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代哲學:笛卡兒~我不思時,我還在否?
2014/09/01 14:49:21瀏覽56|回應0|推薦0
楞嚴經開示  果煜法師文集

http://www.geo.twmail.org/LengYen.htm

(以下文章  僅是摘要)

楞嚴經的重點,其實在講真心。而真心在什麼地方呢?上次已說到一句話:
「真心是性,而不是相。」是性的話,就有普遍性、永恆性;是相的話,就有
侷限相跟變化相。
用個比喻:心性就像廣大無邊的鏡子,故可說是無所不是、無所不在;而你、
我、眾生、草木,皆只是鏡中所顯現的相,而不是鏡子本身。所以「眾生皆有
佛性」的意思,不是說我有我的佛性、你有你的佛性。因為若有我的跟你的之
差別,即落入侷限相矣!

於是有的人就會問:那草木有沒有佛性呢?其實這個問題,不管我回答有或
無,大致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
很多人對佛性的認識基本上是錯的:以眾生皆有佛性,故眾生都可以學佛,
從不學佛到學佛、從未悟到開悟,甚至修行到最後,能夠證得解脫或成佛。於
是說:眾生皆有佛性。
但各位想想,從不信佛到信佛、從未悟到開悟、從凡夫到聖人,這是一連串
相的變化,對不對?是相就不是性,然很多人還是在相裡去找性。在相裡找,
云何能找到性呢?
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草木有沒有佛性呢?草木本身,當然就是相。在相
中,云何能去問:它有沒有佛性?譬如問:鏡中的相,具不具鏡子一般可笑。
事實上,反因為有佛性,才可以顯現出眾生、草木、萬物等的差別。
因此凡夫開始學佛,到開悟成佛,也只是相的變化而已;而不是性,性是不
會變化的。大家先掌握這個大原則再往下看,比較不會有迷惑。

這情況就像我們把真如心當作一面很大的鏡子,雖不同的緣所顯現的鏡
相,是會變化的,貓來就出現貓、狗來就現出狗。

但是,這鏡子能顯相的特質是不會變的。
世間的鏡子,因為比較小嘛,故都看得比較清楚;

但如果鏡子是無量無邊的大,則我們看不到鏡子,而只看到鏡中的相。

所以,一般的眾生都只覺知到心的相,而看不到心的本身─心的本身就是真如心。因為有真心,才能見聞覺知。

但這真心乃是性,而不是相。

因為若是相,便又落入鏡中相,而不是鏡子矣!
因是性故,本來就周遍、涵容,既無所不是、也無所不在。

所以,悟跟不悟,真心都還是存在,都還起作用,乃從來不缺憾。

所以禪宗說:我們對於真心是日用而不自知。

不是不用,乃每天在用,但用而不知道是真心。
然而悟或不悟,於識相中,即有廣狹、染淨之別。
於是不管就因而論,就緣而論,雖得聽聞,還不出「無我」的鐵則也。
註:不能說“我有我的心性,你有你的心性”。

而是在心性中,顯現出你我間的差別。
心性如鏡,你的、我的如像。
所以,不管悟還是不悟,真心都是有作用的。

但是已悟跟不悟,它所產生的相用就不一樣。

就像用電和不用電:雖用電和不用電,它背後的原理都一樣;
但用電和不用電,於現象的世界中,就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悟的話,他在相用中,就能夠清淨而沒有雜染。為什麼呢?

悟的人不會起我見,不會起我執;不悟的人就會起我見,就會起我執。

如果悟的話,心量廣大,能夠函蓋一切;

不悟的人,心量很小,視野既受侷限,也和人常起諍端。

。因為妄心不除,真心就無法顯現。現代人都忙著在妄心裡打轉,

而且更可憐的是,還根本不覺得它是妄心。

因為在大眾媒體的塑造下,很多人根本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

所以跟著大眾走就對了。


然跟著大眾走,就是跟大眾共業。而大眾的共業唯往生死、往輪迴的方向去挺
進。如一直跟大眾共業的話,保證你修行是不能成就的。一定要確認正知見,
走修行的路,才有辦法脫離大眾的共業。

