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戒律3
2008/03/30 15:03:42瀏覽561|回應0|推薦1

什麼是戒律3

菩薩戒1

在學戒的過程中﹐除了受戒與守戒之外﹐其實在聽講戒律的同時﹐你們本身也是有很大的功德的。因為這一聽戒的因緣﹐將來你們可以將所學的戒律﹐分享給其他有心學佛的眾生﹐今天在座的各位﹐未來都是大善知識(眾鼓掌)。(同門問﹕這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在佛菩薩面前怎麼可以講妄語﹗

在沒有講解菩薩戒之前﹐大家應該要搞清楚,什麼是菩薩﹖既然要受菩薩戒﹐表示大家有心想要當菩薩﹐那什麼是菩薩呢﹖如果你連菩薩是什麼都不知道﹐只是想受菩薩戒﹐就好像以前臺灣有一首歌﹐它是這樣唱的﹕『現在流行什麼﹖......』現在流行受菩薩戒﹐大家也跟著受菩薩戒。師尊已經很久沒有給大家授菩薩戒了﹐現在特別指定幾位上師代師授菩薩戒﹐好不容易有機會﹐大家一窩蜂說﹕『要不要受戒﹖一起來啊﹗』有時候我們講﹐寧願殺錯﹐不要放過。可是講是這麼講﹐如果你是因為大家因循式的一窩蜂的去受戒﹐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了戒的時候﹐我們講這叫做死的不明不白﹐我不希望大家變成這樣子。

在這裡﹐我要跟大家解釋清楚﹐這次利用這麼多天的時間來講解戒律﹐並不是在嚇唬你們﹐不是嚇你們說﹐菩薩戒很厲害﹐很高﹐很難﹐不是的。我只是把話講在前頭﹐讓大家知道﹐菩薩戒的寶貴之處在哪裡﹐讓大家知道﹐真正要守這個戒的時候﹐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精神去守﹐不管你是不是能夠完完全全做到遵守菩薩戒裡面的戒律。

很多人會講我沒有辦法守這些戒﹐上師講的太難了﹐本來我是想受戒的﹐現在我不敢受了﹐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不到。這樣講對不對﹖其實這樣講是不對的。受菩薩戒與否﹐是在於你是否願意發心成為一位菩薩﹐而不是在於菩薩戒的難或易﹐大家不要本末倒置﹐以菩薩戒的難易來決定要不要受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完全在於你的發心。

所以﹐講解戒律﹐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如何去守戒。但是人總是會犯錯﹐不可能說你是因為已經不犯菩薩戒了,才來守這個戒的﹐那你根本就不用受戒了﹐因為你本來就是聖人了﹐本來就已經在行菩薩行了﹐既然你已經是一位很清淨的聖人﹐這個戒對你來講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之所以要受菩薩戒﹐是因為我們知道﹐從一個凡夫發心要成為一位菩薩﹐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之中﹐難免有時候貪嗔痴三毒會overcome(戰勝)我們的心﹐那我們要如何把它抵擋回去﹐這就是要靠菩薩戒﹐用它來時時提醒自己﹕我走錯了﹐趕快回頭﹔我走偏了﹐趕快修正我的方向﹐這樣做才是正確的。

所以﹐菩薩戒是幫忙大家成就菩提道果的一個最好的工具。如果你永遠不發心受菩薩戒﹐我跟大家講﹐你不要想成佛﹐因為菩薩戒是成就三世諸佛的搖籃。如果你沒有發心做一位菩薩﹐你卻說我要成佛﹐這是痴人說夢。

當然﹐我在這裡威逼利誘(眾笑)﹐一下子恐赫你們﹐一下子又鼓勵你們﹐為了什麼﹖就是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發心當一位菩薩﹐行菩薩行。

那什麼是菩薩呢﹖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字面上的解釋是『覺有情』﹐覺悟所有的有情眾生﹐包括自己在內。所以菩薩就是一位自覺覺他的行者。菩薩與佛不同﹐在自覺覺他的修行過程中﹐佛是圓滿的﹐已達到地頭﹔而菩薩則是從初地一直慢慢地往上修行﹐這段過程我們叫做『菩薩』。

在《華嚴經》或是許多其它的經典中﹐菩薩分為很多的等?。有的分為十地菩薩﹔有的分為五十一等或五十二等。五十二等分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共五十等﹐再加上成就如同佛果位的『等覺』菩薩、更高的『妙覺』菩薩﹔『等覺』、『妙覺』菩薩其實已經是佛了。

