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3 21:30:13瀏覽1235|回應0|推薦20 | |
一個窮人來到Hoca家門口。 為了希望Hoca能接待他,他向Hoca表示: 他「是上帝派來的客人」。 Hoca指了指街頭遠處的一座清真寺說: 「你走錯地方了,上帝的家在那邊。」 ---土耳其13世紀哲學家和智者Nasreddin Hoca的寓言 --------------------------------- 誠如Hoca所言,清真寺是上帝的家,到過伊斯坦堡的朋友大約都知道這裡的清真寺都極為高大寬闊。不同時代的清真寺就在相距不遠的位置。這還不打緊,有一個地方還曾經是兩個宗教的禮拜之所呢! 今天我們就要去依次拜訪這兩座「上帝的家」了。 不論從那個角度看伊斯坦堡,天際線上總少不了一根根指向天空的細高尖塔。這種高出主建物許多的尖塔多半像根圓形鉛筆,筆尖指向天空。塔尖又像是套在鉛筆上的筆帽,而有的尖塔在塔身或接近頂端處有個略粗的環狀樓座,有的塔身上更有數個環狀樓座。 當然,在不同地區和國家,這種尖塔也會因地制宜的改變建築形制。像是在倫敦紅磚巷清真寺的,則是用不鏽鋼材料、建的有點還有些像是根煙囟呢!(參閱:紅磚巷旁老市集) 這種尖塔叫作Minaret。Minaret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築,通常塔尖有著尖錐或洋葱形的塔冠。有的與主建物分離、有的與主建物連成一體,有的在塔頂還安裝了數個擴音喇叭。它的功能是按時呼叫信徒們禱告。所以有人將之翻譯作「宣禮塔」,也有人翻成「叫拜樓」、「叫拜塔」的。在伊斯坦堡和土耳其旅行,總能按時聽到宣禮塔傳來的禱告聲。總以為市街上的人們必定會放下手邊工作,俯身面向麥加。卻總未如願。所以這和咱們從影片、傳聞得到的訊息大有出入。 據說,最早清真寺並沒有這種召喚信徒禱告的尖塔,直到先知穆罕默德死後80年左右才出現第一座「宣禮塔」。現在這種建築已經成了清真寺必備的形制了。因此Minaret也被描述為「從地球到天堂之門(gate from heaven and earth)」。 清真寺的宣禮塔從一座到數座不等。小的清真寺可能只有一座,大的清真寺則多半有四座宣禮塔。今天我們要參訪的索菲亞大教堂和伊斯坦中多數大清真寺一樣都有四座。但現在我們要去造訪的藍色清真寺則有異於一般的六座宣禮塔。 藍色清真寺為什麼建了六座宣禮塔?有一種說法是說,在鄂圖曼帝國最強盛時建的這座清真寺,為了彰顯蘇丹阿密特一世(I. Ahmet)的功績,於是建了超過一般的六座宣禮塔。這下子可犯了不能超過麥加清真寺六座宣禮塔的成規。為了彌補這一失誤,蘇丹特地為麥加清真寺捐建了第七座宣禮塔。其實,土耳其境內還有一座位在中南部、地中海畔、靠近敘利亞附近阿達納(Adana)的清真寺也建有六座宣禮塔。 藍色清真寺原名叫作蘇丹哈邁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就建在舊伊斯坦堡(Old Istanbul)半島東南端,當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大皇宮( 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的遺址上。這裡曾經是西元330年到1081年,近800年間東羅馬(或拜占庭)帝國皇帝宅邸和行政中心的所在,但現在只有少數遺跡和地基碎片存留。 原來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建於半島的東南端,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及聖索菲亞大教堂之間。原來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大約就是現在老城中心的蘇丹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ı),只是這座有賽馬場的競技場已不復存在。曾經在這兒發現古羅馬遺跡,但由於遺跡上早已建築處處,不適合作更深一層的考古發掘了。因此,來到這兒只能見到矗立在廣場上的兩根方尖碑,以及在兩根方尖碑之間的蛇柱。 從廣場東邊進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略帶粉紅色澤的圖特摩斯三世(Tutmoses III)方尖碑。這原來是西元前1450年,由古埃及第18代法老Tutmoses III安放在埃及Karnak的Temple of Amun-re神廟前的方尖碑。 