持班上的一定程度。當然配套措施是要提供很好的技職教育,對於不喜歡讀書的學生,就及早進入技職體系的教育,才不會浪費學生的青春。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