在『十信位』階段裡﹐屬『凡夫菩薩』﹐是以凡夫形式來修菩薩行的, 他們還不能算是初地菩薩。比如我們﹐一發心要受菩薩戒﹐就是凡夫菩薩。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處在生起對菩薩行、菩薩願力產生信心的階段。佛經裡講過﹐在這個階段﹐必須要經過十萬劫的修行﹐才能?修出對菩提行願的信心。『十迴向位』以後﹐才開始從初地菩薩稱呼上去﹕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一直上去。

大家知道﹐在講述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以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陀羅尼》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是由大悲咒語的咒力﹐從初地菩薩(不是我們凡夫地菩薩)頓昇到八地菩薩的。等到十地菩薩己經具有佛的果位了。

所以﹐在這裡舉這個例子﹐是告訴大家菩薩分有五十二個等級。那要不要講解菩薩的五十二個等?呢﹖我想不用了﹐以後有機會再慢慢跟大家講解。

大家要知道﹐今天我想要當菩薩﹐受了菩薩戒﹐要清楚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菩薩的行為來面對。否則﹐就算是受了菩薩戒﹐也是表面上的。

菩薩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祂的內心是出世的。祂的內心是遠離了世間的貪嗔痴疑慢及種種的障礙﹐但是為了度化眾生﹐祂沒有辦法離開世間。所以雖然出世﹐但又不能離世﹐也就是說﹐菩薩必須在滾滾紅塵之中度化眾生﹐這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你是不能離開眾生的。但眾生是污濁的﹐眾生的恩愛情仇以及貪嗔痴種種不同的習性﹐很容易影響到你的心﹐很容易污染到你﹐但是你必須像蓮花一樣﹐出於污泥而不染﹐不僅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甚至還要想盡不同的辦法去度化他們﹐這是極其艱難的。

《菩薩內戒經》裡有提到菩薩是如何做的﹐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菩薩是如何處理的。等一下我講到的時候﹐希望大家心裡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這裡面講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祂們都是有果位的﹐而我們這些凡夫地菩薩﹐如果可以跟著做﹐當然恭喜你﹔如果不可以﹐我們盡量學習﹐也希望將來可以如菩薩一樣。等一下我也會講開解的方法。

在《菩薩內戒經》裡講﹕菩薩﹐如果有人要祂的頭﹐祂一定會給祂的頭﹔如果有人要祂的手﹐祂也一定會給祂的手﹔要頭給頭﹐要手給手﹐要眼睛給眼睛﹗總之﹐你要什麼﹐祂就給你什麼(菩薩的第一個特徵)。

如果老虎的肚子餓了﹐祂怕牠肚子餓﹐就投身餵虎。在釋迦牟尼佛《本生經》裡講過﹐祂曾經有一世捨身餵虎。那麼我們這些凡夫地菩薩能不能做得到呢﹖這個有困難。但師尊過去曾經講過﹐如果將來大家過世的時候﹐有一個心願﹐願意將自己的器官捐贈出來幫助他人﹐你會因為捐贈的功德而昇天。我希望大家至少願意donate organs(捐贈器官)﹐有這個心願而不去過份愛惜自己的身體﹐因為如果你太在乎自己的身體﹐你就會被自己的身體所綁。

那麼再來呢﹖《菩薩內戒經》裡講﹐當一位菩薩﹐祂可以為眾生犧牲自己的身體﹐犧牲自己的生命﹐甚至可以為眾生而很多很多世的輪迴(菩薩的第二個特徵)。

譬如說﹐我這一生度化你﹐沒有度成反而被你一刀砍死了﹐那我下一世投胎再來度化你﹔可能這一世又被害了﹐死得心甘情願﹐下一世再投胎。就這樣一世又一世不捨眾生﹐不吝嗇自己的身體﹐多次的度化﹐這就是菩薩行﹗

這就是為什麼根本上師發了『生生世世度眾生』的誓願﹐要『粉身碎骨度眾生』﹗就是眾生要祂的頭﹐給頭﹔要祂的眼睛﹐給眼睛﹔要祂的名利、地位、錢財等等的一切﹐祂都給。祂亦無怨無悔地承受眾生的毀謗、傷害﹐但卻因此而能與這些頑強眾生結下將來度化他們的因緣﹐粉身碎骨就是這樣子﹗

