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貝恩德.布倫納的《躺下的藝術》
2016/03/06 06:45:08瀏覽364|回應0|推薦14
Excerpt貝恩德布倫納的《躺下的藝術

Sleeping is no mean art: for its sake one must stay awake all day.
(
睡眠可不是什麼小把戲,因為為了它,你必須整個白日都保持清醒。)
——Friedrich Nietzsche


在讀完《走路,也是一種哲學》之後,再找到《躺下的藝術》這本書,應該算是相當有趣的一種巧合。

當我先匆匆翻看了前幾頁,似乎這個主題還蠻值得仔細探究:
躺臥的意義
不只得論及生理學、心理學與藝術觀點
也牽涉到時間經濟學
與人類的生活節奏等深層文化問題

躺臥時有諸多可能
而且涵蓋了我們的所有狀況
從全然被動到熱烈而主動
人生始於躺臥
終於躺臥

作者在本書中漫談了關於躺臥的種種問題,諸如躺臥的重要性、如何躺臥、該仰躺或俯臥,該睡多久,甚至床墊、臥鋪、躺椅都在討論範圍。

而不意外地,普魯斯特果不其然以他聞名於世的資深宅男形象再次在書中佔有一席之地,且看他如何在半夢半醒之間寫出《追億似水年華》這部鉅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364

躺下的藝術
Die Kunst des Liegens
作者:貝恩德・布倫納
原文作者:Bernd Brunner
譯者:賴雅靜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15/08/05
語言:繁體中文

  偷閒躺臥,僅是浪擲時間?是怠惰與無能的表現?
  實際上「躺」不只事涉藝術觀點、生理學與心理學,
  它的樣貌亦與各文化各時代的時間經濟學有關。
  怎麼描述「躺」這件事,實會影響我們怎麼理解與實踐它。
  讀完這本旁徵博引的書,從此你會換個角度看「躺下」。
  在本書中,布倫納深入探索人類平躺狀態的歷史和文化緣由,旁徵博引文化史上的奇聞軼事,闡述自古至今、東方和西方世界的多元化觀點,穿插眾多圖片,讀來教人拍案叫絕,絕對不會昏昏欲睡。

作者簡介
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
  德國著名的另類文學作家,作品在蘊含個人對社會現象的反思之餘,常夾帶豐富的文化史知識,著有《發明聖誕樹》(Inventing the Christmas Tree)、《月亮的歷史》(Moon: A Brief History)、《熊的歷史》(Bears: A Brief History)、和《居家的一片海洋:水族箱的歷史》(The Ocean at Hom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Aquarium)。散文集《伊斯坦堡的野狗》(The Wild Dogs of Istanbul)入選2013年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 2013)。現居伊斯坦堡,正在創作以土耳其為背景的小說。

Excerpt
〈躺下,沉睡,與再度醒來〉
在清醒過來的最初,周遭環境往往顯得相當陌生,我們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意識到當下的情況,並且借助回憶發現自己究竟身在何處。儘管我們失去了方向感,但這不一定會令人感到不安,甚至還能產生快感。這是一種矛盾,是一種由於意識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狀態,我們腦海裡的地圖需要逐步重新建構,需要一點時間,我們的意識才能重建完成。對於上或下、水平或垂直我們並沒有感覺,最先感受到的只是躺臥的平面,接下來對床在房間裡的位置、對周遭的家具與窗戶等才有感覺。
意識流小說的先驅、著有《追億似水年華》的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對這種過渡時刻的敏銳理解力,無人能出其右:
夜半時分當我從睡夢中清醒時,我不只不知道自己置身何處,在最初的時刻我甚至不知道,我究竟是誰;我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在這個生物最深處戰慄著;我比穴居的原始人還更加赤條條沒有任何防護,但接著記憶浮現……將我從空無之中拉拔出來,光憑我一己之力,我是絕對無法脫離這空無的。

或許正如普魯斯特所想,如果我們在不同於往常的時間以不同於往常的姿勢入睡,那麼在入睡與醒來之間的情況,以及我們對不同於往常的事物產生的感受會特別敏銳,兩者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連。普魯斯特對於「由躺臥可能產生的種種聯想」極為了解;拜他高度的敏感所賜,就連乍看之下在床上看似尋常不過的行為,在他眼中也成了追憶逝水年華的鑰匙:「我溫柔地用臉頰貼著枕頭美麗的臉頰,枕頭的飽滿與沁涼一如我們童年的臉頰。」

〈有的人,水平躺臥才好工作〉
啟蒙時代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必須漫步一大段路,才能湧現靈思,戶外風光就是他的書房。光是見到書桌,他就覺得不舒服,更遑論想像躺臥著工作的光景了,他恰好是躺著工作的藝術家的反面範例。
躺著工作的人往往不樂意承認,因為他們深知,這麼一來,人們很快便會對他們扣上「懶惰」的大帽子。躺臥往往予人疲累、無精打采與缺乏動力、遊手好閒及懶散、被動及鬆懈等聯想,也會讓人想起《浮士德》裡的「躺椅」(Faulbett)
姑且不論小睡片刻的「Siesta」,躺臥這件事該專屬夜晚嗎?並非如此,對某些人來說,躺臥顯然能認創意與專注創造最佳條件。如果能了解躺臥對注意力有何效果,定然相當有趣;說不定還能在實證基礎上證實,就此而言躺著並不比坐著遜色,而說不定唯有脫離日常生活的忙碌,才有可能發揮創造力呢!藝術家是否一定需要這種消極被動的階段,才能真正創新呢?許多現象顯示確實如此。

普魯斯特在一些信上曾經表示,他習慣躺在他那張知名的黃銅床上寫作,尤其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他因病而不得不在鋪滿軟木的臥房裡完成《追憶逝水年華》時。從情色創造到毀滅性的死亡,一切都能在床上為之。
許多大思想家都以在床上工作而聞名,除了普魯斯特,馬克吐溫也是。另外,以研究英國特異人物而聞名的女作家伊迪絲西特韋爾 (Edith Sitwell18571964) 也屬其中一員,這一點實在不足為奇。對他們而言,水平躺臥似乎有助於凝聚思緒。據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最愛置身漆黑之中,在自己的床上寫詩,而一旦有紙張掉落,他就再從頭寫起,因為要在黑暗中找回物品太過麻煩了。
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則追憶,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聖波爾 (Saint-Pol-Roux18611940 ) 在寫作《詩人工作中》時,如果不希望受干擾,據說就寫在臥房門上。而德國詩人海音里希海涅生前最後幾年在巴黎時,因病而必須在床上寫作,在他自稱是「床褥墓穴」的場所完成晚期的文學作品。至於《純真年代》等書的作者伊迪絲華頓 (Edith Wharton) 則遁逃到床上寫作,以躲避服裝禮儀的麻煩,在那裡她可以不必穿馬甲,而這也有助於她思緒翱翔,就連她的八十大壽,她都是在床上以插著蠟燭的蛋糕慶祝。只不過,後來這個蛋糕卻著火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4897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