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雜阿含經淺釋11
2009/03/04 16:54:48瀏覽350|回應0|推薦1

陰相應-無常經

文/蓮花育奇 2008/02/12

丙之一、原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丙之二、釋『無常』:

這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對弟子關於『無常』的開示。

之前囉唆過了『無常』這個題目,現在再舉幾個例子:

今天出門買椰子水時,五罐一百,我看著他們俐落的動作:剖椰子、過濾椰汁、裝罐。

猶記十年前,一顆椰子取汁要五、六十塊錢,一顆椰子汁恐怕裝不到半罐。

時間的變換,原本貴的貨物,也不見得還能夠維持高價位。

世上所有的事物,所經歷的過程,不外乎『成、住、壞、空』四步驟。

成是形成,住是暫止住,壞是敗壞,空是滅亡。

延平郡王驅走荷蘭人而建台,一年多(值三十八歲)便歸西。

換了他的兒子鄭經,在陳永華輔佐下,還能與清朝分廷抗禮;不意傳與鄭克塽,台灣就莫名其妙地還給了清朝。

結果曾攻至南京、不可一世的延平郡王,佔有台灣也不過二十二年。

之後鹿逐中原的清朝,是個強盛的王朝嗎?

是啊!可說是歷經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強而有力的帝王,如此頂盛的王朝,然而也歷經衰敗。

哪一個王朝可以撐到千秋萬世呢?

又好比物質,哪一個可以保有現狀到永恆?

剛則易折、柔則易曲,說來說去還是有缺憾。

無常是一種事實,是萬事萬物的本相。

昔日 了鳴和尚與 蓮生活佛在集集車站吃麵時,據說 了鳴和尚指著車站:「萬事無常,你認為車站可以如此保佑風貌到永恆嗎?」

三十年後的九二一大地震,就把集集車站摧毀殆盡。

沒什麼,只是世人以為好像不壞的東西,而執著以為有常,其實還是無常罷了。

感受也是如此。當時的喜樂或痛苦,經歷一段時間就消失了,然而有時候回憶起當時,會重現當時的感受。

照道理當時的事物所產生的感受,所刺激的事物消失後,感受就不復再生。真的是如此嗎?

不見得,當我們執著當時候的感受不放,外境雖然沒有了,但那種感受(法境)卻使我們繫念在裡面而不轉化。

剛當老師執教鞭時,學生總會講一些如髒話之類,來刺激我的腎上腺素。

譬如一個女生很討厭管理組,而我一進學校就當管理組。

平時我總是對她客客氣氣,因為她之前的行為雖然偏差,現在有改過,但管理組長對她的成見太深,因此就常找她麻煩。

某次她又被管理組找去時,很不爽地回教室,那時候我教她們班的理化,她看到我時衝出口罵:「你去叫那XX不要太機歪!」

受無妄之災的我,其實很想給她一拳。但是執取這個感受,我和她之間的師生關係只會越僵、不會越好。

所以等我心情平順後,找她過來問:「這位美女,我有沒有得罪妳?」

「沒有!」她的口氣還是很不好。

「那麼妳憑什麼對我罵人?」我口氣平順。

「妳們都是管理組,就是欠罵!」她的態度還是一樣不改。

「那以後我不爽時,就可以罵妳了,是嗎?」

「隨便你!」真的是本性不改啊,那怎麼辦呢?

「這樣的回答是妳想要的嗎?回去想一下吧,現在可以離開了。」我平淡的說。

原本期待老師會有更暴力或是怒罵的回應,想不到竟然只是一句「回去想一下吧」這樣的口氣,之後對她對我的態度就改變了。

世人執取回憶或夢境(即法境)而產生感受,可是外在事物早已不復存在,不是嗎?那麼我們何以對虛幻假象產生悲喜?

