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魚路古道芒花飛
2018/12/21 10:14:07瀏覽1468|回應0|推薦40

十幾天前到草嶺古道賞芒未如預期,心想擎天崗、大屯山系可能會好些,奈何天公不怎麼作美,不是陰沈、就是細雨。到了星期日,天氣忽然變好了,陽光普照,真是個上山的好天氣。於是打道擎天崗去也。

原打算從擎天崗走到竹篙山,再走環形步道,心想這樣應該可以看到不少芒花。只下一時興奮,未及多想,竟忘了擎天崗已經封閉這回事。到了擎天崗看到柵欄和告示,這才恍然。

怎麼辦呢?既來之,則安之

 

 

 

 

 

說起魚路古道,其實就是大約闢建於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的金包里大路,從金山磺港漁村到台北士林,全程約30公里。140多年以前,金包里漁民利用這條古道,擔著魚貨翻山越嶺到八芝蘭(即士林),或許再轉到大稻埕販售,然後再越嶺返回金包里,所以又稱為魚路古道。

由於金包里大路早已湮沒,所以現在的魚路古道,指的是北起金山八煙「綠峰山莊」(其實目前只通到上磺溪停車場,往北到綠峰山莊路段也因崩塌封閉),經過擎天崗,繞過絹絲瀑布,往南到山仔后菁山路上的「菁山小鎮」。如果以最高點擎天崗為界的話。以北為「魚路古道北段」,以南為「魚路古道南段」。其實,早年魚路古道是以百二崁石階旁的大石公為界,以南的路段由草山、山豬湖居民負責維護;以北的路段由金包里居民負責維護。但是現在大家都忘了南段,而多以北段為魚路古道了。

擎天崗草原,也叫太陽谷。清朝末年以來就是最佳的放牧牛隻牧場,農民稱為「牛埔」。因位魚路古道最高點,故有嶺頭之稱,左可俯視金山平原,右可遠眺下望草崗及大台北盆地,自古即是軍事要衝之地。

擎天崗,清代曾駐有「河南營」駐軍,在大油坑附近還設有「守磺營」。由於軍營之設,金包里大路這一路段又被叫作「河南勇路」,是一段直線上下的石階路。

 

日本佔據台灣初期,擎天崗附近曾有抗日義軍簡大獅及其部眾活躍。據說簡大獅還參與了反攻台北城戰役。後來,日人誘降,簡大獅又因氣憤日警橫暴,再度起而抗日,日軍大舉進襲,簡大獅潰敗,逃往漳州、廈門,竟被日本逼迫清廷將之交給日軍槍決。簡大獅在獄中寫有陳情表,內文如次:

我簡大獅,係台灣清國之民。皇上不得已以台地割畀日人,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被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以與日人為難。然仇者皆係日人,並未毒及清人;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況自台灣歸日,大小官員內渡一空,無人敢出首創義;惟我一介小民,猶能聚眾萬餘,血戰百次,自謂無負於清。去年大勢既敗,逃竄至漳,猶是歸化清朝,願為子民。漳州道、府既為清朝官員,理應保護清朝百姓。然今事已至此,空言無補!惟望開恩,將予杖斃,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

據說,簡大獅死於情光緒27年農曆元月五日(1901年2月23日),時年32歲。當時的進士錢振鍠寫了一首感言詩悼念:

痛絕英雄灑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
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台灣簡大獅。

簡大獅本名簡忠誥,年輕時回南靖掃墓祭祖,在當地習時與人比賽,將宗祠門口的石獅子舉起來繞行鄉里,眾人稱他「氣力大過石獅」,於是取為「大獅」。一代抗日義士的歷史印記應與擎天崗不朽。

看了簡大獅自言被日本人目為「土匪」,清人應視為「義民」一節頗多感觸。筆者常在山林間行走,不時看或聽到「土匪路」「土匪洞」之類的名詞。這些名詞均為日據時代日本人對抗日義士行走或藏匿地點的稱呼,如今台灣早已光復,仍以此名稱之,不禁令人唏噓。期望山友們別再用這種有辱先人志節的名稱稱呼了,改如簡大獅所言,稱之為「義民路」「義民洞」,如何?

清代,河南營在此建置營地,到了日據時期,在此設立「大嶺峠牧場」,放牧隻。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更挖掘了二千餘個散兵坑及許多防空壕、地下碉堡、營舍等工事。台灣光復後,擎天崗、冷水坑一帶設置了陽明山牧場。又因為擎天崗地勢高亢,展望極佳,自然成為軍事重地。

 

 

 

 

 

 

 

 

到了擎天崗一定要注意一下遊客中心上方的嶺頭喦土地公廟。一般人大多只看到涼亭旁建築美觀的廟宇,往往忽略了廟後那座小小的、石造、正面紅柱上刻有「「嶺高真福地,頭舉有神靈」的小廟才是真正原始的「嶺頭喦土地公廟」。依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表示嶺頭喦土地公廟係二百多年前由竹子山茶廠遷來。因廟後有巨岩(即嶺頭喦,岩的古字),故名。另有一說表示,土地公廟原由何仔吉所建。因土地公廟位於昔日金山至陽明山的交通要道-金包里大路上,故往來的人都會參拜,以保平安。土地公看盡了270餘年來先民活動的滄桑,也善盡職責保佑了它的世代子民。

 

 

 

經過土地公廟往前是柵欄。右邊往擎天崗草原方向封閉,通過柵門一路往前就是魚路古道了。以往走魚路古道大多是走擎天崗草原旁步道到金包里大路城門口左轉下行,今天只得由此直行囉。

