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8
2010/09/19 15:44:07瀏覽6251|回應0|推薦2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8

大國謙卑、小國謙恭--為天下章第六十一
為天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大國應該學大海的卑下自處,雖是居於下流,但是唯有居於下流,才能成為百川眾流交會的歸處。
  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動物,常以柔弱的靜定自處,但是卻能勝過雄性動物的剛強躁動,這就是以靜定為下,反而能勝剛強躁動的原因。

  所以說,大國若能以謙卑自處,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小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服,更能取得小國的歸向之心,小國若能謙卑自處,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大國,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更取得大國的崇敬之心。
  所以無論是大國謙下以求小國的信服,或是小國謙下以求大國的信任。大國為政的最終目的,只不過是愛護天下百姓,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純樸,治理大國的使命,也算是達成了。

  小國治理百姓的最終目的,不過是願意侍奉人民,使其過得平安無事,因此他對大國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大國能將小國平等看待而已。

  所以,無論是大國或是小國,如果要達到這種目的,首先就要以謙卑自處。而且,最要緊的,就是大國應該首先以謙卑低下做為模範,能夠這樣天下自然太平了。


道的奧妙--道奧章第六十二
道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入。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這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
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道是萬物之中,最精微最奧妙的東西。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就是不善之人,也會依賴「道」,來保障自己,例如俗語說:盜亦有道。就是最佳的佐證,可見壞人有時候,也要仰仗「道」來保護自己。

  所以,有時候當你講出一句合於道的至善美言,就可博取到別人的欽佩。這就是說,只要你合於「道」行事,有尊貴的行持,就能夠高人一等。

  人往往有迷昧的時候,而做出不善的事,可是只要你有改過向善的心,誰不會原諒你呢?誰還會遺棄你呢?但是最怕你的懺悔之心,不誠、良知不堅、本性不改、力行不恆,所以才會自棄棄人,為人所棄。

  所以說,如果你不以道而行,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如擁有了至上的王位,又設置了文武百官,前呼後擁,兩手又擁有希世珍寶的美玉,乘坐富麗堂皇的馬車,如此的尊榮華貴,還不如體悟大道,深入道心,來得實在永恆,所以古代的聖人,才如此的尊貴大道。

  這是為什麼呢?無不是因為,日日求於大道,日日行於大道。如果不這樣做,便要背道而行,一旦背道而行,就要造下罪業了。一旦造下罪業,難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懲罰嗎?所以?道實在是天下最尊貴的了。


聖人的處事--無難章第六十三
無難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聖人處事,不是為了慾望而處事,也不是為了貪得而處事,更不是為了私利而處事,純然是為了大公無私而處事。

  聖人的行事,不以心機而行事,不為功業行事,不為名利行事, 心性中純然,虛無為懷而行事。

  聖人的品味,不是為了情慾而品味,不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品味,更不是為了貪慾而品味,純然是以自然淡泊無味而品味。

  可是凡人的心靈欠缺,常常以大為小,以多為少,而聖人的心境就不同了,他心靈中一切具足,不缺少一物,因此聖人能以小為大,以少為多。

  所以,聖人的心靈是萬德具備,心中無怨。假使有人誤會他的時候,對他產生憤恨的心理,他還能以德報怨,絕不懷有報復之心。

  因此,如果你想學聖人的作為,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能將容易的事做好,才能將困難的事情做好。要做大事情也是一樣,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能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大的事情才能做好。

  所以說,要做天下的難事,必先從容易的事情開始,要做天下的大事,必先從細小的事情開始。

  因此聖人他總是先從細小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業。所以,他最後根基穩固,終於能成就大事業。

  可是凡人他輕視心性的修養,他們以為那是小事情,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怎能成就大事業呢?

  這就好像一個人,馬馬虎虎點頭答應的事,這個人一定沒當做一回事,沒當一回事的答應,必然是缺少信用的。

  還有,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而且事先一點也不準備的話,到時候發生的困難反而越多。

  所以聖人,開始的時候,先把每一件事都認為困難,事事戒慎自己,時時反省自己,最後反而「天下無難事」了。


修己治人的方針--輔物章第六十四
輔物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
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國家安定的時候,為政的人,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紛亂的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如果有違反正常的事情,剛要發生,便能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圖謀的對策。

  就好像說,一件事情剛要形成的開始,總是比較脆弱的,比較脆弱的東西,總是容易分化。也比如說,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結的事物,容易分散。所以,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綢繆於事情未發展的開始。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要在於尚未混亂之前,就要先做好治國的基礎。

  好比,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木,它的成長,也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一棟九層樓高的平台,也是從一畚箕的泥土累積起來。要走千里的路程,也是要從腳底踏出第一步。

  因此行為超出以上過程的人,一定會失敗的,因為他太執著太任性,太執著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缺德的人,就會失去一切。所以聖人,了解這種道理之後,他就守住渾全的德性,不與人紛爭,也不執著得失之心。既然不執著得失之心,所以也沒有失意的痛苦了。

  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只因一時的鬆懈而遭到失敗。因此能夠將最後關頭,當做開始一樣謹慎的人,他就不會失敗。所以,聖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

  譬如聖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脫,而不是貴重的金銀財寶。聖人所學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歡學的,好比聖人所學的是──內在生命的哲學,而不是追求虛榮浮華,賣弄心機。所以聖人他只是想回復到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為,違背自己良知而已。

  這就是聖人將所要做的事,先去了解,先去實行,然後他才能輔佐萬物,回歸自然純樸。因此,聖人他的任務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為,而亂了修己治人的方針啊!