肉體的眼。其很簡單,就在我們臉上!至於心的話,就在身體裡。
相信,不只阿難會這麼回答;大部份的人也會這麼回答。問:「你有沒有心?」
一定會說「有心!我又不是死人,怎可能沒心呢?」
再問:「你的心在哪?」大部份的人都直覺地認為:心在身體裡面。為什麼
呢?因為現實生活中,似我們走到哪,心就跟到哪。我們走時,有的人忘了帶
皮包,有的人忘了帶手機。過一段時間後,想起來,再回去拿。卻從沒聽說:
有人忘了帶心。所以,我們從不用擔心,心會掉了。因為心,一向就在身體裡
面。
如果再詳細問他:「心,究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他就很難回答了。不知
道該摸頭,還是當撫胸。有的人說是在大腦,有的人說是在心臟,有的人說是
在小腹─有些原住民認為心在小腹下。反正再怎麼講,都是有瑕疵。可是,依
然認為:心在身體中。

心性既是無所不在的,當然人走到那兒,心都在那裡!
附:如心在體內,則人死亡後四大分解,心又當歸何處?
心既不在體內,但為什麼會感覺:人走到哪,心就跟到哪呢?剛才講,心性
是普遍性、是永恆性,所以心乃無所不是、無所不在。
你再怎麼東奔西跑,絕對還是在心性的範圍裡。所以像孫悟空一樣,翻不出
如來的掌心啦。我們在心中跑來跑去,而非心跟著我們跑來跑去,心其實從來
沒有動過。這樣聽懂嗎?
如果心在體內,又有一個問題:人死掉之後,這個身體不久就腐爛了;而腐
爛之後,這個心呢?是不是也跟著腐爛了。如果心也跟著腐爛,那當然就沒有
下輩子,沒有三世因果了。這就變成斷滅見!
或者身腐爛之後,猶有一個心在。台灣人去撿骨,撿來撿去,竟還有一個心
在那裡砰砰跳!從未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哩!所以說,心在體內,絕無是處。

說到這裡,再進一步去思惟潛伏根裡的問題。眾生既都有六根;則六根的根
裡,是共有一個根裡?還是各有其根裡?
若各有其根裡,那六根,便當有六心。但誰也不會同意有六個心!
若共有一個根裡?則如何可共呢?有人會說:以六根各自的神經,再匯歸中
樞神經,而傳於大腦也。
這些再怎麼講,都是屬於相法。而相法,是因緣所生法;必非真心也。既屬
真心;當不會變;而不會變者,其唯性爾!

一個人身體如果非常順暢、完全鬆弛,他反而會忘掉身體的存在。如果不順
了,則反會注意到這個不順處。譬如稍以針刺,或以艾灼,則馬上警覺到痛的
存在。所以,人對身體最在意的,是什麼時候呢?大概就是傷痛、生病的時候。
它不聽話,所以你會經常注意到它的存在。
其次,於禪坐時,因氣行不順,就會產生許多不同的覺受。不同的覺受起時,
我們的意,即跑到那部位去。所以去者,不是心,更不是真心,而只是「作意」
爾!但在世間中,往往會把作意當做心。譬如我們常講禪修當置心一處。把心

專注在一個地方。這心乃指注意力。
然注意處,當然是經常在變化的。你可以注意這一點;也可以注意那一點。
有的時候是因為外境引起我們的注意。譬如聲音很小時,你不覺得;但如果聲
音突然蹦地一聲,你注意到了。我們的心已被這個聲音吸引過去了。所以,如
果用作意來看心,它經常在跑的。故稱為心猿意馬。
所以很多人覺得:我的心,老是在境界裡轉來轉去。但這只是作意,跟真心
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用置心一處的方法修行,講白一點,還是在妄心當中。
那為什麼還要用這種方法呢?只有一句話,就是以妄止妄。因為我們妄想太多
了,只好用一個單一的妄想去取代其它的妄想。然就算妄想減少了,跟見到真
心是兩回事!有些人於禪坐,方法用到身心比較舒暢、輕安,妄想少時,就說:
我得到了。得到什麼呢?其實還是在妄識中爾!