所以﹐師尊發的這些願﹐我們要不要跟著發﹖你們將來要受菩薩戒的人﹐是不是必須要跟著發這些願﹖你們自己考慮。我不能講你們要如何發願﹐因為發願是從自己內心裡發出來的。

很多人說﹐我們努力唸佛就好了﹐持八百萬遍師尊心咒將來一定往生『摩訶雙蓮池』﹐到了那裡就好了﹐我們不用發什麼菩提心願﹐受什麼菩薩戒。我老實跟大家講﹐今天就算你真的去了『摩訶雙蓮池』﹐如果你還沒有發菩提心願的話﹐到了那裡﹐你還是一樣要發願﹐一樣要受菩薩戒﹐一樣要經過種種的考驗﹗很多人就是在這個地方搞不清楚﹐他們以為到了『摩訶雙蓮池』就什麼都不用做了﹐其實不是的。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很莊嚴、很殊勝的道場﹐在那裡的眾生是一直在修行的﹐他們是不會退失道心的。那他們是如何修行的呢﹖還是一樣﹐(我們講唯識)以心識來修行的。

大家知道﹐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是跟隨師尊一起從『摩訶雙蓮池』下來的﹐來護持根本上師的。那很多人會有疑問﹕既然我們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下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又曾經promise(保証)我們﹐只要是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退失道心﹐那我們現在到底是在幹什麼﹖我們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到底在做什麼﹖

其實我們現在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裡的一朵蓮花。你認為『我』是蓮僧﹐『他』是九如﹐『你』是師姐﹐『他』是師兄﹐你認為這個物質世界的確存在﹐其實以『第三者』的眼光來看﹐你只不過是正在蓮花裡打坐修行﹐因為神識的變化﹐讓你認為『我』現在就在『這裡』。

記得師尊以前講過﹕『人世間所有的一切就是一場大夢﹐你所有的輪迴也是一場大夢......』夢是真是假﹖在這個夢境裡﹐你的感受﹐也會讓你覺得『這是真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有因緣跟隨師尊﹖這是阿彌陀佛的承諾﹐我們是不會退失道心的﹐我們的道緣永遠不會斷﹗至於說有來、有去、有輪迴﹐那也不過是我們在蓮花座裡打坐修行的一種神識變化而已。

這已經是很深很深的了﹐你們聽得懂嗎﹖總之﹐我就是在講﹐你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裡﹐從來沒有離開過﹐你沒有來﹐也沒有去。這樣講聽得懂嗎﹖(有同門點頭)聽得懂的確不簡單﹐我自己也覺得講得亂七八糟的。(上師笑)

《菩薩內戒經》裡講﹐菩薩為了眾生可以行惡﹐祂不惜為此而遭受惡報和惡果(菩薩的第三個特徵)。譬如﹐菩薩看到有壞人要殺害好人﹐菩薩會為了救這些好人﹐而會去殺這個壞人﹐不管如何﹐祂本身是要遭受果報的。作為菩薩﹐祂寧可為眾生頂受惡果﹐犯惡行﹐也不願意眾生犧牲﹐這是很偉大的﹗

菩薩的境界是這樣子的﹕祂的境界越高﹐果位就越高﹐能去的地方就越高廣﹔同樣的﹐祂也就能越低下。像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祂們的果位已經等同佛的果位了﹐在《普門品》和《地藏經》裡有講﹐祂們可以上達佛國天界﹐下到最底層的地獄﹐無論在何處﹐一樣是度化眾生﹐一樣可以在各道顯現。而我們凡夫地菩薩﹐只可以在人世間顯現。再高一點的菩薩﹐低則可在餓鬼道﹐高則可在天道顯現。你的境界越高﹐能夠變化的就越多﹐能夠度化眾生的能力就越強。

菩薩的第四個特徵是﹕當業障顯現時﹐祂會很歡喜地接受果報﹐不會畏懼業障的來臨。因為祂知道﹐果報來臨的時候﹐就是業障減少的時候。接受果報﹐因為是自己做的﹐祂會用很歡喜的心去承受。

菩薩本身會發出非常大的信心﹐祂的信心是不會退失的。如果你今天受了菩薩戒﹐卻不僅退了菩薩戒證書﹐而且還退了真佛宗的皈依證書﹐你不信了﹐這不是菩薩。菩薩是不退初心的﹐祂的信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而且菩薩廣博多聞﹐祂會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會運用各種善巧方法去度化眾生。菩薩不會隨便對眾生發怒的﹐祂會用各種柔順的方式去教化眾生。所以﹐有『信心』﹐『廣學多聞』﹐有『柔順心』﹐有能夠『包容眾生的心』﹐這是菩薩的第四個特徵。

