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3 17:25:03瀏覽7475|回應0|推薦5 | |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完結篇〕 知與不知--不病章第七十一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已經了解「道」,卻認為自己還不了解「道」的人,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尚未了解「道」,就志得意滿,而且還自吹自擂,自以為了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誇張的病症。 唯有先知先覺的人,了解高傲誇張是一種病,所以以後,才不會再犯上這種病。聖人就是這種人,所以聖人就沒有這種病,因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種病,所以聖人就不患這種病了。 愛惜自我--畏威章第七十二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做什麼事,都胡作非為,而且又豪無畏懼的人,比較大的災禍,很快的就要降臨,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也是自尋的毀滅之路。 因此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狹窄起來,應該要開闊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皆兄弟,無處不是我的居所,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樣的廣闊。 而且你們要不厭棄真我,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來不去,自在解脫。因為唯有這樣不厭棄自己的真我,天地萬物,也才不厭棄你。 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矇蔽本性。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輪迴的拘束,因此他不貴重身外的榮華富貴,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脫。 因果羅網--天網章第七十三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凡事想表示自己勇敢,而殘暴好鬥,又胡作非為的人,必會遭到殺身之禍。凡事不敢輕舉妄動,又不逞強好鬥的人,就可以明哲保身。 以上這兩種人,一種是對自己有利,一種是對自己有害。這就是上天的本意,討厭剛強好鬥的人,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它的原因呢?就是聖人也難以了解這些道理。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這個定數,有這種感應。不相信,你看吧! 天的法則,天的造化,它經常不與萬物相爭,可是它從古代到現在,無論你怎樣與它相爭,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這好像,上天雖然不說話,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 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它自然就降臨下來,而且,報應較快的,反而知道警惕,知道懺悔反省;報應較晚的,罪惡就愈深,罪惡愈深的,災禍就愈慘。 像這種因果報應,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這就是上天散佈下來的因果羅網吧,它就是那麼的廣闊,那麼的稀疏,可是對因果報應,都毫髮沒有漏失呀! 暴政之下(1)--司殺章第七十四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也不怕死了,就想起來革命反抗了。到這個時候,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有何用呢? 因此,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他是怕死的。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為非作歹,執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風,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審判死刑,還有誰敢再來送死? 但在暴政之下,一切情形就不同了,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劊子手才殺人的。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也不是劊子手,就亂殺人的。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暴政之下(2)--貴生章第七十五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暴政之下,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慾玩樂,對於人民失去「仁、義、禮、智、信」,在這個時候,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人民在入不敷出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自然就飢餓不堪了。 這就是執政的人,失去仁、義、禮、智、信的原因,所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等到這個時候,要治理百姓就困難重重了。 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人民也就不怕死了,這都是在上位的人縱慾玩樂,過份奢侈的原因,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 所以,唯有清心寡慾,恬淡虛靜,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自奉太深,縱慾太甚,反而是輕親自己的生命。 柔弱與剛強--柔弱章第七十六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後,身體才變成堅硬。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反而謙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因此逞強於兵力,喜歡戰爭的國家,往往得不到勝利。就好像樹木強大的,反而要遭受砍伐。 所以說,經常自誇強大的人,反而使人討厭,讓人看不起他,而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崇敬擁戴。 天道的微妙--天道章第七十七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道的微妙,就好像拉開弓箭準備射擊的情況。目標在高的地方,弓弦要往下拉,目標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距離較短的,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點,距離較遠的,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點。 天道的微妙也是如此,物極必反,循環不已。萬物總是在平衡又調合的情況下,生生化化,調節運轉。 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樣了,比如為人處事方面,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工作,卻少有人要去做。 所以有誰能夠將有餘的精神與財力,奉獻給天下貧困的人呢?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 因此,聖人體悟大道,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這就是聖人他不願處處誇耀自己的能力,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這就是聖人所行的天道啊! 柔弱的益處--水德章第七十八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沒有一樣能超過水了。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其他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它總是得到最後的勝利。 如石頭丟到水裡,就被它涵蓋,因為它有「包涵性」; 如火遇到它,就會被撲滅,因為它有「化解性」; 如泥土遇到它之後,就變得柔軟,因為它有「柔韌性」; 如木材浸在水裡就會腐爛,因為它有「滲透性」; 如鋼鐵浸在水裡就會生鏽,因為它有「浸蝕性」, 而且,它無論在什麼地方,柔弱低下的本性絕不更改,因為它有「平等性」。 以上,這些都代表著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原理。像這些事實,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可是世人就很少有人能夠學習水的榜樣。 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全國人民的污穢與侮辱之人,才稱得上──國家的主人翁,能夠承受全國災難的重擔,才稱得上──天下之王」。 你看像這種卑下委屈的話,就是聖人柔弱的真正本性,但是卻能得到反面的益處呀! 上天的德性--合契章第七十九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世人好勝之心甚強,私心過重,所以常常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就發生爭執,或是結下仇恨,像這種事情,都是雙方自負心甚強,才產生的結果。 因此,縱然在某種機緣下,有人出面調解了恩怨,可是雙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隱藏心中,還是難以化解的,所以這種和解,只是勉強的和解。像這種勉強的和解,難道可算是完善的結果嗎? 所以唯有聖人的心,虛靜恬淡,不與世人紛爭計較,如果有恩於世人,也不惦念心懷,就好像放款的官員,儘管發出款項,沒有捨不得的念頭,也沒有回報的思想,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為。 但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就好像是催討債款的,借多少討回多少,一點也不放鬆。這不就好像無德的人,佈施了一些金錢財物,心裡頭就一直惦念著回報! 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是最令人欽佩了,因為它養育萬物,是不分親疏貴賤,同樣的施予恩惠,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應該學習上天的德性!然後你就是上天的知己,跟它一樣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了。 純樸的世界--不徒章第八十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如何回復到純樸的世界呢?應該像人民很少的小國家一樣,大家都過著純樸和諧的生活。在這個時候,假使有一些人的才幹,能超過十人甚至一百人的大人物,也用不到他的才華。 在這個時候,人民安居樂業相處無事,就會尊重自己,也不想到處搬家了。這個時候,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人爭先恐後,想去乘坐。就是有武裝的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那裡。 這時候,人民吃飯都覺得甘甜,穿衣都覺得華美,居家都覺得安樂,風俗習慣都覺得樂趣。與鄰近的邦國互相遠望,都覺得友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覺得調合。這時候,人民生活滿足,就是活到老,也沒有怨言,更不想搬家了。 聖人的使命--不積章第八十一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癸亥年十一月廿五日 信實的話,不是花言巧語,所以聽到耳裡,總是不悅耳、不動聽。 花言巧語的話,雖然動聽,可是不一定是從心裡講出來的,因此這種話,總是缺乏信用實在。 美好的事物,良善的言語,不必去費口舌爭辯,費了口舌爭辯的事情,便非良善的言語,也非美好的事物。 求真知的大智慧者,社會知識不必廣博,廣博反而得了「知障」,這就是聖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 所以,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因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遠,越追越迷,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 因此,聖人不必去追求外在的知識,更不必追求物慾來佔為己有,他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去禮讓人,然而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反而受人欽佩,讓人來崇敬。 不但如此,另一方面,更使他的博物精神,留在世人的心靈中,刻下了永恆的追思和懷念。因此,他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只是調合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全書完〕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