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入中論淺釋3
2008/10/11 16:55:48瀏覽516|回應0|推薦0

入中論淺釋3

文/蓮花育奇

淺見

第三章  明佛子正因

原文:

甲三、釋頌義。分五。

乙一、造論方便先伸禮供。乙二、正出所造論體─因地。乙三、正出所造論體─果地。乙四、如何造論之理。乙五、迴向造業之善。初又分二。

丙一、總讚大悲。丙二、別禮大悲。今初。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管見:

進入第三章,便是正文。這一章又分五節,以乙一、乙二….表示;『乙一、造論方便先伸禮供』這一節又分兩段,以丙一、丙二表示。這種科判段落方法分得很細微,從天干開始,不夠用就用地支,依此類推。比如此段就是第甲三章『釋頌義』之第乙一章『造論方便先伸禮供』之第丙一段『總讚大悲』,這麼分科又清楚又明瞭。

這種做法叫『科判』,以前我很清楚起源還有意義,現在太久沒有在佛經上鑽研,已然忘卻。剛剛就上奇摩搜尋一下,果然是『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不過還是沒告訴我是誰先這麼定規矩的。

這是以前高僧大德的重點整理,比如現在四句偈,主要是在總讚大悲心。所以我們看一下前面的甲一、乙一、丙一,就知道這章用意是在入正題之前要先禮敬供養,這是對無形上的尊敬,好比佛經中,佛弟子要祈請佛陀開示,都是先讚揚佛陀功德一般,這是尊敬說法者,也是一種禮貌;讚揚可以分成兩方面來說:一是讚揚事實,二是消除我慢。

什麼事實是值得我們釋弟子讚揚呢?因為佛陀說法有四種功德,第一種功德是利益眾生如病者與藥;第二種功德是度人離難如溺者遇舟;第三種功德是法難值遇如拾獲珍寶;第四種功德是法門甚深如滄海遺珠。

意思是我們好比在苦海浮沉的難民,佛法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船;也有人這麼比喻,眾生有病,佛法是藥,其它珍寶或是遺珠等諸如此類讀者可以慢慢體會。佛法當年在印度傳開時,我們還不知在何處;現在所讀的佛經,能正確理解到底十之有幾?縱使真能正確理解無誤,要有一位大導師指引我們修行,又在哪裡?所以這些是事實,以誠心讚揚並無諂媚。

其次讚揚也可以消除我慢,並有諸多功德。有一位師姐從台灣寫信給  師尊,闡明想去西雅圖謁見  師尊,但是家中貧窮並無多餘盤纏,求  師尊賜與財富。當天收到信後,慈悲的  師尊就修一壇黃財神法,迴向給這位師姐;黃財神菩薩從定中顯現,向  師尊說:要錢財,她並無功德,因為皈依這麼久,她從沒有讚揚上師三寶。

那麼  師尊代此師姐祈請,先借功德給她;因為她如果能來西雅圖面謁  師尊,就會心生喜悅而讚揚佛德。當然這位師姐不久發了一筆橫財,剛好足夠來回西雅圖。

所以未說法前先禮拜供養,不但是禮貌尊敬的規矩,也藉此消除我慢並且長養功德。

入中論在一開頭便讚揚大悲心,理由是因為不論諸佛菩薩、或是聲聞獨覺,都是對自己及大眾於生死海中受大苦痛而發菩提心;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昇起大慈悲而發心,怎麼修都無法成正覺。故宗喀巴大士說:「即較諸佛菩薩,亦應先讚諸佛最初勝因,救護生死牢獄所繫,一切無依有情為相。因立果名號稱佛母之大悲心。」應該先讚諸佛最初入佛門、發菩提心的殊勝正因,為什麼呢?因為要拯救保護那些無依靠的有情眾生,他們正受到生死輪迴所束縛;我們稱這是佛母的大悲心。故宗師又言:「為顯此故,先明大悲心是菩薩之正因。」

密教以佛父代表慈悲,佛母(明妃)代表智慧,這在無上密部是指空樂大定的境界;又金剛鈴代表智慧,金剛杵代表慈悲,這是另一種說法。那麼這裡是以佛母代表慈悲,也不無道理,我們都知道女性比較慈悲,所以捐錢方面也是比男性多;男性在捐錢和做善事方面的確比女性要少了許多,有一個佛教故事可以在這兒做個補充:

古時候一位禪師守戒甚嚴,當然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像現在的人,多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只是祂那時候反對比丘寺給女眾上香的風俗,理由是依佛規律,出家要斷欲念,如果每天女眾來來去去,對這些血氣方剛的比丘僧,哪裡還有清淨正念?何況還有比丘尼庵可以供女眾尋求依皈場所。