佛教另一種講法:心生故,種種法生。因為有心,心是能知的根,然後
相對有種種的塵相。所以心是什麼?是能知的根。
其實,一般人大概都把意根當做心,即以能思惟、能了別的,稱作心。這也
是剛剛所講的,從作用去肯定有心。因為,有受想行識的作用,所以認定當有
心。「隨所合處,心則隨有」。在產生作用的當下,心就在那裡現行。所以不是
在內、在外、或在中間。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若
此,則心是有體?還是無體?
若答: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如果是無體,就沒辦法與它和合。「若無有體
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佛教只講十八界,沒講十九界。
也頂多講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沒講到七塵。所以,十九界、七塵,乃喻
無體也。若無體而能合,則十九界也當能與第七塵合;但事實上,哪有這可能
呢?
若答:心有體。則現在以你的手,去抓你的耳。這一抓,心體就跑出來了─
因為「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那請問你:這心體是從裡面跑出來的?還是從外
面跑進去的?
如果是從裡面跑出來的,則應該先看清楚裡面的狀態,再看到外面的境界。
如果是從外面跑進去的,則應該先看到臉、看到耳,再看到所抓處。但事實不
然。所以不管是答:心有體,或心無體,都與實地不符。
但是,在「心則隨有」中,我覺得最嚴重的,還不是有體?或無體?而是若
不合時,心還有或沒有?
很多人雖把意根當做心。但是,我們的意根卻是經常不起作用的。像唯識裡
說:第六識於無記、昏迷、深睡、入無想定時,即間斷矣!
既間斷,即無「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的可能。於是這時,心還有呢?或沒
有了?可能就沒有了!所以,要從「隨所合處」來證明有心,必然是非常飄渺
阿難說:「見的話,是用眼根去看;眼根看完之後,心才去了別。所以,若
把心當做能見者,這是不合道理的。」
於是佛陀就反問他:「你說有眼,即能見;那我們在房子裡,門窗能不能見?」
為什麼這麼問?因為,很多人乃把心當做房子裡的主人。然後,將門窗當做六
根。心透過六根,才覺知外界的狀況;正如房子裡的人,得透過門窗,才見得
到外界的狀況。
若眼根即能見,則門窗也應能見才是!但事實上,門窗是不能見的。所以說:
有眼,即能見;當是沒道理的。
還有人死了,眼根還在,為什麼就不能見物了呢?這乃證明:非眼,即能見。
「若見物者,云何名死?」如果你還要強辭奪理,說死掉了,眼還是能見。如
果眼還能見,這個人就不能稱為死掉了!

若答:這心是一體的。那你用左手抓右手,四支應覺。為什麼呢?因為,全
身都是一體的呀!既一體,即應全身都有感覺;如都有感覺,就分不出有抓或
沒抓的差別。故如是一體的,反無任何感覺也。但事非如此,所以不當是一體。
若答:心是多體。多體,則成多人;究竟哪個才是你呢?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如果答:心體是遍全身。那也一樣,應該一抓,
即全身都有感覺。如果全身都有感覺,你就不能分別是抓在何處?
如果心體不遍,則用你的手去抓你的腳。如果手有覺知,腳就應該沒有覺知;
如果腳有覺知,手就應該沒有覺知。因為,既不遍,則非全有。但事實不然,
所以亦非不遍也。

但事實上,在佛教裡很多人還是以此而來講心,說心是能見,塵是所見。因
為有能,所以有所;因為有所;所以有能。合則並存,離則幻散。所以結論:
觀心不可得也。
這表示心不是安定不動,而是變化不居的。這變化不居的,當然還是妄心爾!
還有,剛才講的作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麼地方?這作意及第六識,也還是妄
心啦!當我們知道這是妄心,當然對修行是有幫助的。因為知道它是妄,就比
較不會受影響、不會被主宰。
可是,把妄心看淡跟能不能找到真心,其實是兩碼事。以楞嚴經的宗旨,若
不找到真心,在修行上就沒有依靠。因為只有真心,才能穿越生死。我們的臭
皮囊、意識,都沒辦法穿越生死。所以,用它們來修行,是全不可靠的。

然很多修行法門還是從「隨合處心即有」去修的。如修定的置心一處,就是
把注意力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如果真能置心一處,心即能比較安定。但是,如
果注意力轉移了,心就跟著渙散矣!
所以修定者,都不願跟外界有較多的接觸。因為怕接觸多了,心就跟著渙散
了。最好是在一個很封閉的情境裡,心才比較能夠定。然就現代的人而言,除
非你的福報很好,可以超然世外;不然,既得賺錢養家,又得迎合潮流,哪可
能老是生活在很單純的環境裡。
第二、我們常講真心遍法界,結果你老是把自己鎖在一個很小的時空裡,說
這樣叫修行,豈非越修越不靈光。
還有,人在生病時,也很難置心一處。因為,那病痛就一直在呼喚你,你不
能不留意!同理,念佛者誰敢擔保於臨命終時,還能提起佛號呢?很多人於困
厄、流離、病危時,早就把佛號給放下了。
所以,用置心一處的方式來修行,乃只是「以妄止妄」,跟覺悟真心所在,
實有天淵之別。以上用「隨合處即有心」來修行,其實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但是欲覺悟真心,欲保任真心,真有這麼容易嗎?我以前在竹科講到這一段
時,就說到一個很簡單的標竿:在禪坐時,很多人身體都會痛。那在很痛的時
候,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識?