菩薩的第五個特徵是﹐菩薩對戒律守得非常嚴謹﹐而且祂會用很專注的心去聽聞佛法。只要有人講法﹐祂都會很高興很希望地去聽聞佛法的宣揚。

現在大家想想看﹐要當一位菩薩﹐要做到以上五種特徵﹐是非常不容易的。最難的是﹐菩薩處在世間﹐可能有妻子、有丈夫、有子女、有家產﹐擁有人世間種種的緣份﹐但是又要做到內心不被人世間的這些緣份束縛住﹐不要讓他們束縛﹐不是捨棄他們﹐而是要更好地照顧他們﹐去跟他們相處﹐可是內心又不能被這些恩愛情仇綁住﹐這是最難的。

菩薩戒裡的邪淫戒比五戒的邪淫戒更加難守。為什麼這麼講﹖祂說夫妻同房時﹐你要把你的妻子/丈夫當成毒蛇猛獸﹐因為她/他時時刻刻會斷了你的道行。因為在你受用你的妻子/丈夫的時候﹐你會產生淫的念頭﹐生理上貪的念頭﹐這個時候你會讓你的妻子/丈夫斷了/壞了你的道行。所以﹐在行房的時候﹐你不能產生任何的快樂。當然這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有可能做得到。

對凡夫地菩薩來說﹐要完全沒有一點感覺﹐講得難聽一點像『木頭』一樣﹐那你們受菩薩戒之後不到一個月﹐每個家庭都會出問題﹐不是先生抗議﹐就是太太抗議。師尊最近在書中有提到﹕在密教裡﹐行者要把自己觀想成智慧本尊(夫妻倆個都要觀想成智慧本尊)﹐這樣在行房的時候﹐就算產生快樂的覺受也是清淨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開始講解戒律的時候說﹐不瞭解密教的最大口訣『我就是佛』﹐你受菩薩戒﹐就會受得很難過﹐就會受得很辛苦﹐其道理在這邊。

同樣的﹐今天你擁有很多的錢財﹐本身的福報很大﹐雖然你受了菩薩戒﹐但依舊在賺錢﹐有人間的事業﹐你說錢來了﹐高不高興﹖當然有錢了會高興。可是﹐這種高興在顯教的菩薩戒的精神裡面是不可以有的﹐菩薩不能對錢財有任何的欲望。這種情形﹐在密教裡﹐你還是要把自己觀想你就是佛﹐你就是智慧本尊。錢財來了﹐馬上轉換﹔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外﹐把錢財當成淨財﹐當成法財﹐然後再來做佈施及種種功德﹐要轉變。

所以﹐如果你是密教弟子﹐守菩薩戒就非常容易﹐非常方便。因為只有密教﹐才擁有這樣高超、這樣超然的智慧﹐對眼下一些腦筋比較死板的佛教徒來講﹐這是不可能的。他們不可能想得通﹐也不可能接受﹐這完全是根器問題。

以上所講的是菩薩行﹐也就是遇到事情菩薩是如何去做的。將來大家在各自的修行過程中﹐在人世間滾滾紅塵中遭遇種種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面對﹐我相信大家心裡有了一個底。

在成就菩薩的過程中﹐菩薩是以什麼方式來修行的呢﹖剛才講的是菩薩行為﹐現在講祂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修行的。菩薩的修行方式就是『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第一個佈施。大家都很清楚﹐有三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

第二個是要持戒。前面跟大家講過﹐『持戒』就是要守清淨的梵行。

『忍辱』是守住自己的嗔心、嗔念。

然後再來﹐要精進﹐要禪定﹐要智慧。

學佛很怕學到後來以為佛教就是只有做善事。現在很多的佛教團體﹐大家知道的像『慈濟』﹐種種不同的佛教團體﹐認為做善事就是佛教。其實這還差了一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佛教的一半而已﹐還欠有一個『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在佛教裡叫『福德門』﹐是專門修福德、修功德的﹔後面的三個精進、禪定、智慧叫『空性門』﹐是專門修解脫、修空性的。

如果只修空性門﹐不修福德門﹐可不可以﹖不可以﹐因為你的資糧不夠。當一位菩薩﹐你要生生世世轉世﹐如果每一世都是很窮﹐都是眾生救濟你﹐而不是你救濟眾生﹐這樣沒有福報的菩薩也是沒有見過的。

菩薩為什麼會戴耳環、戴很珍貴的瓔珞、珠寶﹐穿天衣﹖這表示菩薩本身是福慧俱全的。既然是福慧俱全﹐那佛的福份比菩薩還要大﹐為什麼沒有看到佛也穿戴一大堆的寶物﹖是不是佛比菩薩還要窮﹖不能這麼講。這個時候﹐佛代表的福份等如宇宙虛空﹐所以是由繁入簡﹐祂代表整個宇宙虛空就是祂的福份﹐就是祂的智慧。菩薩戴耳環、瓔珞、珠寶﹐穿天衣﹐表示祂還是處在修行的一個狀態之中。

