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讓-伊夫‧塔迪耶的《未知的湖》
2021/06/07 05:02:05瀏覽386|回應0|推薦9
Excerpt:讓-伊夫塔迪耶的《未知的湖

……這種美妙的語言與我們通常講的語言有很大區別:激動致使我們本來想表達的意思發生偏差,一個完全不同的句子在原來的位置上脫穎而出,它來自一個神秘之湖,那裡生長著一些為思想毫無關係的語匯,而思想卻因此得以彰顯。
——普魯斯特,《重現的時光》

C’était, ce « après tout on s’en fiche.! », un exemplaire entre mille de ce magnifique langage, si différent de celui que nous parlons d’habitude, et où l’émotion fait dévier ce que nous voulions dire et épanouir à la place une phrase tout autre, émergée d’un lac inconnu où vivent des expressions sans rapport avec la pensée, et qui par cela même la révèlent.
(l’édition Gallimard, Paris, 1946-47 )

 It was this “we don’t care a damn,” an example among thousands of that expressive language so different from what we generally speak, in which emotion makes us vary what we meant to say and in its place make use of phrases emerging from an unknown lake where live expressions without relation to one’s thought and for that very reason reveal it. 

(Translated by C. K. Scott Moncrieff) 

任何一位接觸到普魯斯特傳記、研究專書,以及《追憶似水年華》原文最權威版本的《七星文庫》(Pléiade Gallimard) 的讀者,勢必都會認識一位普魯斯特研究專家讓-伊夫塔迪耶 (Jean-Yves Tadié)

最初遇到第一本相關的書就是時報文化出版《發現之旅》系列中的《普魯斯特:建構時光大教堂》,似袖珍版本的百科全書,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介紹普魯斯特以及《追憶似水年華》,也就牢牢記住了作者塔迪耶。

至於要如何挑戰他那本厚重的Marcel Proust 傳記,那又是另外一個閱讀旅程了。

回到這本《未知之湖》,以普魯斯特與弗洛伊德兩人互為對照,針對一些主題進行探討,包含了:夢、俄狄浦斯、記憶、童年、女人、同性戀⋯⋯旁徵博引都相當深入而有趣。

至於書名,取自於《追憶似水年華》最後一冊《重現的時光》的一段文字,其實相當巧妙,而這也是身為讀者或書迷需要努力查找和細讀的樂趣吧!

以下略摘要〈前言〉以及挑選一篇〈愛情〉分享書摘。

Ps.
補上聯經版的譯文一併參考:

......這種言語和我們平常說的言語大不相同,在這種言語中,激動使我們想說的意思發生偏差,並在原來的位置上充分展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句子,這個句子是從一個短語叢生的陌生的湖裡冒出來的,這些短語同思想毫無關係,並因此而揭示思想。
(p.147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600237
未知的湖
作者:(法)讓-伊夫·塔迪耶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語言:簡體中文

普魯斯特是世界文學歷史記錄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意識流文學的先驅,弗洛伊德是世界有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潛意識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二人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但互不相識,研究領域也大相徑庭,甚至連對方的作品可能也沒讀過。他們之間會有什麼聯繫呢?
這正是本書作者試圖回答和探討的問題。塔迪耶的分析表明,普魯斯特與弗洛伊德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夢、記憶、童年、愛情、俄狄浦斯情結、女人、同性戀、口誤、幽默、死亡等都是他們共同關心和探討的主題。假如他們相遇,他們一定會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一定有說不完的話,而很能引起他們共鳴的話題也許就是潛意識:在這未知的湖裡隱藏著一種美妙的語言,一種區別於我們平常所講的語言,生長在這裡的語彙看似與思想毫無關係,但思想卻正是通過它們得以彰顯。