所以真心哪會不見呢?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生病時,知道我正生病的,
即是真心。至於怕死的,則是妄識。在很多情境裡,清清楚楚知道這是什麼情
境,這就是真心。真心是沒有選擇性的,如是告訴我們,它不會騙你的。而我
們就喜歡騙自己,或習慣作取捨,好的就攀緣,壞的就逃避,這就是妄識。
因為有真心,才有妄識。因為覺知痛,才有怕痛的反應。故在妄識紛飛的當
下,真心一定是存在的。只是我們都一直在妄識裡打轉而已!病危了,不知道
哪時候要走?更不知道走了,要到哪裡去?妄識才有到哪裡去的問題,至於真
心從來都是不動不搖的,哪有到何處去的問題呢?

其實,心是能知,根、塵皆為助緣爾!
如果用《楞嚴經》的觀點來看根跟塵,眼根不是能知的,心才是能知的。眼
根只是「九種緣」中的一種而已。塵的存在,也是「九種緣」中的一種而已!
因是不會變的,緣則會變。為緣會變,所以我們看到的境界會不一樣。但是,
因是不變的,因就是真如心。
我們一直把眼根當做能見者。然人死掉之後,眼根猶在,為什麼不能見呢?
不要說死掉之後,僅晚上睡著時,雖眼根還在,畢竟還不能見?因為,眼根只
是其中的一個緣而已,不具這緣,即不能見;卻非具這緣,即能見也。

這是一般人最後的殺手.。問到最後,他就說,你不要那麼執著嘛;放下就
好,為什麼一定要找心呢?找不到心,我還是一樣吃飯睡覺,賺錢養家!幹嘛
一定要我找心呢?所以,最後一句話「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他並不是把無
著當做心,而是說甘脆不執著非要找心,找得這麼辛苦,又找不到。
佛告阿難:「汝說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那應該
就是無所在了。則世間一切物相,如水陸飛行等。你說的「不執著」,是因為本
無,所以不執著。還是因為雖有,而不執著。
如果說是因為本無,所以不執著。本無,則同龜毛兔角;又哪可執著呢?本
無,就沒有心了。而沒有心,那你怎麼修行呢?
如果是有,所以才不執著。那有的話,就應該有其相,應該可以很明確地告
訴我:它在何處?但事實又不然。
因此以「不執著」為心,其實還是沒有找到心的。
附論:很多人都會說,修行者當不執著。然而不執著者,是不知不識,所以
不執著。還是因徹底看破、放下,才不執著的。這兩者何止天淵之別?
所以真開悟者,就可以不執著。至於未開悟者,你還是執著「得先開悟才行」。
以上「七番破處」亦可說是「七番破相」也。以一般人都習慣從「相」上去
覓心;且覓到最後,必定是「覓心了不可得」而已!

