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渡有緣人
2009/03/04 17:04:20瀏覽529|回應0|推薦2

佛渡有緣人 

文/蓮花育奇 2002/12/29

這是我從蓮祐上師處所見聞的:

一位皈依十多年的師姐,最近忽然不來同修了。

這位師姐和每一章所提到的師兄姐一樣,都算是我的朋友。

在情份上,大德先進別怪筆者在打字時,為他們保留些;因為『現代般若經』「分類文章」所提到的人、事、物,都是真實存在的。

當初只是想將上師周遭和同門互動的事,經由我從旁見聞描寫,所構想的單元。

我們常會有些混淆的觀念,藉由上師和同門的互動,可以理解很多修持或戒律上的東西。

然而這麼講述,還是會得罪現世的朋友,但在考量廣傳佛教上,或許在百年後,這些事件也可以為將來行者設個指標。想到此,還是得留個隻字片語吧。

這位師姐很早就皈依,之前在寶輪堂修持,也有參與那分堂的啟靈;後來不知道什麼因素,就不修持了,把 師尊瓷像丟到垃圾桶裡。這樣看來,應該算是退道心吧,而且還退的一乾二淨。

這位師姐是我的同事,三年前和我同辦公室,她不知道我是真佛宗弟子,我也不知道她就是同門師姐。直到學期快結束,她的朋友在無意中說出我是同門時,她才向我打招呼。

再經過幾個月,因為我介紹持明堂和我的因緣之下,她便正式接觸持明堂。

接觸之後,也同修幾次,也請幾尊佛像回去。

然而他的丈夫終究是反對,就在突然不來的幾個禮拜後,告訴我她不修了,她先生要她走顯教的路。

其實沒有離開佛門,就沒有離開真佛宗。

這好比換學校一樣,眾生並沒有放棄學習,只是換學校,換個教法和換個環境。

但是並不是說,因為算是沒有離開真佛宗,就表示你可以輕輕鬆鬆的隨便換環境。

所謂的菩提心和三昧耶戒,是有很嚴格的規定,首先就是談談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厭離心、初發心,以及成佛心和精進心。

行者知道世間無常,起厭離世間的厭離心,這是第一點。

厭離眾生五欲的混濁和世間的無常,便獨自到閑靜處靜坐冥想,五欲的本質是什麼?世上有什麼是恆常可以執著的呢?

經由不斷的冥思,確定自己要走的路,這就是初發心。

我發心要成佛,要遠離世上的欲想,以求更好的快樂。

所以不斷地修持和自省懺悔,堅定自己所走的菩提道,這就是成佛的心。

堅定之後,還是要不斷地精進,才能成佛。

『入中論釋』描述的很好, 月稱論師比喻一個汲井水的轆轤,要不斷地用力轉動,讓水桶上升,才能取到井水;但是只要一鬆手,水桶就『咚』的一聲,掉回到井底去了。

修持也是這樣,沒有精進的心,一下子就墮落了。

另一個是三昧耶戒。

這是上師和弟子,弟子和本尊、護法的誓言,那是要盡形壽地遵守,並不是開開玩笑。

好比你交一個朋友,今天高興就和他談天遊戲,明天不高興就將他丟棄一旁,甚至飽以老拳,這樣的朋友,還會長久嗎?友情還會堅定嗎?

所以說,輕犯三昧耶戒的,會下金剛地獄。

這不是筆者危言聳聽,事實就是如此。行者要深思自己的修行路,不要看到這裡好,那裡棒,就隨便地將以前的 師佛棄如蔽履。

換環境是換環境,可別忘了先前教授的師恩,這是很重要的。

有一位同門因為有人評擊 師尊,就跑去別的地方修持,結果觀想佛菩薩都跑出 師尊的形象,連睡覺都夢到 師尊,到最後想想自己菩提心這麼容易動搖,真是好糟糕,所以又跑回來持明堂,我們還是一樣歡迎他。

這師姐一年前在持明堂裡,當著我和上師的面,信誓旦旦的說她找到明師了,她不會再離開真佛宗;現在也才隔一年吧,怎麼就不同呢?

可見話不要說的太滿,很多事默默去做就對了,說多了終究還是會漏氣的。

眾生無明多顛倒,昔日誓言隨風飄;

菩提道上自來去,佛性何曾顯昭昭?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70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