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蕭義玲的《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2024/10/21 05:45:18瀏覽33|回應0|推薦2
Excerpt蕭義玲的《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親愛的卡卜斯先生,你定知道收到你美好的來信是多麼讓我欣喜,裡面捎來的信息那麼真實、坦率,和以前一樣讓我歡喜,越想越覺得是件好事。本想特別在聖誕夜寫信告訴你,但為了冬天各種不容中斷的工作,這個古老節日也來得真快,快到讓我措手不及去處理許多當務之急的事務,更不用說寫信了。

但我常在節日想到你,想像你孤獨一人在空山群寂的碉堡,南方吹來的凜冽狂風像要大塊吞噬掉整個山脈。

一旦有了可以包容凜冽風聲的空間,這樣的靜寂定也巨大無比,就像遼遠大海獻出它的聲調,也如史前深處發出的和諧韻律——我衷心希望你有耐心、信心讓這宏偉的孤獨鍛鍊你,終身不渝,讓它在你所經歷從事的事情上成為無名力量,像不斷在我們裡面循環的祖先血液,和我們在生命的每個轉折點上結合,成為獨特的人。
……
——
〈里爾克第十封信〉,1908 年節禮日,巴黎(張錯 譯)

閱讀及分享蕭義玲的評論集《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本書論述的作家很多,包含七等生、陳映真、王定國……以下挑選其中一篇有關張錯翻譯里爾克作品的文章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1996
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
作者:蕭義玲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24/02/22

在視覺影像盛行的當代,文字閱讀的方式受到挑戰,本書嘗試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中,透過評論來建立作者、出版、讀者之間的交流管道。相較於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論文,書中的「評論/論評」更注重專業知識與日常生活的交界,成為一種更具時代性、溝通性的文字書寫。這不只是知識轉譯的工作,更是直面讀者,為文學作品帶來更多意義衍繹的使命。

Excerpt
〈誰若要真實的生活〉
讀張錯譯《里爾克:軍旗手、致年輕詩人十封信》

張錯在2022年翻譯出版了里爾克的《杜英諾哀歌》、《給奧菲厄斯十四行》 20238月,再譯出版《軍旗手、致年輕詩人十封信》 ,此書為里爾克長詩《軍旗手克里斯多福.里爾克愛與死之歌》及《致年青詩人十封信》的合集,兩書均寫於里爾克青年時代。數百行的軍旗手敘事長詩最初完成於1899年,那年他才二十四歲:十封信的第一封致年青詩人寫於1903年,他也不過二十八歲,但這一詩一文卻啟發了上世紀三〇年代中國新詩抒情主義與沉思詩派的發展,甚至帶動五〇年代以降台灣詩壇現代主義詩風流行。
毋庸置疑,里爾克的《軍旗手》與《致年輕詩人十封信》對兩岸詩歌發展的啟發甚鉅。台灣方面,如李魁賢在六年代就開始翻譯里爾克、楊牧也因里爾克影響寫出《一首詩的完成》,乃至楊照近年亦有里爾克專書等等。但張錯為何翻譯里爾克?因為使文學與翻譯得以產生的,是作者豐富的生命經驗,我們或可另闢蹊徑,從驅動這一系列譯作產生的歷史脈絡進行考察,因為它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作者翻譯的緣由,也是探看《里爾克——軍旗手、致年輕詩人十封信》一書特殊風景的極佳路徑。