那麼住持比丘卻無法讚同,祂的理由是『女性比較慈悲,所以捐錢方面也是比男性多』,寺廟還是要靠善信大德每日香油錢的資助,才能維持。

在履勸不聽之下,有那麼一日禪師登上高巖,向天呼喊:「人生之可悲就是不能值遇佛陀、受佛法薰陶;現在世風日下,唯以一死以揚正法!」祂說完立即向下跳。

當天在山上砍柴的樵夫早看出不對勁了,很多都跟在祂後面;現在見到祂往下跳,心想禪師墮崖必死無疑。誰知祂彷彿羽綿,竟在空中飄啊飄的,慢慢雙腳著地,連禪師自己也不敢相信還活著。這件顯揚神通的事情傳到住持耳中,住持當天便在山門外貼張『禁止女眾入寺』的告示。

由此觀之,自古以來就認定女眾比較慈悲了。不過…平常人不要像這高僧做此嘗試為要。

再解釋『聲聞』。聲聞的果位是『從他聞正教授,修行證得聲聞菩提果,能以此義令他聞。故名聲聞』。先由佛菩薩或其他善知識教導正確佛法,因此修行開悟;再將所修得的法門講給別人聽聞,令別人也得成就。這樣的證悟並無差別,只是因為沒有聚集福慧資糧,所以果位較小。

相較之下,『中佛』即是辟支佛,也就是獨覺,果位層次就略高。『中者,謂獨覺輩,由百劫修集福智勝進,故勝出聲聞。』因為百劫以來,獨覺便以寂靜為樂,從而悟出無常道理,通達十二因緣法,離欲斷欲,寂靜開悟。獨修法所得的福報、智慧皆超過聲聞,又沒有佛自度他度皆已圓滿,所以稱為中佛。

聲聞緣覺(即獨覺)的定義十分複雜,好比聲聞有此一說,是指聽到說法聲音而開悟。對於證悟也有人認為不同,認為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境界才可能證得,其他都不是;也有人認為證得都相同,只是福慧圓不圓滿而已。另外在境界上的排列也是不同;以為阿羅漢的境界是無餘涅槃,依照福慧圓滿小到大的次序是:阿羅漢、聲聞、獨覺、菩薩、佛。以為聲聞獨覺就是阿羅漢境界的排列是:聲聞獨覺、菩薩、佛,諸如此類在此提出來供大家研究。

『然無福智二資糧,一切時遍一切有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覺,故名曰中』一切時是指恆時、無時不刻,也就是『宙』,古往今來叫宙;一切有是遍滿空間、隨處行止,包含所有因緣果報,這就是『宇』,上下四方叫宇;也就是說大悲心遍滿宇宙之意。所以獨覺眾,福智雖然殊勝精進,但是卻不夠圓滿;大悲心不夠寬廣,不能時時處處充滿大悲心,無上智慧也比佛少,所以只能稱中。

能王即是佛,能夠成就自度度他圓滿,是宇宙萬物法王,好像如來的十種稱謂: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至於聲聞獨覺,仍是聽聞佛法,或是獨自參悟佛法而得證,『以諸佛出世,必無倒宣說甚深緣起;二乘種性於此聽聞思維,精勤修行,即能隨其信樂滿足聲聞、獨覺所希願果,故說彼二由佛植生』。聲聞乘、獨覺乘依照佛陀說十二因緣法精進修行,各自隨這兩乘的信仰願望,上求佛果,所以稱說是依佛所產生。那麼佛又從何而生?

諸佛復從菩薩生,菩薩是法王子,也就是佛子之意,那麼一來豈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的,這有兩種因緣,一是依照『分位差別說』;二是依照『勸令發心者說』。第一就是說,先有菩薩才有佛嘛!所有證得佛果的人,都是先由學地菩薩做起,也就是初發心菩薩,還沒有證得果地的菩薩做起。最先發大悲心而入佛門求解脫,換言之,即使我皈依了,但是並無發菩提心,那也是枉然,不能算是學地菩薩,縱使修到最高點也只能算是中佛而已。

其二是如『契經』所說:「文殊室利菩薩,勸吾等大師及餘諸佛最初發心」。等是動詞,同等於之意;大師二字在西藏裡還有專指釋迦牟尼佛的用意。所以整句話的意思,說文殊室利菩薩勸我們的發心應該要和釋迦牟尼佛及所有諸佛的最初發心相同。因為對於菩薩,成佛皆有相同的正因(大悲心),所以諸佛從菩薩所生。

一般的觀念是佛父而菩薩法王子,這觀念有錯嗎?其實也沒錯。按照上述是說,我們修行必先經過菩薩,再到佛果,這叫『因地求果』,那麼證得佛果,因為慈悲緣故,再做菩薩度眾生,這叫『由果返因』倒駕慈航。  師尊在『密宗道次第廣論』說道,菩薩和佛是方便和空性的不同;佛境界是寂定,但是寂定不能度眾生,必須如虛空中現彩霞,現出莊嚴相,這就是方便。

所以離開方便無佛法,就是只剩下寂定,菩薩是圓滿眾生的方便法門,沒有菩薩眾生便不知有佛。好像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佛稱謂是正法明如來,祂發大慈願,為做菩薩度盡眾生;那麼正法明如來是空性,觀世音菩薩是方便,如是觀念而已。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28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