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艾倫‧狄波頓的《旅行的藝術》
2013/01/15 04:12:20瀏覽3611|回應0|推薦9
淺介艾倫‧狄波頓的《旅行的藝術》

The longing provoked by the brochure was an example, at once touching and bathetic, of how projects (and even whole lives) might be influenced by the simplest and most unexamined images of happiness; of how a lengthy and ruinously expensive journey might be set into motion by nothing more than the sight of a photograph of a palm tree gently inclining in a tropical breeze.
這本手冊(一本名為《冬日陽光》的手)觸發的嚮往就是一個例子,令人有一種濫情的感動。最簡單且讓人毫不提防的快樂圖像可能影響我們的計畫,甚至人生,一段漫長、貴得令人咋舌的旅程就此驅動。這一切,只因瞥見了一張棕櫚樹在熱帶微風中搖曳生姿的圖片。
——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

同時在圖書館借了艾倫‧狄波頓的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以及《旅行的藝術》,對我來說,很明顯地《旅行的藝術》在主題及內容的可讀性比起另外兩本書勝出許多。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5603
旅行的藝術 The Art of Travel
作者:艾倫狄波頓/
原文作者:Alain de Botton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210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078415
裝訂:平裝
  在本書裡,狄波頓帶領我們踏上旅途,從巴貝多、阿姆斯特丹、普羅旺斯、馬德里到西奈沙漠等地,經歷旅行中種種讓人嚮往與失望之處。
  狄波頓還安排了許多位嚮導。他們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藝術家或思想家,也是深諳旅行滋味的行家,如梵谷、華滋華斯、福樓拜、波特萊爾、羅斯金,在書中與我們分享旅行的洞見。
  透過這些旅程,狄波頓揭露了旅行中隱藏的慾望和錯綜複雜的面相,挑起無法抵擋的神祕幻想,並且指點我們如何提升旅行的快樂指數,遠離煩悶的日常生活,進入一個奇異世界。

而從以下兩則書評可以看出寫過《擁抱似水年華》之後的艾倫‧狄波頓,已經多少與普魯斯特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這是一本以旅人為主體而非行程或地方的旅行書。...如果這本書的背後有個靈魂,絕不是馬可孛羅,而是普魯斯特!
——時代雜誌
狄波頓帶著書本、經驗及哲學思辨去閒晃。本書的文采是普魯斯特式的,卻只是薄薄的一本。
——華爾街日報
“There is something Proustian in The Art of Travel, in the best sense, for Mr. de Botton is a kind of flaneur, strolling through his subject thoughtfully and offering nuanced truths based on hi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在第一部〈出發〉這個章節,艾倫‧狄波頓先從我們對於旅行的渴望談起,然而,旅行的「現實」卻未必如同我們最初所期待的「想像」:
「旅行隱隱約約代表探索人生、掙脫工作的束縛、努力活下去。」
「似乎,我們在一個地方感受到的快樂,不像我們期盼的那種持續、恆久的滿足,而是一種信仰。」

艾倫‧狄波頓認為「目的地不是重點,真正的欲望其實是出走」,正如波特萊爾所說的:
「哪裡都好!哪裡都好!只要離開這個世界!」
波特萊爾是艾倫‧狄波頓在這章節裡頭安排的嚮導,從詩人一生漂泊的際遇及其作品裡頭抒發的情感可以確認旅行對於詩人的重要性
「波特萊爾非常珍視旅行的幻想,認為這是一種標記,代表高貴的、追尋的靈魂。他形容,詩人就是具有這種靈魂的人,家鄉的地平線不能讓他們滿足。即使詩人了解另一塊土地的限制,他們的心在希望和失落之間擺盪,在幼稚的理想與憤世嫉俗之間游移。」

在這章節最後的一段文字更能描述旅行背後真正代表的意義:
「如果我們在休息站或汽車旅館發現詩,如果機場或火車車廂吸引我們,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隱隱約約地感受到,儘管這些場所的建築風格乏善可陳、令人看了難受、色調俗麗、燈光刺眼,它們還是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背景,讓我們得以擺脫這積重難返、自私自利的日常世界。」

其他章節的嚮導包含(Humboldt)、華滋華斯、梵谷、羅斯金、德梅斯特 (Xavier de Maistre) 等人,而〈異國風情〉這部章節的嚮導是福樓拜,也是這本書我比較喜歡的部分。
狄波頓先是提到「異國魅力就是來自新奇與變化。」、「異國風情讓我們著迷之處,或許就是我們在自己家鄉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緊接著則是透過福樓拜的現身說法。
出生於法國盧昂的福樓拜,在 1849 28 歲那一年和同窗好友德坎普 (Maxime du Camp,正是波特萊爾《旅航》一詩致獻的對象) 一起前往埃及,這一趟旅行的所見所聞成為福樓拜之後魂牽夢縈的創作泉源,而原本對家鄉、對祖國不滿的他更藉此「提出一個國籍認同的新方式」:
「不是出生地,也不是家族來自的地方,而是最吸引一個人的地方。」

狄波頓引用福樓拜的說法:
「一個國家是不是指地圖上的一片土地,以紅色或藍色線條來與其他地方相隔之地?不是的。我的祖國就是我摯愛的地方,讓我有夢、有感覺的地方。」
繼而,狄波頓也提出了一個看法:
「我們也是,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之下,在一地飄落、成長:但是就像福樓拜,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也有想像的自由,可以發現與我們心靈契合之地,重新創造自己的國籍。」

回想起自己對於法國巴黎的一些想像與迷戀,是否也驗證了相同的想法?
試者把真實世界跟精神世界歸屬的城市分離
幻想其實我們的靈魂是設籍巴黎的拉榭斯神父墓園裡普魯斯特的墓旁,生活在19世紀前後的美好年代 (Belle Époque)
隨時晃遊到波特萊爾出沒的聖路易島、紀德童年遊玩的盧森堡公園以及普魯斯特深夜流連的麗緻酒店
—le14nov, 2010-06-19

終究,我想旅行的藝術就在於我們對於旅行所投入最大的想像吧!

Assez connu. Les arrêts de la vie. - O Rumeurs et Visions !
Départ dans l'affection et le bruit neufs ! Arthur Rimbaud
(知道得夠多了。生命的中止,多次停頓。——啊,喧囂和色相!
在新的情愛和音響之中,出行遠去!)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722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