如果你不修福德﹐只修禪定、智慧、精進﹐師尊以前講﹐這叫『羅漢托空缽』﹔那如果你只修福德門而不去修禪定、智慧、還有精進的話﹐這叫『大象戴瓔珞』。古代印度皇宮裡的大象﹐皇宮的貴族會用很莊嚴的飾物﹐把牠們裝飾得穿金戴銀﹐但是牠們是動物﹐沒有智慧。所以你在修菩薩行的時候﹐要慈悲與智慧雙修---『福慧雙修』﹐不能只修其中的一邊﹐不能偏頗。

為什麼會把精進放到空性門裡面﹖因為在修空性門時(像九如法師這幾天講的﹐他很喜歡修習禪定)﹐要做禪定﹐你必須要精進。為什麼排在福德門之後﹖因為修福德不需要精進你自己就會去做。

你不相信嗎﹖比如佈施﹐佛教界認為是最快能得到回報的。舉個例子﹐今天在登寶堂﹐你說等一下的宵夜我供齋﹐大家馬上會說﹕『阿彌陀佛﹗謝謝﹗鼓掌﹗』等一下蓮騰法師會說﹕『掌聲鼓勵﹗』因為供齋的佈施﹐你馬上得到了回報﹐得到了眾生的贊嘆。得到了回報你會怎麼樣﹖將來你會繼續去做﹐會很高興地去做﹐這是無形的鼓勵。

持戒也是一樣﹐你以為你要精進﹖其實不用的。比如今天開快車﹐突然間你看到有警察停在路旁﹐你馬上會腳踩煞車﹐為什麼﹖因為他會抓你。在很多的世俗道德規範面裡面﹐無形中你已經在持戒了。所以﹐持戒不一定需要精進你自己就會去做。

很多人會這樣子﹐當有人在場時﹐持戒會持得很精進﹔等到沒有人看到他的時候﹐就隨隨便便了﹐反正沒有人知道﹐是這樣子的。

講到忍辱﹐很多人在公司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回到家會發勞騷。如果你跟他說不如不要做了﹐把老闆fire(開除)了﹐他會說﹕不行啦!一家大小都需要我來take care(照顧)......﹐無形中﹐他已經在做忍辱了﹐因為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你不用教他『你要忍辱啊﹗』﹐在世俗的種種因緣下﹐他自己就已經知道忍辱了。

還有一些老公﹐不能只講老公﹐老婆也是一樣﹐對自己的另一半﹐經常抱怨。如果你說跟她離婚哪﹐他又捨不得﹕唉呀﹐都有小孩子了﹐而且她又不是那麼壞......﹐又是一種忍辱。無形之中﹐大家每一天都有一定程度的忍辱﹐都是在修行。

所以說﹐這三個福德門不一定要用精進來做﹐真正需要精進的是修禪定﹐修智慧。前面的三個福德門﹐如果大家做得好﹐肯佈施﹐能夠持戒﹐又能夠忍辱﹐無形之中你會得到很多的功德回報﹐這個時候﹐你會很高興地激勵自己﹐繼續往佛教更深的教門﹐像空性門去深入﹐去修行。這種階段性的修行﹐我們講是最理想的。一開始從福德門入手﹐中間起修空性門。

空性門開始時很難修。要將自己的煩惱降服﹐要面對自己的貪嗔痴﹐要降服它們﹐不是那麼容易的。但是﹐在做功德的同時﹐你會得到很多的福報﹐你要用來激勵自己﹐能夠有信心有毅力繼續往空性門的方向發展。

菩薩的六度﹐大家現在明不明白﹖是明白也是不明白﹐現在明白﹐等一下出去就又不明白了(眾笑)。

講到菩薩﹐『菩薩慈眉﹐金剛怒目』。菩薩一般給人的印像是什麼都可以﹐什麼都好﹐你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很多人喜歡佔菩薩的便宜。

有一個笑話﹐以前﹐有倆個廟祝(臺灣話叫『廟公)﹐管廟的在家居士)﹐他們來自兩間不同的廟宇。有一天﹐這倆個廟公從功德箱裡收了香油錢﹐在那邊想﹐到底要怎樣分配這些錢呢﹖總有一些是屬於菩薩的﹐有一些是屬於自己的﹐那香油錢到底該怎樣分配呢﹖