日本佔據台灣之後,到處抗日不斷,擎天崗更有簡大獅抗日。大約因此之故,在簡大獅被殺之後,日本人就沿著原來的金包里大路,取等高線修築了一條比較平緩,且可拉炮車的道路,從1901年與建,到1903年完工。從這一點可知,日本人是為便於掌控,並不是為了方便百姓行走而修築此路。這條比較平坦、曲折的道路就是一般人所稱的日人路。

 

 

 

 

 

 

 

 

 

 

過了柵門,步道兩側芒草高過頭,遠望前方山坡也是芒花片片,這裡的芒花確實要比草嶺古道多多了。

沿著步道前行,接上金包里大路叉路口,前方是比較平坦的日人路,交叉的是直線下降的金包里大路。金包里大路也叫河南勇路,是以石塊建造,階梯中間石塊較大,兩側則為小石塊。因為是下坡,又是階梯,所以選了比較平坦的日人路,打算回程再走金包里大路上坡。

 

 

 

 

 

 

 

這裡是陽明山區的北坡,迎著海風,整個山區都是芒草而少了樹木,這個季節來此,正好在芒花飛舞中,享受一日悠閒。

一路行來,有父母帶著子女同行的,有年青朋友相約漫步的,還有許多穿著學士服的小朋友們在這裡拍畢業照。途中看到幾位小朋友穿的學士服鑲邊顏色有些特別,打聽之下,竟是打台南來這裡拍照的準畢業生,為她們拍照的是台北科大的同學。看來,陽明山的芒花的名氣竟不輸花季呢!

走了大約一個小時,離開了芒草茂盛的山區,進入林蔭之中,偶爾陽光從樹間灑落,為步道畫上光影;偶爾潺潺流水,帶來輕盈樂音。好一幅山林景緻。走著、走著的,路旁一座小小土地公廟,廟本身並不特別,倒是廟旁架了金屬煙囟的金爐比較特殊,是森林防火?是環保嗎?旁邊沒有說明,不知道原由。

 

接著,到了「山豬豐厝地」。「山豬豐」是一位曾居住於此、善於捕獵山豬的獵戶阿豐仔。原來在這裡建了有茅草屋頂的「頂厝」,他的子女又在旁邊建了「下厝」,形成直角相交的格局。由於時過境遷,古厝湮沒在荒蔓草中。民國77年,陽明山國家公園進行復舊。頂厝以傳統建材及工法修繕,下厝則以鋼筋水泥外貼碎石建成,原來就在埕中的臺灣桫欏及八芝蘭竹則予保留。

 

 

 

大約十一點左右來到許顏橋。建於西元1896年的許顏橋是一座為挑茶而建的石橋。當年石門許家擁有年產20萬斤的阿里磅茶葉公司,占當時芝蘭三堡(淡水、三芝、石門)產量的三分之一。許顏(本名許清顏)為提高運茶效率,更為避免過溪時溪水濺濕茶葉,影響茶葉品質,於是集資在金包里大路中跨過溪流最廣的上磺溪建了此橋。因此名為「許顏橋」。目前的石橋是舊橋在日據時代被沖毀後重建,並於民國85年依拱形舊觀復舊而成。

 

 

 

 

 

 

過了許顏橋步道旁還有一些石砌的環形石垣,不知道當年是何用途。過橋不遠,步道分為二途,往上的是原始步道,可通往八煙,幾年前曾經走過,但後來因為步道崩塌,已封閉多年。左側往下則是往上磺溪停車場的木棧道台階。

 

從海拔510公尺的許顏橋到403公尺的上磺溪停車場,落差一百多公尺,下去還得走回來。於是在這裡折返,再次走過許顏橋。回程不再走日人路,改走右邊的金包里大路石階直上。

五分鐘不到,道旁涼亭裡有不少人歇息。這裡是原來「憨丙厝地」聚落的遺址。這裡距離大油坑不遠,清代「守磺營」和「賴在厝地」遺址就在附近。當年的憨丙厝可能是休息站,有具商店性質的小型店舖。往上走過一片階梯狀台地,就是賴厝曾耕種過的梯田,百二崁溪流過其旁,目前已被蕨類和樹木佔據。

 

 

 

 

 

 

 

沿著步道,聽著溪流繼續往上,正午的陽光穿過林木,在步道上畫出美麗的光雕圖案,另一座土地公潮出現在道旁。走過土地公廟不久,出了樹林,視野再度開闊。芒花再次出現在前方向我們招手。接下來的一段石階路頗為陡峭,因為百二崁到了。「百二崁」就是連續一百二十階的意思。這裡不僅步道陡,旁邊還有塊巨大石塊,原來這就是金包里大道南北分段的界石。當年,巨石以北的路段歸金包里居民負責維護,以南的則由草山、山豬湖居民負責維護。

 

 

 

 

 

 

 

 

 

 

 

 

 

 

 

 

 

 

跟著飛舞道旁和滿山的芒花一路上行,走走歇歇的,倒也不覺得辛苦。不到十二點半,又回到了擎天崗土地公廟。許是天氣晴朗,這時候的擎天崗人潮多了起來,土地公廟旁台階上都坐滿了野餐的遊客。我們則趨車往金山而去。

 

 

到了八煙,在附近一家餐廳用午餐的當下,陽光投射在磺溪中的石塊上,被硫磺染成金黃的溪石在陽光下更顯得金光燦爛。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