作者簡介
-伊夫·塔迪耶
Jean-Yves Tadié1936—),畢業於法國巴黎高師,文學博士,索邦大學(巴黎四大)名譽教授,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法國當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2011年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他曾在多所大學(雅溫得、亞歷山大、牛津)任教,是法國伽利瑪出版社袖珍本古典叢書袖珍本戲劇叢書的負責人。他為伽利瑪出版社七星文庫主持出版的作品全集(普魯斯特、薩洛特、馬爾羅)很受歡迎,其中1987年出版的《追憶似水年華》獲得法蘭西學院獎。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文學體裁美學,尤其是小說,對普魯斯特的研究獨樹一幟。他的研究成果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又有普及教育的意義,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二十世紀的小說》《普魯斯斯特與小說》《普魯斯特評傳》《從普魯斯特到大仲馬》《未知的湖:普魯斯特與弗洛伊德之間的秘密》等。

Excerpt
前言

弗洛伊德和普魯斯特前者比後者多活了三十二歲早出生了十五年晚去世了十七年。前者子女滿堂,後者獨身一生。一個除了去過巴黎,幾乎一直待在維也納,另一個則幾乎沒有離開過巴黎。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因為常常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兩個人誰也沒有讀過誰的書,雖然弗洛伊德精通法文,而普魯斯特則在孔多賽中學學習過德語。
……

他們兩個人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所有的革新者一樣,都是古典作品的忠實讀者,都是藝術愛好者,尤其是意大利藝術。一個偏愛博物館和藝術書籍,另一個則與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保持著那種只有擁有個人收藏品的人才會有的私密關係。他們都確信,我們的需要,我們的願望,我們時下的痛苦,都反映在某一本書裡。普魯斯特奉巴爾扎克為師;《驢皮記》則是弗洛伊德去世前重讀過的最後一部小說: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書。
兩個人在與傳統思想決裂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自己身上。弗洛伊德的自我分析就是如此(他寫給弗里斯的信,如同一種書信體的自傳小說,就是絕好的見證),而普魯斯特經過反复探索之後所創作的《追憶似水年華》,也體現了一種內省的結果。普魯斯特的嘗試讓我們想到了弗洛伊德類似的經歷。 1902年,普魯斯特在給比貝斯科的信中寫道:自從我把目光轉向自己,成百的人物,上千的思緒,紛至沓來,要求我賦予他們生命。
……

弗洛伊德和普魯斯特的著作,是從基本的直覺出發,攻克重重困難,慢慢創建起來的:我們不斷地觀察,不斷地修改​​我們的作品,弗洛伊德寫道,直到我們覺得其形式最終符合我們的意圖。《追憶似水年華》的創作歷程亦然。 《重現的時光》把文學創作視為軍事戰鬥,忍受疲勞,建造教堂,遵守規章,克服障礙,贏取友誼,餵養兒童,創造世界一樣的事情。敘述者聲明,我所構想的作品,始終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永遠在發展變化。
在此,我們要對兩位作者探討過的主題做一盤點,這樣的主題太多了,我們不能一一列舉。如果有機會見面的話,他們兩位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在一種久負盛名的體裁中,人們幻想死者之間的對話。從夢境到死亡,我們探討的每個主題承前啟後,我們希望通過一個人來解讀另一個,就好像兩個人的交替對話融合為一種獨白:獲得真相需要兩個人。我的目的,是比較面對人、面對世界、面對自我的兩種智慧、兩種態度、兩種行為。我無意去曝光一些盡人皆知的秘密。我希望,在比較的終端,在隱喻的兩極,能夠迸發出一束火花,一縷思緒,一種詩化的印象。每當他們其中的一個人開口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另一個。


