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4
2010/04/07 15:54:58瀏覽9101|回應0|推薦2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4

道的顯現---道德經從道章第二十一
從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之中,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

  那麼道體又是什麼呢?它本自無形,又無一定的形象。是恍恍惚惚的,說有又無,說無又有。

  可是,在這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的形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天地一切萬物。它是那麼長遠,又是那麼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難以窺測的原素與原理。

  而這些原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天地就不能悠久,人類沒有這些原素,人類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與循環不息的根據。

  所以它從古代到今天,它一直還是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更沒有改變。像這些跡象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但是我何以發現這些呢?就是「道」給我的啟示。


不用爭奪的爭奪--道德經抱一章第二十二
抱一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依我看來,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

  能夠涵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能夠低聲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夠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

  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

  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夠明白。不自以為是,認識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因為他不驕不傲,更受人尊崇。

  因為他不與人爭奪,就是他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爭奪。

  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所以說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


自然之道--道德經同道章第二十三
同道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減少言論的爭辯,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風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

  誰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這麼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

  所以說,想修行大道的人。如果面對一位有道的人,我們就以「道」來互相研究討論。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我們就以「德」來互相勉勵。如果面對一位失意的世俗人,我們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

  能夠這樣做的話,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

  因為無形的道,是很微妙深遠的,可是有些人,對「道」就是信心不足。有些人,根本不信,所以你就是強辯,也是沒有啊!


多餘的貪吃--道德經不處章第二十四
不處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凡是腳跟不著地,只想翹起腳尖,而要出人頭地的人,反而站立不穩,會跌倒。

  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累了。

  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令人唾棄,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同,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

  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同。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一位好炫耀的人,反而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功勞。

  經常自我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讓人否定他的能力。因為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還有什麼真正的長處。

  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就好像肚子已經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像這種行為,動物植物之類的東西尚且討厭,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因此有道的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道德經--混成章第二十五
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道的真實面目就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一個混合體,也即是鴻濛未判之前,天地未分之前的「無極」。

  它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相。超然於萬物之上,因此它是亙古不會改變的。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你看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依靠它而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

  像這樣微妙的變化,吾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道」。如果再勉強取一個名的話,就應該稱為「大」。

  大到沒有極限,不就是消逝了嗎?所以這個「大」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逝」。

  消逝到極限,不就是很遠了嗎?所以這個「逝」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遠」。

  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就是「返」嗎?所以這個「遠」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返」。

  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夠覆蓋,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地」了,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就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王了。

  所以在宇宙之中,可分為四種大。而聖王就居於其中的一種。但是世人只知道聖王大,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乃是效法於天地之德。

  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也應該效法大地才是。地受天的覆蓋,所以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而周流不息。

  而道呢 ?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它是無為的,像這樣無為而為的做法,不就是好像它是在效法自然嗎?

  因此我們修道,行道最後的步驟,也當效法「道」的無為自然,也就是說有功德於天下,也不去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幹,這樣才能達到無爭、無欲、無為的自然境界。


輕與重--道德經輜重章第二十六
輜重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心性穩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鎮定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

  所以聖人,終日之間,不離穩重清靜的心,如果有外出的時候,因為身份極為榮貴,所以離不了,載著衣物糧食的兵車,雖然外表看來是極為尊貴又美觀,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穩重,不可受到尊貴美觀而紛擾心境。

  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他就不同了,他不知道以自身的修養為重,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就輕了,自身輕了,天下也就輕了,所以這就是他自取滅亡的時候。

  所以我說,輕浮的人,他就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就好比躁動的國王,想早日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樣。


至善的人--道德經襲明章第二十七
襲明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讓別人知道他的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而且至善的人,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所以也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更何況至善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

  還有至善的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門鎖,別人也偷不了「他的解脫之心」。不像凡人的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而且至善之人,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因此他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的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可是有誰能夠解開他們的約定。不像凡人經常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書,好像已經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而解除了約定。

    所以聖人,他具備有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

  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或貧愚,一樣的施以教化。

    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毀損與輕棄的念頭。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所以至善的人,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就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的作為,就成為至善人的資料。

  但是至善的人,仍然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人,所以他也希望,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事,成為他的資料。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剛強與柔順--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聽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如果知道,什麼叫做「剛強之道」的人,他反而會守住溫和柔順的謙虛。為什麼呢?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叢山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能夠像眾流之所歸的人,他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就好像回歸到嬰兒的時代,那樣的無知,那樣的純真。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潔白光明」的人,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傻人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樣。

  一個人能夠做為天下人的榜樣,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了。那麼這種人的心境是什麼呢?他的心境就是回復到原始之前,那樣的無知無識,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榮的人」他反而會守住低下賤卑之道。為什麼?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是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歸服。

  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就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完全。但是木頭割開以後,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樸,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翁嗎?

  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寧願守住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木頭割開製成器具之後,滿身粉飾,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


不要違背天意--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自然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也。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如果有人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

  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佔有它。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如果想以私慾去佔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嚐到失望的痛苦。

  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可是也離不了物體的原理。譬如說,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人的後面,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

  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如果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

  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他就不想去做過份的事,也不想去做誇大與不實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不可仗勢兵強力壯--道德經不道章第三十
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物壯則者。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去逞強天下的。

  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旦有機會,對方也會想盡辨法來報復殺人洩恨的。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都讓雜草到處叢生。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些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就去侵犯鄰邦。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呀!

  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強兵力了。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

  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知道,不合乎大道,就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了。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92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