其中一個講﹐我的分法是這樣的﹕在那邊遠遠地擺一個桌子﹐我把香油錢往桌子上扔﹐留在桌子上面的﹐是菩薩的﹔跌到地上的﹐是我的。那另外一個說﹐其實我是這樣做的﹕我是往天花板上扔﹐菩薩拿去的﹐是菩薩的﹔掉到地上的﹐是我的。這是佔菩薩的便宜。明明知道菩薩不會跟你爭﹐你卻要把錢全部拿走﹐這樣不好。

對於菩薩的行為﹐大家心裡既然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我們現在就開始講解『菩薩戒』。

菩薩戒是成就三世諸佛的搖籃﹐是成就三世諸佛必經的道路。你一定要從這個地方起修﹐沒有一尊佛能夠成佛而沒有受菩薩戒的。

在菩薩戒裡﹐祂的講法是這樣的﹕菩薩守的是『三聚淨戒』。『三聚淨戒』的意思是說﹐祂遵守一切的善法﹐而且沒有一個善法祂會放過的(第一個特性)。你們有沒有讀過《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去拜訪五十三位菩薩是如何成就的。所有的善法﹐菩薩是絕對不會放過的。

第二個特性是﹐祂遵守所有的戒律﹐沒有一條戒祂會放過、會不守的。

法、戒﹐第三個是眾生。祂要度化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眾生祂會放過的。祂不會說﹕『這個我度﹐那個我不度。』祂不會這樣子的。所以﹐在受菩薩戒的同時﹐其實你們要做的也就是這三點﹕『法、戒、眾生』。

師尊曾經開示過菩薩戒的真正要義﹐師尊是用更簡單切要的方式來講的。你要守菩薩戒﹐雖然它有『六重﹐二十八輕戒』﹐種種不同的規定﹐其實菩薩戒真正的精神在於﹕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的﹐對自己也有利的﹐這件事情你一定要做﹔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的﹐但對自己沒有利的﹐這件事情你也要做﹔只要是對眾生沒有利﹐對自己也沒有利的﹐這件事情你當然不要做﹔只要是對眾生沒有利﹐對自己有利的﹐這件事情你也不能做。這是菩薩戒最重要的精神。

師尊把最簡單﹐但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講了出來﹐將來你們受了菩薩戒以後要如何去做﹐甚至有一些情況不是在戒律裡面的﹐就以剛才講的四句話﹐用算盤算一下﹐看看是不是照著這四句話去做的。只要是照著這四句話去做﹐你做的就是對的﹐就是在守菩薩戒的戒律。反之﹐你就是錯的﹐就犯了菩薩戒。你不要說﹕『我用Internet(電腦網路)去犯錯、犯戒﹐戒律上沒有規定﹐以前的佛經裡也沒有講什麼Internet(電腦網路)﹐這不關我的事。』不可以。只要是違背了這四句話﹐你就犯了菩薩戒的戒律。

今天我們講解的這本經出自於《優婆塞戒經》。其實在經典裡﹐菩薩戒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師尊當時選的這本《優婆塞戒經》給我們授菩薩戒﹐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一種。祂跟其它的﹐像《梵網經》裡面的菩薩戒有所不同。

《梵網經》與《瓔珞經》裡面的菩薩戒﹐是講你不需要經過四皈依戒﹐不需要經過五戒﹐只要你發心要受菩薩戒﹐就可以受。那我們現在講的《優婆塞戒經》﹐這本經裡的菩薩戒﹐是必須要先受四皈依戒、五戒﹐受了這些戒以後﹐才能夠來受菩薩戒。區別是什麼﹖一個是『頓法』﹐一個是『漸法』。

頓法﹐你這個人可能不需要經過佛教種種的皈依儀式﹐你直接發出一種大乘菩薩心﹐想先受菩薩戒的戒律﹐可不可以﹖可以﹐在頓法裡是可以的。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再來皈依﹐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漸法的話﹐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顯教的基礎:四皈依戒、五戒﹐以及種種戒律的基礎和精神。最後再跟大家講﹐你可以更深入一層做一名菩薩﹐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要花六七天的時間﹐一直跟大家講解這些戒律的基本精神的原因。

一個是頓法﹐一個是漸法。如果將來有人問你﹐你受的是哪一種菩薩戒﹖你可以講我受的是漸戒。如果今天你是以《梵網經》來講的﹐就是頓戒。

下面我們開始講『菩薩戒』。

真佛宗在家菩薩戒本

『殺戒』第一﹕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殺戒是屬於菩薩戒六大重戒裡的第一重戒。

與五戒裡的殺戒不同﹐在菩薩戒裡﹐它講的是任何生命。不管是動物也好﹐還是非人也好﹐只要是你毀壞了眾生的生命﹐就等於犯了殺戒。在這條戒文裡﹐連螞蟻都不應該殺﹐如果殺了﹐你就會失去你的優婆塞、優婆夷戒﹐你會因此而失去菩薩戒。