回歸純樸--玄德章第六十五
玄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此兩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古時候,了解以「道」治國的人,不教人民鬥智機巧。而教人民純樸敦厚,為什麼呢?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謀太多。

  所以如果以智謀來治理國家的人,等於教人民互相鬥智,一旦上下互相鬥智,自然兩敗俱傷,兩敗俱傷,國家就要亂了。

  因此這種教人民鬥智的辦法,實在是教人民為賊呀!反過來說,倘若在上的人不以智巧治國,人心自然純樸,人民生活自然安定無爭,這才是國家的福祉。

  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兩種道理的人,就可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能夠成為治理國家模範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當玄妙德性發揮到更深更遠的時候,在外表看來,似乎與世俗的軌道相反,其實這正是使人民更歸於純樸,歸於和諧的妙境啊!


謙卑低下--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
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眾流之水,無論淨穢,皆能容納,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

  聖人他能夠高居萬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謙虛自己的言語,自稱為下,所以,如果你也想居於別人的先前,那麼你必須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反之你輕視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輕視你。

  聖人就是知道這些道理,所以他雖然居於上位,可是他處處謙虛為懷,使居於下方的人民,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壓力。

  所以聖人雖然居於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會自然的崇敬,不會去嫉妒他,或是加害他。而且天下的人都樂於推舉他,而不討厭他。這就是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人也就沒有人能勝過他了。


慈祥的愛心--三寶章第六十七
三寶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
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下人都說:「我把『道』講得很大,其實看不出『道』有什麼能力,根本不像很大的樣子。」不錯!就因為「道」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的東西。如果它像某一種東西的時候,豈不是很久以前就被人認為那是一件很細小的東西嗎?

  但是在修身處事方面,我有三項要訣,只要你持有它,就是你的身中之「道」了。那就是第一:慈祥的愛心,第二:節儉純樸,第三:不敢自高、自傲、居於別人的先前。

  因為慈愛才能產生勇氣,就好比一位母親,為了兒子的生活,就背負自己責任的勇氣,這就是慈愛所發揮的勇氣。

  因為節儉自己的精神不妄洩,所以才能精神飽滿,使先天之氣運轉,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元神復位,然後天地任我遨遊,更能發揮廣大的救人救世大事業。因為謙虛卑下的美德,才能受人尊敬擁戴,像這種德性的發揮,正是大器晚成的寫照。

  可是現在有人捨棄了慈祥的愛心,而好勇鬥狠,且好出風頭。捨棄了節儉純樸,而荒淫無度,且浪費光陰。捨棄了謙虛退讓,而好爭好鬥,且瞧不起人。像這種人,就是自己想要快一點邁向死亡之路了。

  所以說,抱著天生慈祥的正氣,才是永恆的勇氣,此種勇氣,才有真實的力量,以此種力量去對付逞強邪惡之輩的擾亂,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

  而且以慈愛來防守,就能得到鞏固,因為慈愛本是上天所賦的本性,盡到天賦的本性,天下之人,就會擁護愛戴,能夠得到擁護愛戴,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夠得到鞏固的支持了。


最佳的勇士--不爭章第六十八
不爭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最佳的勇士,絕不會誇張自己的武力,也不會逞強好鬥,更不會顯出凶狠的樣子。

  最好的戰士,是時時保持太和之氣,經常養精蓄銳,絕不會輕易就暴躁發怒。

  最會打勝仗的將帥,是最不想要宣佈和敵人交鋒打仗的,如果宣佈與敵人交鋒打仗,也是為了早日和平著想。

  最會用人的長官,常常關懷部下,為部下著想,如此的信誠關照,才能讓部下信服擁戴。

  以上這些都是不與人相爭的美德,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順其古道,所表現的極致啊!


真正的勝利--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軍事專家有一句箴言:「我不敢主動先向對方挑戰,只有在對方已經開始攻擊的情況下,才起而應戰,我不敢以殘暴好殺之心,去爭強爭霸,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國土,使戰爭早日平靜。」

  像這樣的打仗,雖然國軍士氣高昂,可是卻沒有殺氣騰騰的兇惡,雖然高舉著臂膀,高呼著口號,可是卻沒有凶殘暴虐的模樣。雖然互相打仗,可是卻沒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要懷恨在心。

  因此這種人,不是為了好殺好戰而打仗,只是為了正義,為了和平而打仗,像這種慈愛光輝的打仗,才能使軍民全心全力以赴,也是勝利的象徵。

  所以說,這種戰爭,雖然手裏拿著兵器,可是,這正是正義之手,不是殺人的兇手。

  災禍的發生,都是好戰好殺的人所引起的,而這種人,也是過份輕敵的人,殊不知輕視敵人,就是失敗的主因,因為再小的國家,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軍民同心,這種力量的韌力,就遠勝於兇殘暴虐的好戰之軍,為什麼呢?

  因為一個是順天行事,一個是逆天行事,差別就在於此。

  所以說,不以好殺好戰去打仗,而以順天行事,悲憫蒼生才出戰的國家,它到最後,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


我的言論--懷玉章第七十
懷玉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我的言論,實在很簡單,你們應該最容易了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對。可是現在天下的人,本性已經迷昧了,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又難以遵照我的「道」去做。

  因為我所說的言論,都有個宗旨,我所說的事情,也都有個涵義。可是你們就不了解這些宗旨,又不了解這些涵義,這都是你們受到耳目見聞所染已久的原因,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說的話,更不知道我所講的道理,更不了解我的心意。

  因此,真正了解我「道」的人,的確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說的「道」太珍貴了吧!因此聖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著破舊衣服的人,可是身內卻懷有寶玉,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442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