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2
2010/03/30 12:42:56瀏覽39249|回應0|推薦2

太上道祖老子親自白話註解 《 道德經 》2

道與名(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癸亥年十月初八日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

  「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因此,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寫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毀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瞭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名」這一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

  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隨著人的死亡後,這個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

  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萬物的母親嗎?

  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靜靜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在如此玄妙之下,我們如果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相對論(道德經觀徼章第二)
觀徼(ㄐ一ㄠˋ)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因此凡是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因此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去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

  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

  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更是萬古流芳啊!


無為之治(道德經安民章第三)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物。這樣別人就不會有貪慾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因此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要首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

  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就能夠使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更能堅定自己,自強不息的概念,及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一些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道的功用(道德經不盈章第四)
不盈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效果。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

  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而且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更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編者:(由此可知 太上道祖,祂心中的悟境,已達無邊無際了。)


天地與聖人(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ㄔㄨˊ)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ㄊㄨㄛˊ)籥(ㄩㄝˋ)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心與分別之念。

  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怪聖人的不仁慈,其實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

  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他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默守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所以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為,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眼晴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

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

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

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

身體如果不移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元氣,元氣自然化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無形的真神(道德經谷神章第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

  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無私之心(道德經無私章第七)
無私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情放在前面,可是 祂的靈性,卻永遠在別人之上。

  因此他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久存在啊!

  這就是聖人, 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 祂的偉大,而且等到 祂的身體死了之後, 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 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上善若水(道德經若水章第八)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世人都想學善,今日 吾就來講,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一、水的善德,在那裏呢?就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

  二、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

  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

  四、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沈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

  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就是它的仁慈。

  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來去,這就是水的信言。

  七、水以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就昇華成雨露,多餘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

  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

  九、水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就變圓,流到方的地方,它就變方,氤氳的時候,它就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就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

  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就是水以「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


為人的道理(道德經持盈章第九)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過於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滿、自大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適。

  自恃聰明才智,而且還鋒芒顯露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嫉妒,因而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戴與愛護。

  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

  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謙恭之心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這將使人嫉妒批評,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只有功成身退的人,才是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修道難易--道德經玄德章第十
玄德章第十

載魂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太上道祖演講集(太上老君降文, 天筆蔡生扶鸞)

    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心一外馳,魂就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

  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

  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疪嗎?

  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守住安樂柔弱呢?

  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土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它當成自己的。

  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

  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389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