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23 10:52:47瀏覽978|回應0|推薦20 | |
一個夏天的晚上, ---土耳其13世紀哲學家和智者Nasreddin Hoca的寓言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晚上Hoca沒來,還是我們仍在馬爾他,土耳其寓言在這兒不太管用。一早起來想再看看日出的,竟然只見雲層深深的遮住了旭日。這要是有Hoca在就好了。他必定會用棒子或鐵鈎把烏雲給撥開的。 沒看到日出,還是得出發了。今天就要離開馬爾他,開始土耳其的旅程。經過一個晚上的休養生息,秀君也回復了原來的活力。 離開旅館,由於距離登機還有一段時間,導遊帶著我們到與Valletta只有一個Grand Harbour之隔,位在Senglea區的The Gardjola Gardens,從那裡回頭看看Grand Harbor、Upper Barrakka Gardens,也可以看看那觀照Valletta的眼和耳(請參閱:眼耳觀照瓦萊塔)。 由於正值上班時間,交通繁忙,加上我們又在The Gardjola Gardens略事逗留,還沒到機場就聽到電話那頭傳來催促導遊小姐接團的訊息。 從Malta國際機場搭上往伊斯坦堡的飛機,過午的航班,不算太長的航程,加上伊斯坦堡和馬爾他又有一個小時的時差,所以大約在伊斯坦堡時間下午三點十多分到了伊斯坦堡機場。這回飛機一切均安,沒有再聽到逃生門的風切聲。 取行李、通關,土耳其下午四點十分左右登上遊覽車,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土耳其帥哥導遊--哈康。 由於現在進旅館嫌早,去市區景點參觀又嫌晚了些。於是遊覽車載著我們從Ataturk Havalimani機場出發,沿著馬爾馬拉海(Marmara Sea)海岸往市區前進。 漸漸進入市區,海岸、路邊陸續有斷斷續續的古代城牆和碉樓出現在視線裡。這就是有名的君士坦丁堡城牆(土耳其語:İstanbul Surları、英語:Walls of Constantinople)遺跡了。 顧名思義,這道城牆必定就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在這裡時建立的了。其實,早在西元前7世紀Byzas在這裡建立拜占庭時就建了城堡和一些防禦設施。後來,羅馬帝國五位執政官中的Septimius Severus和Pescennius Niger爆發內戰,Septimius Severus在殺死羅馬皇帝Didius Julianus之後,向東進攻位在拜占庭的Pescennius Niger。Septimius Severus取得勝利,拆除了拜占庭城牆。但因拜占庭戰略地位的重要,又重建城牆,並擴大城市範圍、還建了競技場。歷史上,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多次增建及整修,曾經是最複雜的要塞體系之一。 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成為羅馬皇帝之後,建立「四帝共治」制度。他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兩部,各由一位奧古斯都(Augustus)和一位凱撒(Caesar)統治。羅馬帝國東部的奧古斯都是戴克里先;羅馬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是馬克西米安(Maximian)。君士坦丁的父親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原是一位羅馬軍官,後來成為羅馬帝國西部的凱撒(Caesar)。君士坦丁則到東羅馬成為戴克里先麾下一名軍團司令。 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退位後,君士坦丁的父親成為西部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即君士坦提烏斯一世,Constantius I)。君士坦丁回到西羅馬。西元306年7月25日,他的父親在英格蘭的York去世,君士坦丁被擁立為奧古斯都。西元311年,東部羅馬帝國戴克里先的接任者伽列里烏斯(Galerius)去世之後,東、西兩部羅馬帝國的「四帝」李錫尼(Licinius)、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和君士坦丁展開了權力鬥爭。最後,君士坦丁聯合了李錫尼取得勝利。並在西元313年於米蘭頒布了有名的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拉丁語:Edictum Mediolanense),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這是基督教發展史上最最重大的里程碑。 西元314年,在小亞細亞的李錫尼與君士坦丁再度發生爭奪帝國控制權的戰爭,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從此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在羅馬帝國歷史上,君士坦丁時代堪稱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紀元。他在當時的拜占庭(Byzantium)建造新的皇室家園,並更名為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後來這裡成為羅馬帝國往後一千多年的首都。