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樣是隨想...
2008/11/30 13:21:52瀏覽192|回應0|推薦0

一樣是隨想... 
         
文/持靜者 2008-09-16

來信與回覆,師傳與自身經驗的隨想...

一切都是本來的東西,只是被大石頭壓住了,只要搬開大石頭,美麗的花草大地自然而然地長出來...

****************************

修行是甚麼?讓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大,還是讓自己恢復本來有如虛空一般大的心量?

其實,我們本來的佛性就與師尊、諸佛一樣如同宇宙虛空,只是我們看不到,也做不到。藉助著修行的各種方法,我們可以慢慢的看到自己本來的佛性,慢慢的不僅道理上知道,也可以發自內心的真實知道我們與佛沒有絲毫分別,在每天的行住坐臥、食衣住行上都可以逐漸做得到佛性顯現、佛性做事,自然的也會恢復本來的那樣子。

最快的方法在哪?就是真佛密法。我知道師尊所傳的修行方法,已經是這個世間最迅速的法門。真佛密法強調的身口意修持方法,讓行者透過不斷在身口上守戒行善(八正道與六度波羅蜜),還有意念上時刻觀想自己與金剛薩埵、根本上師合一,行者就是他們,他們就是行者,金剛薩埵、師尊不會做的事情,行者也不會做,金剛薩埵、師尊會做的事情,行者也會做。

因為行者會很自然持守著金剛薩埵與師尊的誓願,他們的誓願也會自然而然的成為行者的誓願。時間久了,身口意自然如此,不需要時刻提醒,不會做作,一切成就都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事實上,這麼專注在身口意的修行,就是最棒的成佛大法了。

所以修行不在壇城裡,而在生活上。以工作為例,如果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之後,也要歡喜在工作上修法,讓身邊的同事與顧客開心,這樣也是菩薩行。過去十六年所研究的「顧客滿意」與「員工滿意」,都是菩薩行。只要能發自內心、盡心盡力在身口意上幫別人過得更好,讓別人更沒有煩惱,讓別人過得更開心,都是修行,都是菩薩行。

相同的,替代也是一種菩薩行,我們頭上坐著的根本上師一直以來都會這麼做,我怎麼能做得比根本上師少呢?所以替代是菩薩行,也是修行的必經之路。

其實,也沒有替代之人,沒有被替代之業,沒有替代的對象,一切都是夢幻一場,只是夢中人行夢中事,以成就夢功德而已,不也是人的夢,事的夢,還有功德的夢。

人、事、功德都等於夢的時候,不過都是夢幻一場而已...

既然是夢幻,哪有外與內的差異?一切都是反應我們的自心而已。如同師尊所說,外靈的干擾往往來自我們內心的鉤召,甚至,外靈也是我們內心的反應。在行者認為他們是甚麼之前,行者的內心已經反映出自心的內在。當行者認為有很多壓力與恐懼,事實上,已經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您內心的想法。

人因為有種種煩惱習氣,才會被外面的那些所欺負,如果我們可以捨棄那些造成輪迴的原因,包括我們的習氣與執著、煩惱(通稱貪嗔癡慢疑),我們就會快樂,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外面的看了我們也會歡喜,也就沒甚麼外界的會欺負我們。

在開始淨化時,時刻觀想頭頂上的師尊放光加持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很快清除自己的煩惱習氣執著,可是,我們自己也要真的放下,只有放下,才會真正的淨化這些煩惱習氣執著,到時候,我們自然會有更不一樣的體悟了。

修行還有另一種意義。面對自己的問題,面對自己造成的困境,面對自己的無知,並且解決這些問題、困境、無知,都是修行。我看過很多學生也面臨與許多修行人一樣的窘境,進退不能,他們未必修行,卻也一樣的問題,為甚麼?因為這是人性、習氣的問題,修行本來就是要去除這些執著,所以,理相上我們知道要奮鬥,事相上還需要更多真實的行動。

事實上,我們身邊都有很多佛菩薩的暗示(也可說伏藏),只是我們知道或不知道而已,知道以後,就要落實在每分每秒每一件事,就是身口意的落實,身口意的付諸實行,這樣的實修是最踏實的、最實際的。我是這樣期許自己,以免只有道理上的收穫。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42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