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5
2010/04/15 10:00:35瀏覽7489|回應0|推薦0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5

用兵之道--道德經貴左章第三十一
貴左章第三十一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處右。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你看!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

   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輕易去用它的。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在用兵的時候,才使用「陰謀的殺機」。

  由此可見,兵器,就是一種不吉祥的東西。更非有道之君子,使用的東西。

  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就是戰勝了,也不以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

  因為,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就難以得到天下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

  所以說,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才以右邊為尊上。

  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得不多。而上將軍呢?要站在右邊,表示他是主將,雖然他居於上勢,可是在他的主權之下,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之。

  這就是說,殺人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


知止之道--道德經知止章第三十二
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未有天地之前,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可是雖然沒有名字,卻是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說,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變遷,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實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名字。

  「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木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樸」,若割開做成器具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字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道」一樣的形象。

  所以雖然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就好比一位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呢?

  因此,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樸」,就是無為之治了。萬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了。

  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陰陽之氣能夠調和,氤氳之氣自然也就調和了,氤氳之氣既然調合,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

  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也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就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來。

  但是當國家還沒安定的時候,不能不製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知止了。

  因為知道知止,就是歸於道,歸於道,就沒有危險的禍患了。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一樣,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就成為天下人的歸宿。


真正的永生--道德經盡己章第三十三
盡己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則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這些都是智的表現。

  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

  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這是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可是你有力量,有能力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堅強的人,更非永恆之道。

  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待以時日,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所以,這就不是永恆之道了。

  所以說,只有戰勝自己的人,克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因為人的力量不過百斤,但是若能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的戰勝一切,達到永恆。

  所以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裡反而沒有欠缺,沒有欠缺,就是不窮,不窮,就是富有的人。

  假使勉強去做事的人,就須要靠志氣,因為沒有這個志氣,他就好像一位半途而廢的失敗者。

  所以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如果能夠做到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去處理事務,才是長久之道。就是肉體死了之後,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他的靈性就上升天堂,像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長壽了。


天地的胸襟--道德經成大章第三十四
成大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與地之間的能源,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就左邊,要往右邊就右邊。甚至於萬物依賴著它生長,它都不會推辭。

  而且它還在滋潤萬物與培養萬物之後,就是成功了,也不想去爭功、爭名、爭利。

  它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就好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著,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像這種胸襟是何等的偉大呀!

  它無所慾望,也不居功,就好像它很微小一樣。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它,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因為它能虛受一切,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大啊!

  就好像聖人一樣,他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更成就他的偉大。


道的玄妙--道德經大象章第三十五
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大道之體是沒有形象的,就是因為沒有形象,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的話,那麼天下之人,沒有一個不歸從他的。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這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

  可是等到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求享受,因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

  只有「道」的顯現,瀰漫在虛空之中,它是那麼的淡薄,那麼的毫無味道。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它,你想要去聽它,又聽不到它,可是當你要用它的時候,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呀!這不就是「道」的玄妙嗎?


物極必反--道德經微明章第三十六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

  譬如月缺之後必圓,圓了之後必缺,由此可見收歛隱藏之後,必定張明。就好比秦始皇造長城,想鞏固自己的霸業,但是這種作法,違反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
   
  因此凡事如果不循著自然的天意,而想以壓迫的手段去迫害,這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人要摧毀中華文化,反而使中華文化復興。

  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這也是不可能的。如猶太人奪了耶穌的生命,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而且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獻犧牲了自己,但是奉獻犧牲自己,反而使他們的聲名,俱存流傳千古。像這種道理看起來,好像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只是你們沒有去注意到而已。

  所以說不能小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就他萬古流芳。

  人一離開道,就被氣數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汽車脫離了軌道,必然發生車禍;船沒有指南針,必然失去方向;魚一旦離開水面,必然死去。

  所以說國家傷人的利器,不可隨便誇示於人,一旦誇示於人,就很可能危害了自己,因為他國也一定要製造更厲害的武器來威脅你,如此戰爭之事,就更難以避免了。


人民的自然歸化--道德經無為章第三十七
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他的無為,反而使他無所不為,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遷,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它的造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守住無為之道,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一些惡人使出欺詐的作為。

  如果為君王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靜自正了。


道德為上、仁義次之--道德經處厚章第三十八
處厚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最有道德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佔有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到處宣揚。

  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無為的,他就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做一樣。

  但是沒有道德的人,他一旦做了一些善事,就銘記在心,像這種人的心,就是未能達到純真,因此對自己所做的善事,就恐怕失去了名譽。

  最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渾然是無為而為。

  可是有義氣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但是一旦遇到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興,真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了大道,然後「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了,失去了義之後,「禮」也開始失去了。

  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個時候,禍亂與災變,可以說,就要開始了。

  從這個時候,知識開始競爭了,就像花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就更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端,等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愚蠢與盲從了。

  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虛偽浮華的作為。


道的根本--道德經得一章第三十九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由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大道是清淨無為的,它的本體是精一無二的,所以「道」又稱為「一」。

  自古以來,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很清明。

  地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安祥寧靜。

  神得到「一」的話,就玄妙靈敏。

  人得到「一」的話,就明理清靜。

  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充足滿盈。

  萬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能生化成長。

  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話,天下就安定自足。

  所以這一切的事物,都很有密切的關係。

  否則天不清明的話,就會崩裂。

  地得不到寧靜,恐怕就會暴發天災地變。

  神得不到靈妙,恐怕就會衰頹消失。

  谷得不到充盈,恐怕就會乾涸竭盡了。

  萬物得不到生化的話,恐怕就要滅絕了。

  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還要以尊貴的高位自居,恐怕就要遭到顛簸坎坷了。

  所以說尊貴的人,要以低賤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為根基。這樣的話,才能契合萬機,沒有分別之心,才能和合。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謙稱「孤王、寡人」。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不相信,以車子比喻好了,如果要算它的零件,當然很多,如果要算車子的數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歸於無,無才是道的本體,回復到道的本體,才能合於萬物之用。

  所以說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看成寶玉一樣,那麼的尊貴,不要將他人看成石頭一樣,那麼的低賤。因為這樣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無生有--道德經反覆章第四十
反覆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萬物皆在生生化化反覆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可是它雖然反覆的運行,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與寧靜,就好像一陣風吧!

  它雖然很強勁,但是不久便要歸於平靜,又好比一陣雨吧!它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所以說天下萬物皆從「有」( 太極 ) 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 太極 ) 還是從「無」之中生化而來的。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94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