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3 17:04:39瀏覽3362|回應1|推薦13 | |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秧。 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奔他方,骨肉離散父母喪。 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長城謠》描述了東北被日本人佔領、搜刮的痛苦和無奈,也傳達了急切想回故鄉的期待。本來是潘子農、劉雪庵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為華藝影片公司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作的插曲,後來因為八一三淞滬會戰,影片沒拍成,這首歌曲卻成了風行全國的抗戰歌曲。在《長城謠》的歌聲裡,長城是一座分隔故鄉與他鄉的藩籬,同時也是座保衛生命的堡壘和希望,更是為重返故鄉舖陳出的一個指標。 長城,自古以來就是華夏子民無法抹去的記憶。這些詩句就是明證: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渭城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李白<關山月>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 左公柳拂玉門曉,塞上春光好。 ---羅家倫<玉門出塞> 到了北京,不去長城,就好像毛澤東在登長城時題的那句話一樣:「不到長城非好漢」。所以,到了北京,說什麼也得去看看那經過千百年錘鍊,歷經了多少的烽火硝煙,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長城。 在我們的印象裡,孟姜女和秦始皇的故事總是那麼鮮活的在眼前跳躍,這個民間流傳的故事也增強了秦始皇「暴政」的深度。其實如果回到那個時代,築長城可能是件不得不爾的國家大事,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為了保衛中原地區不被北方異族侵擾,各諸侯國都陸續在北方建築城牆。根據歷史記載,長城的修築最早從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築「方城」開始,接著,韓、趙、魏、燕、齊、秦等國也相繼修築自己的城垣。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並動用了30萬人,把各國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雖然為秦始皇贏得歷史上「暴君」的稱號,卻也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在歷史上留下了無可取代的「萬里長城」這一個偉大的人類文化遺產。到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建築一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甚至有人說長城可能是從太空船上唯一可見的人類建築。許多事,放在歷史的天秤上,自然會有它應得的評價的。 自古以來,中原地區面對北方的侵擾未曾間斷,歷史上各個朝代都陸續修築長城。到了明代,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主體。 經歷了千百年的自然洗禮,和數不盡的烽火騷擾,長城損壞情形嚴重。目前經過修復的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其中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距北京較近,而八達嶺長城更是旅人到北京的必訪之處。 為了方便,在旅館包了輛小巴,一路奔長城而來,先到明十三陵,再轉向昌平,昌平圓環中央一尊李自成騎在馬上的塑像,躍馬面向著北京城,背後就是明朝的皇陵,顯得有些諷刺。 車子在公路上奔馳,逐漸進入山區,一條鐵路在不遠的山腳下向著同方向延伸,那就是詹天佑帶領中國工人自力條建的第一條鐵路—穿越燕山山脈的京張鐵路嗎?由於這條鐵路坡度大,為了保證列車安全上坡,在幾乎全是懸崖峭壁的八達嶺段使用了「人」字形軌道攀上斜坡,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縱使如此,還得用兩輛大馬力機車頭,一拉一推的才能解決坡度太大的問題。想想前人,在那個工程機具不足、民智未開的年代,自力建造困難度如此高的鐵路,就不得不對詹天佑先生肅然起敬。更何況,詹天佑一直是我中、小學時代在「我的志願」中一直是最最敬佩的工程師,更曾想成為一個像詹天佑一樣有開創性的工程師呢!或許那天該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萬里長城萬里長(3之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