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極
2008/10/11 17:09:51瀏覽374|回應0|推薦1

太極

文/蓮花育奇 1998/5/1

在未入佛門之前,和幾位同道好友談論時,發現中國人對『太極』二字使用得十分頻繁,可是真正了解其中含意的人卻很少;大部份都是一知半解,只懂得可以趨吉避凶,但是對先聖先賢的巧妙哲思那一部份,總是完全搞不清楚,實在是令人惋惜。

好比說太極緣起於何時、太極的分派學說、以及太極的一些觀念…等等,試問有幾個中國人能說得出口?這個左右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思想,甚至因而使得中國能夠同化其它各族,如此強大融合力的哲學,認識它的人竟然不多;如果諸君肯聽敝人娓娓道來,也許對於這個有點陌生又貼切的名詞,會更加了解。

『太極』一詞從何而生?最早文獻上有記載的,莫過於『易繫辭傳』,傳說這是由  孔夫子所撰寫著作。根據『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的內容裡,我們先不去探討這其中具有什麼含意(因為裡面內容直至後世還有得爭議),就這出處而言,既使並非至聖所著,也應該是其弟子對先師的語錄吧!傳說如果屬實,那麼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應該有太極的基礎思想了。

什麼時後將『大極』改換成『太極』,好像歷史文獻並沒有記載;不過後世為何把這『大極』改成『太極』呢?倒是有這麼個說法:中國字大到極限就叫『太』(中國人的妻子俗稱為『太太』,是否先賢有什麼暗示… 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敝人較贊成『大極』之說是因為『太』又稱為『過份』之意,似乎和太極原意有些出入;當然這個名詞在後來五行配合陰陽學說時,還造成一點問題(但是以上純屬個人的小意見,僅僅供諸君參考而已)。

在中國的觀念裡,太極是無形無相的;它空有個虛無飄渺的名詞,本身並不具『作用』的能力。因為太極在古代就和中國的『道』相合,或是同義於『宇宙』、『萬事萬物』… 等;清、胡寶瑔曰:「太極本然之妙,無動靜也;然弦與機卻是兩物。」(見所著的『周子全書』)如果有人說太極有所作用,那就成了陰與陽、動與靜了。靜是一種『無』的作用,動是『有』的作用,陰陽如此錯綜複雜的交集,構成太極無所不作用;『無所不作用』不就是『無作用』嗎?

曾經在師父處行醫的我,今年初回去看師父和師弟們。總是在談話之中感受到師弟們在進步後,那種老氣橫秋的口吻;當時的我以旋轉木馬做比喻:旋轉木馬載著兒童旋轉遊戲,當木馬停下來時,誰能知道這匹木馬已經轉多少圈了?行醫也是如此,誰能一眼看出高明的醫生或者只是個半調子?太極也是如此,所有的作用如同兜圈子一般,花開忽謝、萬死萬生,這正是無時不刻的作用,但也是無作用;好像老子曾這麼說過:「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老子』第二十九章)

太極無作用,那我們研究它做什麼?問得好!其實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太極這個東西的。易經說穿了就是巫覡占卜的工具,隨著歷史的變遷,慢慢累積經驗所得而寫成卦、爻辭;因為在春秋時代易理和陰陽家漸漸合而為一,才有哲學的雛型,也有了研究的價值。

當然太極本身是為了鞏固易的哲學而衍生,它的出生都比易理要晚得多。可是它的存在是十分地重要,它若消失,恐怕整個易理都要崩潰了;因為它一出現就牢牢地和中國的『道』字咬合得好好的,你可以看老子說的和太極的性質一不一樣。老子第四章曰:「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道的本體是空虛的,但是祂所衍生出的作用(指陰陽以至於萬事萬物)卻沒有窮盡;它雖然隱沒無形,但能生化萬物,好似萬物之主。

我們說了這麼多糢糊的抽象概念,敝人可不太感興趣,畢竟中國人的本性如此,喜歡說些別人搞不清楚的文言文;如果是用西方數學的表示法,太極在科學上就是一種『體集合,它擁有無限的元素,它的大小端視乎吾人所界定的範圍』。這樣子的定義不是簡單又明瞭嗎?

使用這個定義的理由是因為古代人所謂太極,是涵蓋整個宇宙的。這個範圍太大了,對於算命並不實用,伏犧氏不也是說「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話語嗎?所以能夠化太極的定義成為一個俯拾皆得的『道』字,也就比較符合算命及哲學的思路了。當然這個思想並非是我所創建的,雖然我是把它科學化而已,可是『周子全書』就有所記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其中所謂『天』為太極,『陰陽』就是兩儀;『地』為太極,『柔剛』就是兩儀;『人』為太極,『仁義』就是兩儀(雖然我不知道周子為何選擇仁義,而非信望愛)。

朱子曰:「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依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這句話已經為我們的結論歸納出一個方向了,那就是講到現在為止,我並沒有晃點諸君吧?太極實實在在就是代表圓融的體集合,正是道的一體,並非相對的兩面;而且深深地、緻密地與萬事萬物相吻合,從無脫離這個世間呀!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28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