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6 08:36:48瀏覽1500|回應1|推薦11 | |
長城上,處處可見先人的智慧在這裡呈現。八達嶺長城依山勢而築,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度6至7公尺,寬4至5公尺,用整齊巨大的石、磚築成牆體外殼。除了就地取材的石頭外,燒製的磚塊是主要建城材料。據專家1991年的調查,發掘出一座完整無缺的窯址,這個窯生產40x20x10公分的磚塊。長城的磚塊就是在沿著長城附近的這種有嚴格品質管制的小窯燒製,在磚窯燒製過程中,如果監工者可以將他的鑽子穿入磚塊內2.5公分,燒磚的工匠會被處死。照專家估計,每一公尺長城就需要有二十二座這樣的磚窯。長城就是這樣用石塊、磚塊、粘土等多種建築材料構建起來的龐大的防禦工程。有人粗略地計算,修築長城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一公尺、高五公尺的長牆,足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寬五公尺、厚三十五公分的馬路,那就能環繞地球三、四周。這還只是按一次修築來算的,如果包括歷代的重修和補築,那工程總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當然經過時空的轉移,這些磚窯都已湮沒在歷史的洪流裡。想想過去,看著現存的長城,人潮人來人往的,沙漠化的黃土高原,對這些有著千百年歲月的磚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是不是值得人們去深思呢? 在長城上還可以看到古人為城牆排水做的極佳設計,城牆上有排水溝,為了防禦需要,水都往內部流,為了避免流水沖壞城牆基礎,在內城排水口處設有約數十公分長、石鑿的排水引槽,在引槽的正下方基處有裝置石製的承水盤,藉由承水盤的作用可以降低落水直接滴在土石上,流失土壤的困擾。 沿著長城往前,遠方城垣沿著山勢蜿蜒,峰火台孤立在城垣的前方山頭上。戌守烽火台的戰士想必比守長城的戰士要承受更多的孤單和勇氣吧,他們更得保持全神貫注的機警,因為他們一時的疏忽就可能導致長城守軍極大的傷害,他們該是長城守軍的尖兵吧! 走著,走著,右方山腳下一彎天藍色的長龍迤邐在城垣之間的山谷中,原來那就是打熊樂園那兒上來的滑車軌道。前方陡峭城垣的上方另有座纜車索道,人們在城垣上氣喘噓噓的漫步而上;旁邊纜車上的乘客坐在可以往四面八方的車廂中,悠哉遊哉的賞景。目的一樣,感受完全不同。如果問我下回再來是乘車呢?還是走路?我想我的回答一定仍是靠兩條腿走上來,因為那才比較能體會古人在長城上的心情,以及建城者的辛酸吧! 看看時間,該下山了,有了來時的努力,下山時輕鬆了許多。 下得城來,來到八達嶺關城上方,先找到了那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碑,留個影,表示「好漢在此」的意思。碑旁一位師傅正拿著鑿子在石板上鑿下一方方的長城雄姿。 城關上方陳列著五尊「神威大將軍炮」,一方說明上寫著: 「五門古炮是明代守衛八達嶺長城的武器,其中最大的一門,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銘文大字是『敕賜神威大將軍』,鑄造時間是崇禎十一年(1638年)。另四門小炮,俗稱『牛腿炮』,其最大射程達500多米。」 看完城關,本想再往南走一段長城的,但天色已晚,太陽已經斜斜的照在山嶺和城垣上,讓城垣抹上金黃。該打道回府了。 長城,如此堅固又蘊藏先人智慧的城垣,終究還是沒能消除國家敗亡的命運,再堅強的堡壘,終是抵擋不住內在的腐化。長年的朝剛不振、內政腐敗,明末戰將袁崇煥抗清有功,卻敵不過佞臣的讒言,吳三桂守關,卻也敵不過李自成俘獲陳圓圓的刺激,明朝就這麼亡了。清朝,以北人入主中原,外患卻來自海外,實體的長城不再能提供庇護,內在的長城卻又未能有效建設。於是,同樣的朝綱不振、內政不修,再次把大清皇朝送進了歷史的灰燼。 感嘆復感嘆,唏噓歸唏噓。只期望「長城謠」歌詞後段說的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警惕吧! 大家拼命保家鄉,那怕敵人逞豪強。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