這也是為什麼歷史學者也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的原因。 現在我們看到的君士坦丁堡城牆遺跡,是一系列環繞和保護君士坦丁堡免受來自海上和陸地的攻擊的城牆。 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即City of Constantine)。為了擴大了城市的範圍,他在原來既有Severan城牆以西的2.8公里,由黃金角灣(The Golden Horn)Atatürk Bridge附近的Church of St. Anthony,由西南轉向南,一直到接近Propontis海岸邊,到了Rhabdos附近的Church of the Theotokos,也就是後來位在St. Aemilianus和Psamathos的海門為止。這道城牆雖然只有單牆,但每隔一段距離就建有碉樓以加強防禦功能。 接下來的皇帝對城牆有或多或少的修建或增建。到了西元5世紀時,君士坦丁堡的發展已經超過了城牆保護的範圍。狄奥多西(Theodosius II)在位時期,在君士坦丁城牆的西邊2公里又建造了有雙重牆垣的城牆。其實後來的考古發現,早在狄奥多西前任皇帝Arcadius在位時期就開始修築城牆,這一建有塔樓的城牆後來成為狄奥多西城牆的內牆(inner wall)。 包括君士坦丁城牆和狄奥多西城牆的內牆在西元437年和447年的大地震都被嚴重震毀。西元447年的地震特別嚴重,它震毀了大部分的城牆和57座塔樓。 走過歷史的推移,伊斯坦堡城牆經歷過地震,也經歷過Lycus河的氾濫。原來固若金湯城牆終究抵擋不住鄂圖曼土耳其[1]的火礮。1453年5月29日,這座建在七座山丘上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終於在鄂圖曼土耳其「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t)圍城53天後,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個從10世紀開始也被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叫作「伊斯坦堡」的城市,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君士坦丁堡」的名字並用。土耳其共和國立國後,在1930年將這座城市命名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 我們從機場出來,除了沿著海邊時可見到部分當年海牆的遺跡之外,主要見到的應該是狄奥多西城牆吧!從城牆遺跡不看出當年的雄偉和高大。 當初君士坦丁堡城牆有陸牆和海牆相連,將君士坦丁堡圍成鐵桶似的固若金湯。如今海牆大部分已經消失,陸牆殘存遺跡較多。據說當年的城牆厚度就達2公尺以上,城牆外面的護城河和壕溝現在都被圍起來,成為當地居民種植農作物的田地。當年兩道牆之間又是另一道護城壕。有兩道牆保衛的城市想必是安全的吧!可是呢? 如果曾在10多年前來過土耳其,一定知道當年貨幣—土耳其里拉的面額曾高到1,000萬里拉。在這兒,一個人隨隨便便都是千萬富翁。其實,土耳其1923年建國之初發行的紙幣面額很小,1927年它的幣值1里拉約合1.33美元。1980年前1,000里拉成了流通最大的紙鈔。1981年,5,000里拉上市之後,里拉上的「0」急速增加。1990年代開始,10萬里拉、100萬里拉,甚至500萬、1,000萬里拉陸續發行。2001年2月土耳其里拉暴跌,匯率從1美元兌67萬里拉跌至100萬里拉,2001年底更達到165萬里拉兌1美元。貨幣改革迫在眉睫。2003年發行「新里拉」,1「新里拉」兌換100萬里拉;2009年「土耳其里拉」又取代了新里拉。2010年新里拉退出市場。所以我們現在來此就要用「土耳其里拉」囉,1「土耳其里拉(Yeni Lira)」大約相當於12元新台幣。 古代君士坦丁堡有城牆保護,現在的土耳其是北約一員,但在現實世界,經濟實力可能才是另一個重要的保護傘呢!導遊哈康說,在土耳其,Acer、Asus、HTC和SYM摩托車是知名的台灣品牌,或許這也是咱們該加強的硬實力哦。 老城牆外大馬路上車來車往,一串串的選舉布條飄揚在整條馬路上空。執政的AKP黨希望能取得過半席位,但後來的選舉結果卻只得了必須和其他黨派組成聯合政府的窘境。想必到目前為止他們還在「喬」吧! [1] 常見鄂圖曼土耳其有兩種不同的譯名,一為鄂圖曼土耳其,另一為鄂斯曼土耳其。原來鄂圖曼土耳其這個名字在土耳其語叫作Osmanl1,英語則叫Ottoman Turks或Turkish Empire。但因為鄂圖曼土耳其語中本 無「θ」音,而以「t」音代之。當鄂圖曼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進一步把othman唸為ottoman,轉音成為「鄂圖曼」。因此在漢語譯名方面,有依照英語名稱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簡稱「鄂圖曼帝國」;也有依照鄂圖曼土耳其語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簡稱「奧斯曼帝國」的。我國清代譯名即採用以當時國際語言拉丁語「ottomano」對應翻譯國名為「鄂圖曼」。中華民國成立後延用古譯名;而中國大陸則採用「奧斯曼」這個譯名。 筆者在相關文章裡仍將採用「鄂圖曼土耳其」這個名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