君士坦丁大帝征服埃及時,將好幾座方尖碑運回羅馬時就打算將這一座運到君士坦丁堡以裝點他的新首都。到了狄奧多西一世時,才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豎立起來。所以又被叫作的狄奧多西方尖碑。 或許是在運送途中或其他不明原因損壞,目前豎立在這裡高19.59公尺的方尖碑大約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方尖碑兩側鑴刻著古埃及象形文字。基座上則是描繪皇帝觀賞戰車比賽的場景。 想想看,這座方尖碑少說也有數十噸重吧,要把高度近20公尺的石碑豎立起來是何等的難事啊,當年是如何辦到的? 方尖碑後方還有一座高高的石碑,喚作牆柱(Walled Column,也叫Walled Obelisk)。這座高32公尺、以石塊建造的方尖碑是在西元10世紀時,由君士坦丁七世修復。據說這座以粗石塊,像砌牆一樣豎立起來的方尖碑,當時外面以黃金和銅裝飾。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黃金和銅都被偷走。後來的鄂圖曼土耳其軍隊士兵又喜歡在碑上攀爬以顯示能力,致使這個方尖碑的表面遭到了進一步的損壞。如今能夠留存下來也算是天意吧! 在兩座方尖碑之間有一根銅製、扭曲在一起的殘柱,名曰「蛇柱,Serpent Column」。這座又稱為Delphi三腳祭壇的蛇柱,原來位在Delphi阿波羅神殿前。西元324年被君士坦丁大帝移來君士坦丁堡。原來8公尺高、有3個蛇頭,上面還托著一個金盆。鄂圖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時,銅柱受損,蛇頭不見了(柱上金盆可能更早時就已散失),銅柱也只剩下5公尺左右。據說後來找到一個殘存的蛇頭,目前展示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 看過君士坦丁賽馬場。我們從藍色清真寺入口進入。這裡排著長長的人龍,中庭一角有大小兩座石台,原來是讓初過世的人在此淨身祈福用的。 因為這座清真寺是一座仍作為清真寺使用的廟宇,所以進入時得依循規矩。既然參觀人潮眾多,無法一一淨身,只好退而求其次,脫鞋進入,脫下來的鞋就放在在入口旁取來的塑膠袋裡拎著。想想,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在此脫鞋,那百味雜陳的味道也算是驚人的了。至於女士們呢?都得用方頭巾披上。如此整理停當,才能魚貫而入。 不明就裡的觀光客,來到「藍色清真寺」一定納悶,這清真寺外觀和一般清寺一樣都是磚石所建,除了屋頂有些磁磚色澤之外,還真不容易想像這以君土丁堡大皇宮地基為基礎清真寺的「藍色」從何而來? 原來這清真寺的「藍色」不是來自外觀,而是來自內在。 西元1609年,蘇丹哈邁德一世在對波斯人用兵失利後,決定任命建築師Sedefhar Mehmet Ağa負要在伊斯坦堡建造一座帝國清真寺。這座結合了鄂圖曼建築及拜占庭教堂精粹,又參照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特色,加入伊斯蘭傳統的建築,因此被視為鄂圖曼建築古典時期的最後一個大型清真寺建築。 從入口上到樓上有一條大約兩公尺左右的坡道,上有鐵鏈,據說這是供蘇丹騎馬進入清真寺的坡道,鐵鏈則是讓蘇丹低頭,以表示虔敬。 祈禱殿的上方是穹頂及半穹頂,中央穹頂的直徑是23.5公尺,高43公尺,由四根柱子支撐,支柱的基部由極粗大的大理石柱組成,而上層則著了色,由一個刻有鍍金文字的嵌條分隔。 清真寺內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手工瓷磚,這些瓷磚來自亞洲區的İznik。瓷磚主要花式為鬱金香、各種華麗的花朵、水果及柏樹等式樣。上層的顏料主要是藍色,自然光由超過二百個設計精細的有色玻璃窗戶投入。這可能就是被稱之為藍色清真寺的原因吧! 祈禱室中央掛著一個極為巨大的吊燈,這燈顯然是近代加設的。牆上的牌匾寫有哈裡發的名字及可蘭經經文。清真寺裡還有創建者的陵墓。 進到清真寺裡,偌大的空間,讓照相機永遠沒辦法捕捉全貌。就讓這些印在腦海中吧! 從清真寺出來,一直想找個能拍攝涵蓋六座宣禮塔全景的位置,但總是難以如願。一方面其中一座宣禮塔正在整修,塔的上半部搭著鷹架;另一方面由於空間有限,在寺前能綜觀全景的角度極為難找,好不容易有一個角度能看到六座宣禮塔,卻又被大樹給遮住了。只好將就著拍了張照片,其他的就放在腦海中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