〈愛

愛情這個詞,首先出現在弗洛伊德的書信中,出現在他寫給未婚妻的信中。他對未婚妻的愛是浪漫的、熱烈的、充滿醋意的,18838月他在給她的信中寫道:雖然我此次尚未向您談及愛情,但您要看到我傳遞給您的唯一信息:我確信我擁有您。他確信,他的未婚妻和他屬於那類只能愛一次的人。1885年在登上巴黎聖母院的一個塔樓時,他對未婚妻瑪爾塔寫道:我們上了三百個台階;這裡一片漆黑,我們陷入孤獨的深淵;假如你和我在一起,我每走一步都會吻你,你走到塔頂時會氣喘吁吁,頭髮凌亂!就我們所知,弗洛伊德從來沒有背叛過他妻子。普魯斯特也會愛得如此強烈,但不會如此持久,有一天他對一位密友呂西安都德說:對我來說,這種事只能持續一年半。弗洛伊德只有一個女人,但有很多書籍,而普魯斯特只有一部重要的書籍,但有很多的男情人。
愛情與性生活是一回事嗎?自我們談愛情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精神層面放在首位,暫時排除或忘掉肉體或性感衝動的要求,雖然衝動是愛的基礎。壓抑——總之在兒童那裡是這樣——使兒童對他的一部分性目標缺乏認識。一切表明,彷彿談論愛情,就已經是對性的壓抑。文學史 (出版商、書商) 把言情小說與色情小說、黃色小說甚至淫穢小說仔細地區分開來,總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普魯斯特把《在斯方家那邊》介紹給一些出版商時擔心他們會拒絕他的原因,並不是他的文筆,也不是作品的新奇之她,而是某些篇章極度的放蕩。力比多不是他的發現,但他卻展現了它。
……

弗洛伊德是這樣定義力比多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與我們在愛情的名義下所能理解的一切表現相符的那些衝動所具有的能量”(“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問題是,我們無法以力比多一詞中派生出任何一個詞,無論是拉丁語還是法語 (除了力比多的貪淫好色的這個不好聽的詞,以前的高雅文學一般用這個詞形容老頭)。那厄洛斯呢?為什麼用希臘語,而不是拉丁語?當然,弗洛伊德使用這個詞是為了讓性衝動、生命的衝動回歸哲學傳統。在他最後提出的關於衝動的理論中,他把所有形式的生命衝動集中在一起,力比多體現了衝動的能量和盈利特徵。但是,厄洛斯這個詞不該是一張偽善的面具:那些把性視為某種羞辱、貶低人性東西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厄洛斯、愛情這些更為高雅的字眼。普魯斯特也拒絕這樣的偽善。他在描寫愛情時,打破了傳統。和弗洛伊德一樣,普魯斯特也揭掉了愛情的浪漫面紗。被愛者的故事,就是他逐漸喪失優良品質的故事,直至他失去神秘性和美感。對兩位作者來說,他們真正所愛的唯一對象,就是母親。
……

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弗洛伊德首先闡明了愛情是如何會成為獲得幸福的一種手段這一道理,然後,他指出了愛情的局限性,就像《女囚》和《失蹤的阿爾貝蒂娜》中所得出的結論:戀愛的時候,是我們抵禦痛苦的能力最弱的時候;最不幸、最無能為力的時候,是我們失去所愛的人或他 () 的愛的時候。
值得稱贊的是,普魯斯特在其作品中描寫了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紀德因此在《日記》中語氣尖銳地指責他把男女之間的愛情說得無比美好,而男人之間的愛卻沒有在他那裡得到這種殊榮。……
一切表明,普魯斯特彷彿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變成了異性戀,彷彿他屬於自己所描述的那類以同性戀變成了異性戀的人。幻想使普魯斯特把他曾經愛過的男人當成真正的女人 (至少那些花季少女屬於這種情況)。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利用經常接觸的女人的外表來掩飾他愛戀的男性對象,他感到自己與她們的關係比她們想像的還要親近。假如普魯斯特面對被幻想改頭換面的人物原型,看到的是一個像夏呂斯一樣的女人時,他反過來可能會讓敘述者說:他就是一個十足的男人!
……

就像弗洛伊德觀察、傾聽他的病人一樣,普魯斯特也這樣對待他的人物原型。有很多公爵夫人或旅館侍應部領班可以見證,他不斷地問他們問題,或表面上被動地傾聽他們。因此,他給他同時代人的印象是,他對所有人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正如勒內詹泊爾 (René Gimpel) 在其日記中所言,普魯斯特是最偉大的文學偵探,他可以補充一句:自巴爾扎克以來。這就是說,他沒有親身經歷就能夠描述出人物的遭遇,沒有身臨其境就能夠想像出他們的行為。在描述時,唯一重要的是科學結果;在想像時,唯一重要的是文學成果。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356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