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18 00:00:00瀏覽8691|回應14|推薦161 | |
Jun / 05 / 2015 車子漸漸駛進市區,當這座震古鑠今的雙塔紅磚城門映入眼簾,我知道我已來到呂貝克(Lübeck)─久遠的歷史課本上一個不曾忘記的地理名詞! 漢薩同盟 Hanseatic League 呂貝克自1143年建城以來,一直是歐洲著名的港口及商業城市,它的影響與漢堡、哥本哈根、不來梅等其他漢薩同盟城市相當。要了解呂貝克的風光歷史,就不能不知道源起於中世紀的「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 「漢薩同盟」乃 12至13世紀時,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條頓騎士團諸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主。漢薩(Hansa或Hanse)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會館」,最早是指從須德海到芬蘭、瑞典以至挪威的一群商人與一群貿易船隻。12世紀中期逐漸形成,14世紀晚期至15世紀早期達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加入。結盟城市間彼此遵守同盟法規,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與貨幣制度,互不課稅、互惠互利,形成緊實的經濟網絡,宛如今日的歐盟經濟共同市場協定一般,保障商人們的貿易自由與經濟市場的利益。同盟並且擁有武裝和金庫,1370年戰勝丹麥,訂立《史特拉爾松德條約》,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等波羅的海沿海城市建立商站,雄厚的實力甚至比任何一個日耳曼小邦國都要來得強大。15世紀中葉後,隨著英、俄、荷蘭等國工商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闢而趨於式微,1669年「漢薩同盟」解體。現今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漢莎航空(Lufthansa)即是以漢薩同盟命名。 漢薩女王 Queen of the Hanseatic League 呂貝克位於德國北部,坐落於特拉瓦河(Trave) 與 Wakenitz 河的匯流處,是德國在波羅的海最大的港口城市。回顧歷史,早在西元819年,位於特拉瓦河沿岸的「老呂貝克」(Old-Lübeck)已存在一座斯拉夫堡壘,當地人稱老呂貝克為「留比斯」(Liubice),意為「可愛之城」。1138年「老呂貝克」毀於斯拉夫叛軍。1143年,荷爾斯泰因(Schauenburg and Holstein)伯爵阿道夫二世(Graf Adolf II)在特拉瓦河畔建立起呂貝克城鎮,作為與波羅的海的貿易往來據點。1159年,薩克森暨巴伐利亞公爵─獅子王亨利(Duke Heinrich the Lion)征服呂貝克並重新整建,其魚骨狀的大街和四通八達的小巷成為日後北歐城市的佈局模式。12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授予「帝國自由城市」的特許自治權,呂貝克逐漸發展成為最有權力的商業大城。進入14世紀,呂貝克穩坐「漢薩女王」寶座,1358年成為「漢薩同盟」的總部所在,持續興盛了250年之久。16世紀,隨著北歐諸國的逐漸強大,呂貝克失去了往日的輝煌;1648年30年戰爭之後,呂貝克逐漸沉寂隱沒。 「漢薩同盟」在 17 世紀實質解散後,呂貝克猶獨自撐持經營貿易大港兩百年,直到先有拿破崙佔領、後有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強勢併吞。