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2024/06/10 05:48:48瀏覽145|回應0|推薦5
Excerpt《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張愛玲的遺稿,可出版的,近年已悉數付梓,僅餘小部分為未刊稿。一五年夏,宋以朗交給我一疊張愛玲的草稿,讓我幫忙整理。當時草稿尚未詮次,僅按紙張大小、顏色和類型(如信封或信紙)稍作分類,內容以作者往事為主,但很零碎。由於每頁均字跡潦草,東塗西抹,宋以朗只能初步確定,手稿中包括一篇〈愛憎表〉散文,但原稿次序未明,也不知道頁數。他大膽猜測,其中可能還有張愛玲晚年未寫完的〈小團圓〉散文。我根據草稿內容及其他線索,從中區分出二十六頁紙,再排列次序,成功重構出部分的〈愛憎表〉。
——
馮睎乾,〈〈愛憎表〉的寫作、重構與意義》

從本書看到張愛玲的遺稿〈愛憎表〉,最初曾經在印刻文學雜誌發表,以下挑選其中一段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097
千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作者:李歐梵 , 王德威 , 馮晞乾 , 張英進 , 林幸謙 , 宋偉傑 , 姚玳玫 , 桑梓蘭 , 王曉珏 , 池上貞子 , 黃心村 , 金凱筠 , 何杏楓 , 林春城 , 金良守 , 張歡 , 蔡秀粧 , 葉雷 , 王迪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8/01

Excerpt
〈愛憎表〉

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學校的年刊上的,附有畢業班諸生的愛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愛吃叉燒炒飯。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末一項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於是在出土的破陶器裡又檢出這麼一大堆陳穀子爛芝麻來。

[
最怕死]