處於世界/群體中的孤獨:里爾克、馮至與張錯

作為一位具中西比較文學/文化跨域身世的學者詩人,張錯近半世紀的寫作具有整體、階段與歷程性特點。這本譯作的誕生,除了可以回溯至《杜英諾哀歌》、《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一貫而下的翻譯進程外,溯源更遠源時空,更不可忽略一段遠源於跨越中西與世代的「里爾克與馮至」、「馮至與張錯」之情。
本書的《後記:里爾克·馮至·十封信〉一文中,張錯在文章起始處提到1937年馮至翻譯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的淵源,在馮至《立斜陽集》 1989)內有一篇散文《外來的養分)說道:「從1931年起,我遇到里爾克的作品。在這以前,我讀過他早期的散文詩《旗手》 ,還是以讀浪漫主義詩歌的心情讀的。如今讀里爾克,與讀《旗手》時的情況不相同了,他給我相當大的感召和啟發」。
檢索背景,經受著家國動盪且身心備感孤寂的馮至,至德國留學的三〇年代,一接觸到里爾克詩文,便被深深吸引。如馮至在翻譯的《給年輕詩人的信》譯序便說到這十封信:「無形中自有首尾;向著青年說得最多。裡邊他論到詩和藝術,論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和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的艱難--這都是青年人心裡時常起伏的問題。」顯然,現代化進程、世界大戰的重創,里爾克對馮至的啟示與個體在世界中的孤寂感密切相關:除了孤寂感,也見諸於一種對應世界的美學表達:里爾克以為「詩是經驗」,詩並非突出孤獨自我的聲音,而是真切遭遇現實困頓,從與世界的格格不入處沉潛萬物,透過時間中的恆長等待與成熟,才發出自己的抒情聲音。里爾克激發了馮至將自我與萬物重新聯繫起來的沉思,如此影響在其後的《十四行集》(1937)充分彰顯,魯迅以馮至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
讓我們循著以上線索,進一步探查馮至與張錯關係:張錯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後來以英文出版的《馮至評傳》 ,馮至對張錯影響甚深,在其數十年的詩文集中頻頻可見馮至之名,《馮至全集》中,亦收錄了馮至寫給張錯的四封信,不同世代的兩位詩人甚至曾在1981年會面。同年,原名張振翱的詩人將筆名由「翱翱」改為「張錯」出版《錯誤十四行》,宣告從現代主義轉向,且響應台灣鄉土文學思潮,在「物」是人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提出「融現實與自我以抒情」的「以情觀物」詩論。並在其「中、港、澳、台、美」流動/流散身世背景上,以飄泊者,譜出「離散書寫」主旋律,這一路創作歷程,溯其源頭,馮至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以張錯近年一系列里爾克譯作,一方面除了可補當年寫作博士論文,因中、台兩岸對峙所帶來的資料匱缺之遺憾外,其耳目一新處,也可視之為一種文學傳承中的創 新行動。

《致年輕詩人十封信》的愛欲、孤獨與自然

華文譯本版圖上,張錯翻譯本書之前,雖已有馮至等人譯本,以及諸多詩人的片段譯文,然而本書卻有特殊性:首先,除譯文外,透過本書的「評析」,我們終於可以得知年輕詩人來信內容;其次,透過「評析」,譯者提供了我們與書信內容相關的種種背景脈絡;最後,透過書信與評析的互讀,有助於我們發現這十封信並非隨意之作,而是里爾克有意識地以來信者的提問,從生活的種種迷惘與挫敗出發,為自己、來信者乃至所有可能潛在的讀者,建構起寫作,也同時是生活的信念工程——為的是賦予詩/寫作/生活以不竭的真實力量。
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說,當一個人的生命突然出現了某種重大的心理現象,便意味著有巨大的潛在無意識能量竄升到意識層面了。從里爾克與年青詩人十封信的往返來看,這本書信散文獲得經典般價值的關鍵,在於里爾克不小看來信者所提問的種種問題,且將所有的提問,不論是寫作、閱讀乃至工作、家庭、人際、童年、以迄於愛情與性等等,帶到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層面上,並指出人如何被日復一日的習見所侵蝕,以致喪失了與自然生息相應的生命活力。而讓生命愛欲復甦的方法,便是勇敢、孤獨地「活在問題中」,「活在問題中」的詩/寫作,便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抒發或探索,而是一個真切遭遇現實生活,且找到隱藏其間的恆久之物的行動。
如全書總綱般的第一封信,面對卡卜斯因尋求發表與認同卻不可得的挫敗,里爾克的起筆便毫不含糊:停止往外看,停止從各種群體尋找認同(即使是某些流行技法、某某編輯或所謂的文學批評專家)的行動;不僅是制止,更指出生活中的種種錯誤觀念與習見,循循善誘,就著卡卜斯的提問,將他導引到一個正確的生命方向中,鼓勵他從昏頓中醒來:「走回你自己,找出為何讓你要寫的原因,看它是否根在你心底處,衷心承認不讓你寫就會死!」。「不讓你寫就會死!」正是詩/文學必須存在的最大奧祕,不可或忘。

就像遼遠大海的聲調,史前深處的韻律

本書雖是十封書信的合集,然而跨越中西時空,何止是當時寫信給里爾克的年輕詩人卡卜斯,從馮至、楊牧、張錯等等詩人而下,乃至此刻所有閱讀書信的一般讀者,不也都能在卡卜斯所遭遇的種種問題獲致共鳴?不也都能以里爾克的真摯言說,為自身的生存困頓打開一扇澄明窗景?
世人都在追求成就與偉大,但如第八封信所說:「偉大指的是你應該以真實確定的事物,去替代虛假對我們的消耗」,以澄明,以覺醒,就像遼遠大海發出聲調,史前深處傳布韻律。里爾克書信的誠懇敘說,直是啟示生存意義的靈性啟悟了;在這裡,我們也同時領略了里爾克神祕詩學的人文精神之深。

原刊載於《文訊》第 456期(2023.1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19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