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沒」,又是隱含著複雜演進故事的兩個簡易的字。先由「沒」字說起,其實它原來是這麼寫的:
【檢】𣴬(沒):沈也。从水、从𠬸。【說】 如今我們把「囘」字簡化成「刀」狀。其中
𠬸(𠬛):入水有所取也。从又在囘下。囘古文回。回,淵水也。讀若沬(ㄇㄟˋ; mei4)【1】。 又
回,轉也。从囗。中象回轉之形。 囘古文。 「回…从囗(ㄨㄟˊ;wei2)」不是口舌的口。此條下段注云:「淵、回水也。故顏回字子淵。」
淵,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兒。 𣶒或省水。 𡇋(囦)古文从囗、水。 根據《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淵,水盤旋處為淵」。原來「回、淵」指的都是水中我們俗稱漩渦之處。非常象形的「回」古字「囘」,無疑地印證了這點。所以,「如臨深淵」是靠近了深的漩渦,焉能不戒慎恐懼?
「入水有所取」的「𠬛」再加上了水旁,不難想見應是凶多吉少了!而「𠬛」也是「沒」的聲符,「沒」便可說是一個既會意、又形聲的字。我們常見人將「沒」寫作「没」,但
殳:以杖殊人也。…从又、𠘧(ㄕㄨ;shu1)【2】聲。 「殳(ㄕㄨ;shu1)」是「以杖拒人,使之不得靠近」的意思,音、義皆與「沈沒」無關,所以是錯誤的。
但,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 段注云:「古書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沉又沈之俗也。」《漢書‧司馬遷傳》便有「故且從俗浮湛,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況且 《說文》解「湛(ㄔㄣˊ/ㄓㄢˋ;chen2/zhan4)」正是:
湛:沒也。从水、甚聲。一曰湛水,豫州浸。 㴴,古文。 「沒,湛也;湛,沒也」兩字互訓,可見段說有本。
因此,段玉裁認為「沈」之用於「沈沒」,乃被假借而來,結果喧賓奪主、久假不歸了。然而,後來又出了「沉」這個俗字以取代「沈」,真是借人者,人恆借之!「沉」从水、从冗,既非會意、又不是形聲,委實不能解。據季旭昇在《漢字說清楚》一書中說,「沈」之成「沉」是漢朝隸書書寫為了筆順的關係,而導致的訛變。同時《說文》:
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ㄧㄣˊ;yin2)聲。
說明「沈」是個形聲字,原意是「高地上的積水」,亦可證「沈」本來沒有「沒」的意思。但,應是「沈」本字的「湛」,今則多以音為「站」、意為「清澈、深厚」而聞於世,如「精湛」、「湛藍」、「深湛」【3】;其本意「沒也」反倒鮮為人知了。
但是,段說對「沈」字尚非「蓋棺論定」。因為根據《漢典》【漢】云:「甲骨文字形,中間是牛,周圍是水,表示把牛沈到水中。商代祭祀用牲的方法。」以下是ㄧ些「沈」字的甲骨文: 、 、 、 【E】,前二者中的「牛」頭上腳下,後二者中則倒了過來。如此說來,本來的「沈」字是個會意字、應該有「牛」字在其中。至於原字是否有篆體,就不是區區可以回答的了。
註解
- 大徐本作「沫」而非「沬」。段玉裁據發音而改作「沬」。這以國語讀音,又不能理解。但,「沒」閩南語音 but【臺】、「沬」音 boat, 而「沫」音 mui,則可見「沒、沬」音較為接近。「沒」在「沒有」中的國語發音,也近「沬」而不近「沫」。
- 𠘧,非茶几之几,前者第二筆結束時不勾起。
- 愚以為閩南語「tam-lok-lok」【臺】(溼漉漉) 的「tam」應就是「湛」這個字。蓋既沈沒於水中,自然非溼漉漉不可。
參攷文獻 【檢】若無另外注明,文中所用之小篆圖檔則皆出自『《說文解字》全文檢索
測試版』。 【說】漢‧許慎:《說文解字》。 【段】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洪葉文化,台北市(1999)。 【臺】《漢字臺語拼音字典》,www.edutech.org.tw/Dict-V/HARNJI-YM/Zha%27ym0.htm 【漢】《漢典》,www.zdic.net。 【E】《Chinese Etymology》,www.chineseetymology.org
「諉過」說明(Disclaimer)
中文並非敝人之專業,對於古文的解釋多為望文生義、想當然耳之屬,懇請前輩先進擔待,並不吝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