所以,很多人對佛法一知半解,卻都說一切不執著,即可了矣!我們簡單作
一個比喻:有錢不用跟無錢可用,是一樣的嗎?無錢可用,那是苦哈哈的,怎
麼會一樣呢?
所以,真看清楚後的「不執著」跟什麼都不知道的「不執著」是兩回事。如
果什麼都不必執著的話,那你也不必皈依三寶、不要學佛了。真看清楚者,必
不執著;但卻非不執著,就可以看清楚。
就像一道數學考題:有的人,連題目也看不懂,更不要說能回答;所以不回
答。有的人,題目雖看懂,仍不能回答。有的人,卻肯定題目出錯了,所以不
回答。以上三者,何止天淵之別?
所以,真覺悟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當可以不執著。但是,什麼都未
覺悟的話,你叫他不執著,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必照他的慣性,而繼續執著。
他只是執著不去找心而已!
所以真找到心者,當可不執著。但未找到心者,還應執著去找心。
上次講到慧可禪師的公案,其最後曰「覓心了不可得」時,乃還未開悟哩!
因覓心了不可得跟真找到心,還有很大的距離。
再問:如禪法曰「無心才是道」,這與《楞嚴經》的經義是否相違?
答云:無者,無其妄心,非無其真心。尤其在妄心去除後,真心才能發揚光
大,故不違也。因此這「無」,既可是形容詞,亦可是動詞─使之變無也。
詳細說,眾生真心本具,不可使之無也。有些經典謂:真心被無明所覆蓋,
故不能張顯其功德。其實,真心也不會被無明覆蓋,為什麼呢?我們再三講到:
性是普遍性,性是永恆性。性不可能被相覆蓋住。只是在真心顯現當下,我們
不能覺悟哪個是真心?不能辨認哪個是妄識?
就像剛才講的比喻,腳痛的時候: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識?覺知痛的,是
真心;怕痛的是妄識。所以真心時時都陪著我們,而沒有被覆蓋住,只是我們
不認識它而已!
故真心,眾生乃日用而不知爾,非不用也。所以我寧可說:被無明染污。何
者被染污?唯心相,而非心性。故修行之要,不過是「去除染污」而已!亦即
是「無心」─使妄識變無。於去除染污後,真心必更純淨、更周全、更順暢也。

一般人找心,最笨的是在身體裡面找。在身體裡找的心,是
最沒有用的;因為人死掉之後,這心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比較聰明者,會在心相裡找。心相是什麼?受想行識。如果從心相裡認定有
心,則心還是相。既是相,就不免流轉變化而有局限性跟與變化性,它不可能
是我們的真心。用之修行,全不可靠。
更甚者,從見聞覺知的作用裡,去肯定有心。可是,肯定有心跟真正找到心,
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要找到如如不動、周遍涵容的心,才能當作我們修行的憑
藉。
有人說:聽到現在還不清楚,真心跟印度教所講的神我、梵我有何區別?簡
單講,外道不管說真我、神我、梵我、靈魂等,大致都是從「相」上去確認的。
雖然這「相」是什麼?他們也講不清楚;但總是從「相」的前提而說的。而我
開宗明義就講一句話:真心是性,而不是相。性是普遍性、性是永恆性。所以
如對這一點很清楚,則七番破處,也不過是七番破「相」而已!
然講《楞嚴經》者雖多,能直指「真心乃是性,而不是相」者,也是鳳毛麟
角哩!因為,一般人都是從用而肯定有體!故真心,當有體。然體在哪裡呢?
也講不清楚。因為這體到底是有?還是無?無的話,就等於沒有;有的話,就
應該有處所,但還點不出來。所以問題還是很多哩!

第一種,簡單講,就是眾生的無明與妄識。無始生死根本,就是無明與妄識。
云何為妄識?攀緣心即是妄識。攀緣心是什麼?有取捨的,即是攀緣心:一般
人對於境界,順的,就產生貪愛;逆的,就產生瞋避,這都稱為攀緣心。故攀
緣心,就是妄識。把妄識當做自己的心,當然在修行上不可能有成就。因為修
了老半天,原來的負擔,卻一點未減。
第二種,就是真心。「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簡單講,就是指真心的心性。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我們剛剛講到:覺知痛,是真心;怕痛、厭
痛,是妄識。一般人在怕痛、厭痛的當下,真心還是起作用的;但是一般人卻
只感受到意識的起落,意識的取捨,而忽略了真心之所在。
從真心而能顯現出諸緣的差別,種種緣中,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根,一是
塵。一般人都說:根塵和合而生識,根是能知,塵是所知。但以《楞嚴經》的
觀點來看,根不是能知,根只是所需要和合的眾緣之一。和合之後,相即呈現。
「緣所遺者」,於是很多人就在相中分別取捨,而把最重要的給忘掉了。就
像我們講的比喻:心像鏡子,物則鏡中的像。如果鏡子很小,你還看得到鏡子。
如果這個鏡子廣大無邊,一般人反而看不到鏡子,而只看到鏡中的像。故一般
人反而在妄識紛飛中,而忘掉真心之所在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一般人因為都
看不到鏡子的本身,所以都在鏡中像做功夫。在鏡中像做功夫,當然不出輪迴
生死。因為相,本來就是無常變化的,既無常變化,即不出生死輪迴也。

http://www.geo.twmail.org/LengYen.htm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vefalse&aid=168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