無常是事實,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會對以往事物有所感受。

修行並非是絕情,而是正視你自身的感受;因為感受的本身也沒有善惡,所以正視且不執取,而不是教你無情絕義。

丙之三、釋『正觀』:

之前提到『白骨觀』與『不淨觀』,我稱之為『正觀』之一,而不是全部。

那什麼是正觀?看清事物的實相、本來面目,就是正觀。

由之前所提,我們的重點在於事物的本身沒有真正恆一的實相;換句話說,『無常、苦、空、非我』,就是事物的實相。

觀是指觀看,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八正道的『正見』,正確的見解。

觀想事物的實相,我們也稱之『正觀』,此時觀是指觀想,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而常保持『正思惟』的修行,也就是『正念』,就是『正精進』之一。

依止於正思維而不偏離,就是『正定』,心念常維持正定,也是正精進之一。

除了心念的維持,行為上心口如一地依止正思維不偏不倚而行,就是『正業』,在職業上或修行上,也遵照著正念在走,就是『正命』;不說邪語,而只依止正見說話就是『正語』。

所謂的正精進,就是無時不刻地遵循「正見、正思惟、正念、正定、正業、正命、正語」。

前三者是屬於內在修行,密教稱之為『意清淨』;後四者是外在的修行,密教稱之為『身清淨、口清淨』。

奉行著三業清淨,因此你的身是手印、口是真言、心是觀想。

是故,當照三者清淨到最細微時,連一呼一吸都是清淨時,自身便現出大光明。

密教最大最秘密的法不就是紅教的大圓滿、白教的大手印嗎?而這也就是內在最大秘密的供養。

常有正觀的修行,便不會執著於某些事物上,所以經文上說:『生厭離、喜貪盡』。

生厭離就是心中產生厭倦那不淨的身軀,離去那執著的虛幻,要知道這些本來就是如此,因此喜貪盡-眾生本來貪求喜愛的事物,如金錢、容貌、美色、安逸、美食...等,這些貪求不已的表相,都不會再沾染。

今天我們看到美女,便觀想她二十年後,皮黃肌皺的老態;而身體內外常處不淨的醜態,就算當時慾念再怎麼衝動,很快也會止息──這便是『喜貪盡』的相應。

你和喜貪盡相契合,便當下不執著、不妄想而心解脫:心中沒有得不到的痛苦,也沒有妄想的落失──這便是『無常經』的相應。

丙之四、釋『心解脫』:

心解脫就是不執著。

佛經的課題大部份就是圍繞在『不執著』這三個字。

之前提到,正觀以至於八正道的修行,其實到最細微時,到一呼一吸都是清淨時,那麼我們內無染著,而心就解脫了。

很多人口中都會掛著『隨緣』兩個字,意為「隨緣生滅,我心皆不染著」,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某位朋友很喜歡說『隨緣』,當別人說「你的房間整理一下」、「某某人要不要去做某事」等等這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他都以「隨緣啦!」一句概括。

心解脫與無賴地回答有點不同。心解脫是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則不生執著、不起邪念。

因此就我知道的很少有行者把『隨緣』放在嘴邊講,大部份都是「盡人事、聽天命」,不會因為知道無常是苦就消極地看待人生。

我某位朋友當兵時發現,在他那個單位竟然只有五支本島籤,其餘全是外島籤。最後一次新兵放假回來,便急忙跑來問我怎麼辦。

「你不是常說隨緣嗎?那就...隨緣吧。」我也不是真的想嘲諷他,只是心解脫的人應該不在乎那些。

看他面有難色,知道他之前隨便講講的『隨緣』成為我的話柄,我還是告訴他:不想抽到外島籤,你要發願皈依,求佛念佛,也許運氣會好一些。

當然之後他如實地得到本島的單位,但是一般人所謂的『隨緣』,不就是口中隨緣、心中不隨緣;或是不關我的事就是隨緣,凡是關於我的事就不隨緣嗎?心解脫是無時不刻地,而不是有分別。

之前說過蘇軾與佛印和尚前世是師兄弟,這世是很好的朋友,兩人常聚在一起討論佛法。

某日,寄寓江北瓜州的蘇軾萬分得意地寫了一首『讚佛偈』,派人送去給住在鎮江金山寺的佛印,請他指教。

佛印打開信,只見上頭寫: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

『八風』是佛家語,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蘇軾這麼寫,明是讚佛,實際上卻在炫耀說自己已到了世間榮辱都無法撼動的地步。

佛印看完後笑了一笑,提筆在末尾寫了個「屁」字,請來人再送還蘇軾。

蘇軾原以為佛印會對自己寫的偈言讚不絕口,等到打開信件一瞧,當場怒不可遏,馬上找來一艘船渡江而去,準備找佛印理論。

可就在他急趕到金山寺時,卻見深鎖的寺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頭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軾看了不禁暗叫慚愧:自己明明表示任何榮辱毀譽都無法撼動,結果卻禁不起一個『屁』字,就怒氣沖沖地跑來理論。可見自己的修養還不到家,於是心服口服地返回江北。

我們的正見,在酒足飯飽時也許會有,但在顛沛流離時還是正見嗎?