呂貝克曾在1932年拒絕希特勒來此政治宣傳,1937年,納粹通過大漢堡法案(Greater Hamburg Act),擴大了「自由漢薩城市」( Free and Hanseatic City)漢堡之邦級行政區範圍,卻解除了呂貝克自1226 至 1937年長達711年的「自由城市」頭銜與獨立自主地位,降格成為今日Schleswig-Holstein邦下的城市。 進入20世紀,呂貝克在二戰中有五分之一的建築毀於戰火,戰後德國政府努力修繕和保護殘存的文物古跡,使得呂貝克依舊是北歐地區保存良好的中世紀古城。呂貝克舊城集合哥德、巴洛克及文藝復興各種形式的古老建築,動人的城市景觀體現了呂貝克的藝術成就與輝煌文明。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座包括近千座歷史建築的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歐洲北部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 荷爾斯登門 Holstentor 穿越這座象徵漢薩女王榮耀的荷爾斯登門,去緬懷呂貝克叱吒風雲的光榮年代,無疑是每個來到呂貝克的旅人不能免俗的拜謁儀式。 雄偉厚重的圓錐形雙塔、高大的階梯形山牆,是昔日通往漢薩同盟權力中心的大門。拱門上方以金色拉丁文字體寫著漢薩同盟格言「 CONCORDIA DOMI FORIS PAX」,意即「對內團結,對外和平」。呂貝克是務實重商的漢薩女王,不興戰爭不搞權術,以合作代替爭鬥,讓幾百個同盟城市雨露均霑。 荷爾斯登門建於1464到1478年間,當時呂貝克這座中洲之島共有4座形式各異的聯外城門,保護這座北方世界的龍頭老大數百年之久,荷爾斯登門是其中的西門。然而由於整座呂貝克島是建立於黏土層上,大型建築物多少都有傾斜的趨向,其他3座城門先後因傾圯而被拆除,只有最雄偉的荷爾斯登門被搶救而保留了下來。目前內部則闢為歷史博物館,展示從前遠航船舶的模型、武器鎧甲、商貿文件、珍奇器物,以及漢薩同盟輝煌的過往。 歷經數百年,荷爾斯登門依舊雄峙在呂貝克的城頭,成為城市最重要的象徵,樸拙厚實的紅磚,經過歲月洗禮散發的光輝益發動人! 哥德式紅磚建築藝術 Brick Gothic architecture 哥德式建築,從12世紀開始帶動歐洲的建築風潮,各國紛紛以石材打造尖拱、穹頂、墩柱和扶壁的大教堂,互相較勁比高,看誰更接近上帝。然而北海與波羅的海沿岸不產石材,因此發展出獨領風騷的磚造建築藝術,雖然無法和石造的建築比高比大,但哥德式建築該有的特色與細節一樣不缺;而且以不同顏色的紅磚與黑磚搭配,表現出非常細緻的配色與磚疊線腳,與石造建築靠石像雕琢立面的方式各有千秋。 呂貝克曾是歐洲最富有和最強大的城市之一,古城內至今仍保存著一千多座的中世紀建築,為全世界的遊客再現中世紀漢薩城市的典型風貌。漢薩同盟全盛時期,呂貝克以哥德式的磚造建築藝術,經由紅磚堆砌排列的典型階梯式山牆樓房,發展出完美的城市結構,處處是優雅迷人的氛圍,這就是呂北克老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亮點。 七塔之城的天際線 呂貝克古城裡5座教堂的7座鐘塔,一座座直指天際,錯落有致地穿插在磚造建築中,雄偉而壯觀的氣勢令人讚嘆!這些又高又細的尖塔,與中南歐紮紮實實把塔樓蓋到頂的石造高塔截然不同。由於北德地區缺乏石材而只能以黏土燒磚,而且地質無法承受石頭重量,因此呂貝克的教堂清一色是磚造建築。磚造教堂有其高度限制,細看呂貝克的教堂,鐘塔的紅磚部分往往只佔總高度的 1/2 到 2/3,剩下的就以木結構向上延伸高度。7座尖塔俯視著世世代代的子民,也見證了呂貝克千年的歷史風雲! 建於1334年的聖雅各教堂(Jakobikirche),是守護海上遠洋旅人的教堂。 整修中的聖瑪麗恩教堂 (St. Marien-kirche,左)與聖佩特利教堂 (St. Petri-kirche,右) 呂貝克的中央大街 Breite Starße,從北門開始縱向穿越全城直到南門,許多重要景點就在這條大街上,正是穿越呂貝克千年歷史的時光隧道。