我母親回國後,我跟我弟弟也是第一次「上桌吃飯」,以前都是飯菜放在椅子上,坐在小矮凳上在自己房裡吃。她大概因為知道會少離多,總是利用午飯後這段時間跟我們談話。
「你將來想做什麼?」她問。
能畫圖,像她,還是彈鋼琴,像我姑姑。
「姐姐想畫畫或是彈鋼琴,你大了想做什麼?」她問我弟弟。
他默然半晌,方低聲道:「想開車。」
她笑了。「你想做汽車夫?」
他不作聲。當然我知道他不過是想有一部汽車,自己會開。
「想開汽車還是開火車?」
他又沉默片刻,終於答道:「火車。」
「好,你想做火車司機。」她換了個話題。
女傭撤去碗筷,泡了一杯杯清茶來,又端上一大碗水果,堆得高高的,擱在皮面鑲銅邊的方桌中央。我母親和姑姑新近遊玄武湖,在南京夫子廟買的仿宋大碗,紫紅磁上噴射著淡藍夾白的大風暴前朝日的光芒。
她翻箱子找出來一套六角小碗用做洗手碗,外面五彩凸花,裡面一色湖綠,裝了水清澈可愛。
「你喜歡吃什麼水果?」
我不喜歡吃水果,頓了頓方道:「香蕉。」
她笑了,摘下一隻香蕉給我,喃喃地說了聲:「香蕉不能算水果。像麵包。」
替我弟弟削蘋果,一面教我怎樣削,又講解營養學。此外第一要糾正我的小孩倚賴性。
「你反正什麼都是何乾——」叫女傭為某「乾」某「乾」,是乾媽的簡稱,與溼的奶媽對立。「她要是死了呢?當然,她死了還有我,」她說到這裡聲音一低,又輕又快,幾乎聽不見,下句又如常:「我要是死了呢?人都要死的。」她看看飯桌上的一瓶花。「這花今天開著,明天就要謝了。人也說老就老,今天還在這裡,明天知道怎樣?」
家裡沒死過人,死對於我毫無意義,但是我可以感覺她怕老,無可奈何花落去,我想保護她而無能為力。她繼續用感傷的口吻說著人生朝露的話,我聽得流下淚來。
「你看,姐姐哭了。」她總是叫我不要哭,「哭是弱者的行為,所以說女人是弱者,一來就哭。」但是這次她向我弟弟說:「姐姐哭不是因為吃不到蘋果。」
我弟弟不作聲,也不看我。我一尷尬倒收了淚。
我從小在名義上過繼給伯父伯母,因為他們就只一個兒子,伯母想要個女兒。所以我叫他們爸爸姆媽,叫自己父母叔叔嬸嬸。後來為了我母親與姑姑出國一事鬧翻了 ——我伯父動員所有說得進話去的親戚,源源不絕北上作說客,勸阻無效,也就不來往了,她們回來了也不到他們家去。我們還是去,但是過繼的話也就不提了。不過我的稱呼始終沒改口。我喜歡叫叔叔嬸嬸,顯得他們年輕瀟灑。我知道我弟弟羨慕我這樣叫他們,不像他的「爸爸媽媽」難以出口。
有一天有客要來,我姑姑買了康乃馨插瓶擱在鋼琴上。我聽見我母親笑著對她說:「幸虧小煐叫嬸嬸還好,要是小煃大叫一聲『媽』,那才——
其實我弟弟沒響響亮亮叫過一聲「媽媽」,總是羞澀地囁嚅一聲。
關於倚賴性,我母親的反覆告誡由於一曝十寒,並沒見效。七八年後我父親還憤憤地說:「一天也離不了何乾,還要到外面去!」
但是當時她那一席話卻起了個副作用,使我想到死亡。那時候我們住白粉壁上鑲烏木大方格的光頂洋房,我姑姑說「算是英國農舍式。」有個英國風的自由派後園,草地沒修剪,正中一條紅磚小徑,小三角石塊沿邊,道旁種了些圓墩墩的矮樹,也許有玫瑰,沒看見開過花。每天黃昏我總是一個人仿照流行的《葡萄仙子》載歌載舞,沿著小徑跳過去,時而伸手撫摸矮樹,輕聲唱著:
「一天又過去了。
離墳墓又近一天了。」
無腔無調,除了新文藝腔。雖是「強說愁」,卻也有幾分悵惘。父母離婚後,我們搬過兩次家,卻還是天津帶來的那些家具。我十三歲的時候獨自坐在皮面鑲銅邊的方桌旁,在老洋房陰暗的餐室裡看小說。不吃飯的時候餐室裡最清靜無人。這時候我確實認真苦思過死亡這件事。死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世界照常運行,不過我沒份了。真能轉世投胎固然好。我設法想像這座大房子底下有個地窖,陰間的一個閒衙門。有書記錄事不憚煩地記下我的一言一行,善念惡念厚厚一疊賬簿,我死後評分發配,投生貧家富家,男身女身,還是做牛做馬,做豬狗。義犬救主還可以受獎,來世賞還人身,豬羊就沒有表現的機會了,只好永遠沉淪在畜生道裡。
我當然不會為非作歹,卻也不要太好了,死後玉皇大帝降階相迎,從此跳出輪迴,在天宮裡做過女官,隨班上朝。只有生生世世歷經人間一切,才能夠滿足我對生命無饜的慾望。
基督教同樣地使人無法相信。聖母處女懷孕生子,這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已有的,不過是對偉人的出身的附會傳說。我們學校的美國教師是進步的現代人,不大講這些,只著重「人生是道德的健身房」。整個人生就是鍛練,通過一次次的考驗,死後得進天堂與上帝同在,與亡故的親人團聚,然後大家在一片大光明中彈豎琴合唱,讚美天主。不就是做禮拜嗎?學校裡每天上課前做半小時的禮拜,星期日三小時,還不夠?這樣的永生真是生不如死。
但是我快讀完中學的時候已經深入人生,有點像上海人所謂「弄不落」了,沒有瞻望死亡的餘裕,對生命的胃口也稍殺。等到進了大學,炎櫻就常引用一句諺語勸我:「Life has to be lived.」勉強可以譯為「這輩子總要過的」,語意與她的聲口卻單薄慘淡,我本來好好的,聽了也黯然良久。
但是畢業前一年準備出下年的校刊,那時候我還沒完全撇開死亡這問題。雖然已經不去妄想來世了,如果今生這短短幾十年還要被斬斷剝奪,也太不甘心。我填表總想語不驚人死不休,因此甘冒貪生怕死的大不韙,填上「最怕死」。
或者僅只是一種預感,我畢業後兩年內連生兩場大病,差點死掉。第二次生病是副傷寒住醫院,雙人房隔壁有個女性病人呻吟不絕,聽著實在難受,睡不著。好容易這天天亮的時候安靜下來了,正覺得舒服,快要朦朧睡去,忽聞隔壁似有整理東西的綷縩響動,又聽見看護低聲說話,只聽清楚了一句:「才十七歲!」
小時候人一見面總是問:「幾歲啦?」答「六歲」,「七歲」。歲數就是你的標誌與身分證。老了又是這樣,人見面就問「多大年紀啦?」答「七十六了,」有點不好意思地等著聽讚嘆。沒死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形貌個性,一切資以辨認的特徵,歲數成為唯一的標籤。但是這數目等於一小筆存款,穩定成長,而一到八十歲就會身價倍增。一輩子的一點可憐的功績已經在悠長的歲月中被遺忘,就也安於淪為一個數字,一個號碼,像囚犯一樣。在生命的兩端,一個人就是他的歲數。但是我十七歲那年因為接連經過了些重大打擊,已經又退化到童年,歲數就是一切的時候。我十七歲,是我唯一沒疑問的值得自矜的一個優點。一隻反戴著的戒指,鑽石朝裡,沒人看得見,可惜鑽石是一小塊冰,在慢慢地溶化。過了十七就十八,還能年年十八歲?
所以我一聽見「才十七歲」就以為是說我。隨即明白過來,隔壁房間死了人,抬出去了,清理房間。是個十七歲的女孩子。在那一色灰白的房間裡,黎明灰色的光特別昏暗得奇怪,像深海底,另一個世界。我不知道是我死了自己不知道,還是她替我死了。
對於老與死,我母親過早的啟發等於給我們打了防疫針。因為在「未知生,焉知死」的幼年曾經久久為它煩惱過,終於搞疲了。說是麻木也好,反正習慣了,能接受。等到到了時候,縱有憬然的一刹那,也感動不深,震撼不大,所以我對於生老病死倒是比較看得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6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