當我們心無雜事時也許會正念,在諸事煩心時呢?

當我們外在是清淨場所、沒有誘惑加身時,也許會正思維;但在美色、或山珍海味、或我們最喜歡的事物當前時呢?

富裕之家還能正業、正命,在貧困之家還能不偷不搶不盜嗎?

昔日八仙之一呂洞賓真人,在未開悟時進京趕考,於樹下小憩時,夢到自己一生榮華富貴,到頭顛沛流離。

一生就這麼從眼前晃過,醒來旁邊老人的南柯還沒煮熟!

要知道『人生無常』這四字,不是佛家在唱高調,那是每天上演在我們身邊,活活潑潑的事情啊!

身著棉襖讚冬風,坐擁金山行善功;

一朝劇變身孑然,哈哈笑談南柯夢。

丙之四、釋『梵行已立』:

以上「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句,就是無漏阿羅漢果的表現。

若欲自證,證何果呢?證無漏阿羅漢果。

阿羅漢意思為『無生』,因為祂已經不再輪迴,受濕生、卵生、胎生等三界不淨之出生;又意為『殺賊』,賊就是煩惱、及有漏的思想,能斷種種粗細煩惱,所不生煩惱。

已證阿羅漢果已經打破了自我的執著,就是心解脫,不執著『我』,達到無我的境界,是戒定慧三學已成就者,因此稱為『無學』。

因為生死已經解決,清淨的梵行已經完成,可以往生到十方諸佛的國土,進入無餘涅槃,或是乘願度眾生而為菩薩道。

阿羅漢的修行者已經是聖者,對阿羅漢批評和誹謗,將來會受極大之惡報。

佛陀有一個弟子叫憍梵波提,因為過去世譏笑一位阿羅漢誦經坐課像牛在吃草,如此的口業,使祂五百世墮落畜生道做牛。

後來轉世成為佛陀的弟子,既使祂已經成阿羅漢果,舌頭還是特別的大,吃飯時嘴巴一開一闔,就像是牛在吃草。

了解阿羅漢果位之後,再來談談大乘對於阿羅漢果的誤解吧!

大乘喜歡說:阿羅漢果位是『自了漢』。

什麼是自了漢?就是自度到彼岸,卻沒有度眾生到彼岸。

又說:阿羅漢果只破『我相』,卻沒有破『法相』。

什麼是破我相?因為阿羅漢果不執著『有我或無我』,得無餘涅槃;但卻還執著涅槃這個無為法,所以法相未破。

又說:阿羅漢果只有無上慧,卻沒有福德圓滿,所以不究竟。

首先對於次第要講清楚。

你聽聞佛法,遵循菩提道開悟,或將此開悟之法再傳給他人,我們稱為『聲聞』;如果因此再入深山修行到成佛,我們就叫『獨覺』。

在世俗上稱這樣的果位為『阿羅漢』果,然後再趣入菩薩道,行六度萬行,由初地證至十地。

也就是說,要當菩薩之前,自己要先開悟,確立佛道之可行,好像舵手一樣,你不知道如何航行,怎麼度別人到究竟彼岸呢?

其次,小乘經典如雜阿含經就提到,『梵行已立、所做已辦』,因此該做的都做了,會沒有破法相嗎?

所以不要輕視阿羅漢果,台灣最有名的廣欽老和尚,仙逝那晚在 師尊的夢中示現, 師尊問祂現在何果位?祂笑一笑比個『四』。因此告訴我們祂已經成就阿羅漢果。

在次第上,阿羅漢果是成佛必經之路;在果位上,祂被稱之為『中佛』或是『辟支佛』,一樣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傳說佛陀出生之前,娑婆世界上所有辟支佛為了圓滿『一世一佛』,都入涅槃,可以知道我所言不差。

不要輕視四果,也不要忘了大乘也有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八正道、四念處就是小乘;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便是以身教來示現佛果可成。

身教重於言教啊!如果長輩做不到,怎麼要求晚輩要做到呢?

如果沒有成就四果,怎麼告訴眾生成佛的快樂呢?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70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