週五下午遊人如織,賞遊古蹟、逛街購物、閒坐咖啡座的人讓這條大街熱鬧滾滾;現代化的店家與商品,與古老的建築新舊雜陳,讓人失去迷走時光隧道的樂趣! 市政廳 Rathaus 華麗的市政廳建於13世紀,當時呂貝克剛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手中取得「帝國自由城市」的特許自治權。市政廳較老舊的建築是紅磚哥德式,今日看到的文藝復興樣式部分則是16世紀時以黑磚所加建,臨街面則是紅磚與黑磚混搭的獨特風格。市政廳最大的特色在於它高貴優雅的黑磚牆身,而這黑色在從前用的居然是動物的血!不過到了戰後的重建則是以化學顏料調製。 市政廳主樓上的三支尖塔也是它的象徵之一,彷彿迎風飄揚的旗幟;而尖塔下的兩個大圓洞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因為呂貝克本身地基不穩,建築物容易倒塌,尤其這麼一大片山牆恐怕禁不住強風吹襲,因此留兩個空洞讓風透過,據說這種建築技巧成為鄰近許多地區爭相模仿的對象。 呂貝克的市集廣場被聖瑪麗恩教堂與市政廳包圍在街廓中央,像是市政廳建築群中的大中庭。今天正好遇上啤酒市集,廣場上擺滿了遮陽傘和桌椅,前方舞台上幾位大叔級的樂手穿戴整齊賣力地表演著通俗歌曲,遊客悠閒地吃喝聊天,現場樂音震天價響、人聲鼎沸,熱鬧的廣場與整修中的市政廳看來一片混亂,讓我完全拍不出它們原本美麗的面貌,匆匆按了幾次快門就宣告撤退了! 下載一張圖片─還原美麗的市政廳及市集廣場 時光再往前推移,這是中世紀的呂貝克市政廳。 聖瑪麗恩教堂 St. Marien-kirche 聖瑪麗恩教堂建於13至14世紀,是呂貝克最重要的教堂,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磚造教堂。教堂內的哥德式拱頂高達40公尺,高高在上的機械式管風琴擁有8512根風管,更是世界之最,自古以來便曾舉辦多次重要的風琴演奏會,因此呂貝克常自詡為「風琴之城」。我們來到這一天,教堂內部因整修或活動而無法入內參觀,與之失之交臂誠是可惜!教堂周邊沒有廣大腹地,難以拍出其雄偉全貌,在特拉瓦河對岸可以欣賞其雙塔突出於古城天際線的雄姿。 教堂外有一尊模樣滑稽的惡魔銅像,坐在一根惡魔之柱上,出自雕刻家Rolf Goerler之手。傳說教堂在興建時,惡魔以為蓋的是一間酒吧,於是他化身為工人暗中協助,這就是教堂之所以又高又大的原因。等他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時,便盛怒之下抓起一根柱子要搗毀教堂,直到人們答應他要在隔壁蓋一間酒吧,惡魔才把石柱放下。至今人們仍可看到石柱上的4根爪印,而人們承諾惡魔的酒吧,則在市政廳的地下室裡。 布登柏魯克之家 Buddenbrookhaus 以《魔山》一書而馳名的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其家鄉就在呂貝克。托馬斯‧曼和他的哥哥海因里希‧曼(Ludwig Heinrich Mann)都是德國20世紀的重要小說家,呂貝克老城裡保留了其家族的故居與店鋪,並名之為「布登柏魯克之家」。而《布登柏魯克世家/Buddenbrooks》正是為托馬斯曼贏得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經典作品,這部小說描寫了19世紀後期呂貝克世家Buddenbrooks家族歷經繁華興衰的過程,其中有不少角色原型是來自托馬斯曼的家族,因此被視為作者的自傳性作品。雖說自17世紀起漢薩同盟的光環已逐漸黯淡,但呂貝克直到20世紀初仍然是個貿易大港,城裡富商雲集,因此才有家道中落的托馬斯曼寫出《布登柏魯克世家》此一文學巨構。目前的布登柏魯克之家依舊以18、19世紀的面貌開放參觀。(下圖右的白色建築) 托馬斯曼生前曾因對抗希特勒極權而被迫流亡瑞士、美國,甚至被除去德國國籍,1955年8月12日於蘇黎世辭世。