在菩薩戒裡﹐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有分它的輕和重的。只要是對人、對非人和動物﹐你是有殺心而故意去殺的﹐這些全部都是不可悔的﹐犯不可悔戒。但是﹐如果你是無心殺的﹐或者是有辦法做超度﹐做種種的清淨﹐這個時候﹐你所犯的這個戒是可以懺悔的。

因為之前在五戒裡已經講過殺戒﹐今天就簡單地帶過去。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同門問﹕經常殺螞蟻怎麼辦﹖

上師答﹕第一種情況﹐如果螞蟻跑到菜裡你不知道﹐無意中把牠煮了﹐只要是你根本沒有殺牠的念頭﹐這是不犯戒的。

第二種情況﹐螞蟻是屬於靈性比較低級的動物﹐如果你去殺牠﹐同時你能夠用密教的超度方法去幫助牠﹐讓牠很快地轉回人的身體﹐從此來修行佛法﹐這反而是一種清淨﹐是一種慈悲。但是你殺牠的時候﹐千萬不能有快感﹔否則不管你是否做超度﹐一樣都犯戒。

殺螞蟻、殺動物、殺非人﹐這個戒是可悔的﹔與殺人不同﹐殺人是不可悔的。前面講過的『五逆重罪』﹕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和破和合僧﹐這五個戒也是不能懺悔的。

有一點要補充的是﹐在顯教的基本規定裡面﹐犯五逆重罪者不能受菩薩戒。甚至你有犯殺、盜、淫、大妄語﹐在五戒裡犯了不可悔戒的時候﹐一樣沒有資格受菩薩戒。

不過師尊很慈悲﹐廣開佛門﹐讓大家有機會重新做人﹐一樣可以接受菩薩戒的戒律。所以﹐如果大家將來有興趣研究戒律的話﹐你會發現﹐菩薩戒的戒律是非常嚴格的。那是不是師尊給我們授菩薩戒是錯誤的呢﹖不是的﹐這完全是看度化你的師父的能力有多少。如果度化你的師父是佛王之王﹐根本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度化你的師父的能力比較低﹐那還是依照戒律裡面的規定比較好一點。

同門問﹕在破和合僧戒中﹐破和合僧是否包括同門﹖

上師答﹕是。『破和合僧』﹐本身是破和合眾的意思。僧在狹義裡面講是僧人﹐在廣義裡面講是一群有相同修行目標的人。比如說﹐我們的修行目標是要往生『摩訶雙蓮池』﹐是以修持『真佛密法』為主的﹐這樣一群人在廣義上講也是僧眾﹐所以有分狹義與廣義。假如今天你把道場搞得污煙瘴氣﹐讓它分為幾派﹐這本身就已經犯了『五逆重罪』。

所以﹐為什麼我本身的弘法那麼重視這些基礎﹐是因為我要時時提醒跟我有緣的同門﹐你們學佛是為了什麼﹖你們學佛的過程是要如何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修上來﹖我覺得教導同門這些是最重要的。唯有大家願意腳踏實地去修行﹐才不會被很多的妄緣﹐很多奇怪的逆緣吹得亂七八糟的。唯有對佛法有一個很正確的觀念﹐這個團體才會是和諧的、團結的﹐才會很精進﹐將來大家就會有很好的成就。

但是﹐如果一下子有人要搞神通﹐一下子要搞大慈大悲﹐一下子要搞什麼的﹐太偏了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亂。

一定要平衡。慈濟要做﹐禪定要做﹐其它的也要做。一切都要保持在中道裡面﹐這個團體就會很和諧﹐這些是題外話。

如果破壞了道場的和諧﹐這是破和合僧。有人喜歡給人戴帽子﹐在這邊我再重複跟大家講﹐今天我們來學戒﹐不是來看人家的﹐不要把自己當成人家的看門狗﹐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過錯﹐拼命看人家做錯了什麼。

有修行的人﹐如果今天你跟我教訓幾聲﹐我會先檢查自己﹐是否像你講的那樣﹖有則改﹐如果沒有的話﹐你講的根本不是我做的﹐這個時候﹐就把它當成『犬吠火車』﹐狗追著火車一直在叫﹐跟火車有什麼關係﹖根本不必理會。所以不要當人家的看門狗。今天我們來守戒﹐是針對自己的﹐是自我反省有沒有做錯事。

