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6 09:35:12瀏覽1439|回應1|推薦36 | |
對於一個只能利用週末, 沒命瘋狂衝刺課業的單爸博士生而言, 你可知膽敢要他假日放空擱淺學術, 某種程度,這樣的舉動與昂貴的成本, 簡直是一種不想見到週一太陽的搏命行為. 然而,刀口上逼迫自己放空,實在也是難言苦衷. 畢竟一直把自己逼到牆角如此緊繃的程度, 若不選擇在可以呼吸的點上, 適時適度放空自己, 慢說週一的太陽, 恐怕連週日的月亮, 也見不到了. 相信我,博士生就算不讀"份內該讀的Reading", 成天照樣有很多雜七雜八,關於學術的瑣事要做. 像是跑書店蹲圖書館找資料, 就算與朋友閒聊,甚至抽空逛街散心, 對我而言,也多半是在日常生活中, 汲取各種關於研究志業遇到瓶頸時, 等待那些吉光乍現片羽的靈感半晌. 說到跑書店或蹲圖書館, 在我這些年的學術生活經驗中, 很像去菜市場買菜挑水果. 比方就以一門課來說吧, 除了"份內基本該讀的Reading"之外, 相關延伸閱讀的期刊專書, 亦是不可輕忽的事. 當然,每個人的學習習慣不同, 我,是那種必須靠觸類旁通不學自通的人, 所以勤跑菜場,消化這些食材, 顯然是我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 春日週末的恬靜午后, 因為口袋沒錢不打算跑太遠, 於是決定帶葳浸淫在政大的巨流書城, 打算在知識的愜意中, 以不(太)花錢的方式度過週末. 當然,本來此行還有另一個目的, 就是想蒐羅幾本關於"文化研究"方面的必讀書籍. 逛過街或買東西的人都知道, 往往許多時候, 在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權變衡動日常生活作息中, 預計挑好了書走出書店, 打算繼續回研究室閉關的行程裡, 殊不知在某個遠處的書櫃上, 似是有本書的書名, 正在閃動著靈動的光芒, 步步召喚著我上前駐足它,拜讀它, 甚至沉浸享受它............ 由於我是個潛心語藝研究, 同時亦是透過書寫實踐語藝的人, 我必須這樣說:文字真的很神奇, 尤其當它透過出版化身白紙黑字, 成了一種作者與讀者可以超越時空, 透過閱讀彼此進行交心的神秘儀式裡, 每當彼此許多價值與觀點, 透過作者的陳述和你一再不謀而合時, 那種感覺,頗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 難言雀躍與無限溫暖. 當人專心閱讀某本書的過程裡, 彷彿身邊的時間,剎時全然化為靜止的狀態, 學了25年的戲劇,而今已是戲精如我, 正因為擅於詮釋揣摩入侵人的腦細胞, 若以拉岡的鏡像理論看待這事兒, 很難想像,世上有個和我價值觀念如此相近, 內在性格與所學背景如此相像, 同時對於許多生活細節與質感的要求, 倆倆相望竟是宛若互照鏡子那樣的熟悉. 於是,那個下午,我彷彿在這個作者的身上, 找到某些曾經熟悉的自己, 正在迷失的自己,汲汲探索的自己, 以及從他的現在, 聯想著一些關於未來可能會如何又如何 的自己. 話說那個作者, 是我們學校畢業近30年的老學長, 在我還沒拜讀到他的大作之前, 早已在校園裡不時聞聽一些關於他在學生時代, 片片段段這些那些好似永恆不滅的故事與傳說. 眼看都已然過了30年了,直到今天, 還是有人代代相傳地繼續傳頌著那些關於他的故事. 我想,他的文字誠如他所出品的每件藝術作品, 都是那樣不斷經歷"水裡來,火裡去"的反覆精雕細琢, 最後終至呈現如此絕美透亮的自傳式論述形構. 於是乎,那個暫時遺忘學術的週末午后, 我被這人引領到一處暫時忘卻學術生活的桃花源裡, 只需單單專注藉由輕鬆閱讀, 安靜享受在那本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稍不留意便稍縱即逝的"美學時光". 就這樣,我用一股懦弱的放縱的微小的勇氣, 放膽逃開那個刻意讓學術留白的悅讀午后, 沿著作者在我內心深處不斷陣陣發出的深谷迴聲, 藉由他的步步引領,重新檢視生命歷程裡的每一處, 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自己.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