他在流亡歲月裡仍極力宣揚民主政治,「我在哪裡,德國就在哪裡」便是他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豪氣名言。 誰言「商人無祖國」?同屬「自由漢薩城市」的漢堡與呂貝克,都缺乏典型的日耳曼民族性格,畢竟他們幾百年來擁抱的不是南方山林而是北方海洋。貴為「帝國自由城市」的呂貝克商人,利益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他們在黑暗時代來臨時並沒有一昧姑息沉淪,而是不惜代價向納粹極權說”NO”,如此氣節是何等崇高而令人景仰啊!尼德艾格杏仁巧克力 Das Café Niederegger 呂貝克島的形狀就像一顆杏仁,而杏仁泥巧克力(Marzipan)正是呂北克最著名的特產。1806年,尼德艾格(Johann GeorgNiederegger)從烏爾姆來到呂北克,經營起杏仁巧克力的生意,至今已傳至第7代。據說其杏仁都是來自地中海地區的頂級品種,並以不摻糖的100%杏仁泥作為原料。店面的2樓是咖啡座,3樓則是杏仁巧克力博物館。 櫥窗裝置呂貝克的紅磚經典建築,既富於當地特色且充滿童話趣味! 入境隨俗,買了些最經典的杏仁泥巧克力回來驕我家小。包覆著巧克力的杏仁泥,口感豐富綿密,口味也不會太甜,是富於當地特色的精緻甜點。 古城河畔風光旖旎 整座呂貝克古城是被特拉瓦河(Trave)和易北河-呂貝克運河(Elbe-Lübeck-Canal)圍繞起來的一個橢圓型島嶼,四週綠水環繞景色宜人。河流孕育了城市文化,也提供了安全防衛,更因河流形成的天然界線,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紀的城市規模,封存典藏了昔日的光輝。漫步護城河畔、坐下來喝杯咖啡,看運河上的老帆船、看碼頭旁林立的倉庫、看河畔綠蔭後的鹽行倉庫r、看尖塔林立的老城天際線,抑或搭船悠遊特拉瓦河,放懷感受呂貝克厚重歷史之外另一種美麗悠閒的風情! 呂貝克恢弘的建築氣派與繁華風貌,雖因漢薩同盟的沒落而沉寂,卻也因沉寂而保留了呂貝克的古老市容。街上總是能看到一整排階梯式山形牆的街屋,部分人家因為厭倦紅色的磚造外觀,而把牆面粉刷成白色。紅白相間的城市建築,以階梯式山牆和教堂尖塔勾勒出最動人的線條,如漢薩女王的衣袂飄飄,悠悠倒映在碧藍的河水中,如詩如畫的景緻令我徘徊不去,是我眼裡最美麗的呂貝克風景! 今天下榻的飯店Radisson Blu Senator Hotel,距離荷爾斯登城門只有5分鐘路城,並且就坐落在特拉瓦河畔,擁有絕佳的賞景視野,佔盡地利之便。從入住開始,每次進出飯店我都會繞道臨河的後門,從午後、黃昏直到夜晚,光影幻化出旖旎的風光,盡賞不同情調的河岸美景。 如水夜色溢彩流光 這幾年旅遊歐洲多次入住Radisson Blu連鎖飯店,多數位於市區中不錯的地理位置,四星級的飯店在住宿及餐飲上都有一定的品質。晚上就在飯店中晚餐,除了主菜的豬肉口感稍硬,前菜莎拉、甜點及白酒都可圈可點。 酒足飯飽之後和姐姐再度步出飯店,散步到5分鐘距離的荷爾斯登城門。9點多鐘的天色微亮,城門的兩座尖塔與後方的聖佩特利教堂尖塔及聖瑪麗恩教堂雙塔一字排開,呂貝克的夜空絲毫不寂寥。城門前的草地上依然散落著三五成群的人們,我姐妹倆也在草地邊的長椅上促膝閒談,與古城寧靜的暮色共徜徉,細細品味這我們最珍視的幸福時光! 10點之後柔和的燈光亮起,投射在荷爾斯登城門那歷經歲月洗禮的紅磚上,溫潤的光澤依稀閃耀著昔日漢薩的餘暉。因為時代變遷,呂貝克失去「自由漢薩城市」的光環,漢薩女王的凜凜威風或許不再,但依然保留了中世紀古城的泱泱風貌。荷爾斯登城門屹立數百年,曾經是漢薩女王的華麗衣冠,如今光榮褪去,依舊穩然守護著自由的呂貝克,在沉寂的歲月中韜光養晦。 夜色逐漸深沉,起身踱步回飯店,卻忍不住又走向特拉瓦河畔。任他《豪門世家》傾頹、任他漢薩光環褪去,特拉瓦河兀自潺潺流淌,公平對待輪番登場的世人、公平對待悠悠流轉的歲月。呂貝克舊城古老而美麗的建築沿著河岸迤邐延伸,燈火輝煌的古城映照一河溢彩流光,溫暖了如水的夜色,朦朧了旅人微醺的雙眸!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