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21 05:49:56瀏覽783|回應0|推薦8 | |
Excerpt:西蒙.德.波娃的《論老年》 ……她在一九六七年中開始搜集資料,在國家圖書館裡進行研究。為了寫這本書的上半冊,她閱讀了許多生物學、文化人類學與史學的研究。至於這本書的下半冊,她想要寫的是實際經歷——就像《第二性》那樣。她拜訪了養老院、閱讀人們在晚年寫的回憶錄,也一如往常地讀了許多文學作品。最後,從阿蘭的哲學到索菲亞‧托爾斯泰的日記都成了這本書的參考資料——此外還有阿拉貢、貝克特、波特萊爾、釋迦摩尼、夏多布里昂、孔子、邱吉爾、狄德羅、杜斯妥也夫斯基、瑪格麗特‧杜蘭、愛默生、伊拉斯謨、弗雷澤、茱迪特‧戈蒂耶、紀德、葛菲妮夫人、黑格爾、康德、曼特儂夫人、尼采、普魯斯特、喬治桑、叔本華、塞維涅夫人、蕭伯納、梵樂希,還有吳爾芙。 ——凱特.寇克派翠 (Kate Kirkpatrick),〈老年的面貌〉(《成為西蒙波娃》) 所有的人類處境,都能從外在性來觀察——即它顯現於他人面前的樣貌,以及從內在性來觀察——即個體如何承擔並超越自己的處境。對他人來說,老年是知識研究的對象;對自己來說,它是親身經歷的現實經驗。本書的第一部中,我採用第一種觀點,研究了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學、現代社會學傳授給我們的老年。在第二部中,我則努力描繪人是怎麼內在化他與自己身體的關係、與時間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但是這兩方面的探究,都無法讓我們定義「老年」;相反地,我們會發現老年有許多面貌,而且這些面貌不可能彼此化約。 ——西蒙.德.波娃,〈開場白〉 這個假期把西蒙波娃兩冊、逾700頁的《論老年》讀完。雖然沒有石破天驚的感動,但西蒙波娃認真收集資料,從生物學、從民族學、從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評介,其實就已經非常值得敬佩。 西蒙波娃在一開始的導論,引用了兩句普魯斯特的文字,確實點出了一些「老年」的重要命題: 「因為青少年時光漫漫持續如此多年,以致忽焉來到了老年。」 (…c’est avec des adolescents qui durent un assez grand nombre d’années que la vie fait ses vieillards. …he was old and that life makes its old men out of adolescents who last many years.) 「就所有的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在生命中保有最久的一個純粹的抽象概念。」 (…la vieillesse qui, de toutes les réalités, est peut-être celle dont nous gardons le plus longtemps dans la vie une notion purement abstraite… …old age, which, of all realities, is perhaps the one of which we retain a purely abstract notion for the longest time…) 事實上,《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七冊《重現的時光》針對「時間」的主題做了相當多的討論和詮釋,「老年」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而西蒙波娃在〈第五章〉的引述,就容我摘要出來分享。 至於我另外直接摘要出本書的結論,是否過於取巧?相信其他讀完《論老年》的讀友應該可以理解以及認同,這確實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5824 論老年 La Vieillesse 作者:西蒙.德.波娃 原文作者: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邱瑞鑾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05 語言:繁體中文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Excerpt】 〈老年的發現與承擔:身體切身的體驗〉 我們必須重讀普魯斯特《重現的時光》中一個長長的段落。在這段落中,他提到在多年之後,他又回到蓋爾芒特親王夫人的沙龍: 「在第一時間,我不明白為什麼我遲疑不敢認出這家的主人和賓客,不明白為什麼每個人好像全都『化了妝』;那普遍撲了粉的腦袋使他們的模樣全變了。親王〔……〕給自己裝上了白色鬍子,他雙腳似乎穿著沉重的鉛鞋,步履遲緩,彷彿承擔起表現某個『人生時期』的任務。」敘事者往往很難在眼前所見之中找到合乎他記憶的影像。又例如布洛克,敘事者無法將布洛克老年時「虛弱搖晃的神色」和他青少年時充滿活力的影像疊合在一起。「有人對我提到一個名字,我愣住了,因為我想到,這個名字既是指我從前認識的那位跳華爾滋舞的金髮女郎,也是指步履沉重地從我身邊走過的這位臃腫白髮婦人。」有些人的面貌幾乎沒什麼改變,但是「我們一開始以為他們雙腳患有痼疾,直到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高齡給他們繫上了鉛鑄的鞋子」。還有一些人「並沒有變老,還是一副十八歲年輕人的模樣;他們不是老頭,只是憔悴至極的十八歲小伙子」。普魯斯特感覺自己像是「見到了一場變裝舞會,看見浸泡在歲月非物質色彩的玩具娃娃。他們是使時光顯形外露的玩具娃娃」。最讓他吃驚的是,我們彷彿肉眼可見到時光。「一個像達爾讓庫爾先生這種人的全新面貌對我是個深刻的啟示,啟迪我認明鑄造年分的現實,它通常對我們是抽象的〔……〕我們感到自己也是遵循著和這些變化這麼大的人一樣的法則〔……〕從這些變化,我頭一次發現時光的流逝,從對他們而言的時光流逝聯想到我的似水年華,我不禁大驚失色。」 …… 〈結論〉 事實上,和生命呈對立的比較是老年,而不是死亡。老年是生命的滑稽模仿。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予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解救了生命:「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死亡撤銷了時間。我們所埋葬的這個人,他最後的時日並不比其他時日來得更真實:他的存在成了一個整全的全體,每一個部分都被虛無所攫。維克多‧雨果同時是也永遠是三十歲與八十歲。但是當他八十歲時,現在的經歷磨消了過去。無論在「現在」是衰退的情況下,或者「現在」是否定過去所是的情況下,這倘「現在」的無上霸權都很令人沮喪。過去的事件、獲得的知識在一個熄滅的生命中保有它們的位置:它們都曾經存在。當回憶化為細屑,它們就淪入微不足道的暗夜中。生命會像一個磨損的編織品一樣,一針一針地拆毀,只在老年人手中留下未成形的一團毛線頭。更糟糕的是,老年人漠不在乎的態度否認了他的熱情、他的信念、他的作為。 …… 科學和技術沒有能力抹除的惡,像是痛苦、疾病、老年,在道德上便鼓吹我們應該平靜地接受這些惡。勇敢地承受我們這種衰頹的景況,是我們一種成長的方式。沒有其他願景的老年人,可以以勇敢承擔衰頹為願景——但這只是在玩文字遊戲。願景只應該和有所作為有關。承擔衰頹不算是有所作為。成長、成熟、老去、死亡:這幾個階段的時間進程早就注定。 為了讓老年不再是我們之前生命的滑稽模仿,只有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繼續追尋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目標,像是為其他人奉獻、為群體奉獻、為某些作為奉獻、投入社會或政治的工作中、投入智性創造的活動中。 不同於一些道德家的建議,我們在老年時應該保持足夠旺盛的熱情,這熱情能讓我們避免再度自我封閉起來。當我們透過愛、友誼、憤慨、憐憫為別人付出時,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這時我們仍保有行動,表達的理由。我們經常建議別人要為自己的老年「做準備」,但這準備只涉及身邊存點錢、選擇退休地點、量力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在老年來到之時,我們其實並未真正做好準備。最好是別太常想到老年,而要過著參與社會的生活,即使我們不再抱持幻想、對生命的熱情已冷卻,仍要繼續這麼做。 ……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提出的減緩老年不幸的解方是如此微不足道。沒有任何一種解方能夠修補系統性的破壞,而在這種系統性的破壞之下,人人都是一輩子受害的受害者。即使我們照護老年人,我們也無法恢復他們的健康。即使我們為他們蓋了舒適的住宅,也無法創造讓他們的人生有意義的文化、趣味、責任。我的意思不是說現在來改善他們的生存景況完全是白費力氣,只是這並不能解決老年真正的問題:社會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到老年時仍活得像個人?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我們必須永遠將人當人看待。從社會讓不再勞動的人遭受什麼樣的命運,便揭露了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 在我剛剛提到的理想社會中,我們可以夢想老年是不存在的。就像在某些特殊的例子裡,有些老年人因年紀而體力變弱,但顯然沒有真正的衰頹,等有一天他生了自己不能承受的病,便在沒有衰頹的情況下死亡。這種情況下的老年,便符合了某些中產階級思想家的想法:老年不同於年輕時期或盛年時期,但仍然可以身心平衡,並擁有許多可能性。 但我們現在遠遠不是這樣的情況。社會只在乎我們為它帶來的收益,年輕人都知道這一點。年輕人在投入社會生活時所懷有的焦慮,和老年人被排除在社會之外時的焦慮一樣的。這兩個年齡層之間,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遮蔽了問題的存在。年輕人擔心這樣的社會機制終有一天會攫住他,所以有時他會試著護衛自己;而老年人被這個社會機制揚棄,再也無力反抗的他們只能終日以淚洗面。在這兩個年齡層之間,這個機制繼續運轉著,磨碎那些任由自己被磨碎的人,因為他們甚至沒想到自己可以逃離被磨碎的命運,當我們明白了老年人的景況之後;我們再也不會只是要求一個對老年人更慷慨的「老年政策」,不會只是要求提高退休金、建造舒適的住屋、安排娛樂活動而已。 該改變的是整個社會系統,要求改變的訴求也會更加徹底,那就是要改變人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