再來﹐不要到處給人戴帽子。不要拿到這些戒條以後﹕六重、二十八輕﹐總共有三十四頂帽子﹐拼命地看人家的過失﹐你合適﹐這頂帽子送給你﹔他合適﹐再送給他一頂﹔天天送帽子﹐講的永遠是人家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這不可以。

如何舉戒、舉罪﹐這一整套在前面都已經跟大家講解過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聽戒的同時﹐不要一直在想﹐今天我來聽戒﹐聽聽上師有沒有講我不喜歡的同門所做錯的事情﹐最好是有﹐那我要看看他的表情是什麼﹖他是不是很guilty(有罪惡感)﹖還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如果他很guilty(有罪惡感)﹐你就覺得心裡很舒服﹐如果那個人聽了還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你心裡會想﹕你看﹐就是那付樣子﹗(眾笑)是有這種人的﹐而且人數還不少。所以﹐在這裡再強調一次﹐聽戒是為自己聽的﹐不是為人家來聽的。

好﹐這裡有一些字需要解釋一下。像『煖法』﹐煖法就是初果的意思。我們講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人尚不能得煖法』﹐就是說﹐你連初果的果位都不會有。須陀洹至阿那含﹐就是四聖道裡的緣覺、聲聞﹐這裡面有四個果位﹐『須陀洹』是初果的意思﹐『阿那含』是三果的意思。所以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你連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辦法達到﹐更何況是要行菩薩行﹐得到菩薩的果位。如果你犯了這些戒﹐連四聖道裡面最初級的果位須陀洹都沒有辦法達到﹐怎麼能講你是菩薩﹖

『破戒優婆塞、優婆夷』很簡單。『臭優婆塞、優婆夷』﹕因為你毀了你的戒﹐所以你是臭的。

『旃陀羅優婆塞、優婆夷』﹕『旃陀羅』的意思是﹐印度古代有種族階級﹐最下級的奴隸﹐最下等的人是旃陀羅。所以如果你犯了殺戒﹐就是最下等、最最差的優婆塞、優婆夷。

『垢優婆塞、優婆夷』﹕垢和臭一樣。『結優婆塞、優婆夷』﹕結是煩惱的意思。

師尊以前常常講﹐要通中脈﹐如果你還有煩惱的話﹐根本就不用想。因為只要煩惱一產生﹐你的心輪馬上就打一個結﹔又一個煩惱﹐又打一個結﹐天天在那邊打結。其實每天能解開一個結就不錯了﹐反過來你每天增加十個結﹐請問你﹐哪天才能把自己的心結打開﹖這個結就是煩惱的意思。

所以﹐這條戒以白話來翻譯就是說﹐如果你犯了殺戒﹐就失去了優婆塞、優婆夷戒﹐就失去了菩薩戒﹔你連初果都達不到﹐更何況是須陀洹、二果、三果的境界﹔你是破戒的、臭的、最下等的、污穢的﹐你是有煩惱的優婆塞、優婆夷﹐這是殺戒第一。

『盜戒』第二﹕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二重。

在五戒的盜戒裡﹐如果你偷了超過5錢﹐等於是現在美金64 cents(64分錢)的東西﹐便已經犯戒了。現在是1錢﹐大約是1 dime(1毛錢), 如果你偷了超過10 cents(1毛錢)的東西﹐已經是犯不可悔戒了。把五戒的不偷盜戒中的5錢改成1錢﹐就是很serious(嚴重)的意思。所以為什麼說﹐五戒是所有戒律的根本﹐因為菩薩戒其實就是從五戒演變過來的﹐只不過是更加嚴格。

『大妄語戒』第三﹕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三重。

大妄語戒﹐在五戒的妄語戒裡也講過﹐妄語戒裡面最嚴重的﹐不能懺悔的﹐就是你妄言已經證得了某一個神通﹐已經證果了﹐已經如何如何了﹐你的果位怎麼樣子了﹐事實上你並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但是你講你已經是觀世音菩薩了﹐是什麼了﹐這是犯『大妄語戒』。

菩薩戒是直接把大妄語戒點了出來﹐但是其它的像綺語、兩舌、惡口要不要守﹖當然要守。你不能說這裡沒有講﹐這只是講境界問題﹐那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就可以﹖不行的。只不過是在菩薩戒裡面特別把大妄語點出來而已﹐口業還是要守的。

很多同門問我﹐有一些人講他們的境界如何如何﹐他們又是佛菩薩啦﹐又能看到什麼啦﹐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上師﹐境界當然比較高﹐你可以看出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看不出來。

其實看不看得出來很簡單。只要看一個人真正有沒有德性﹐看他的日常生活表現你就知道了﹐而不是去看魔術師的表演﹐或者是有什麼神通感應。

師尊講過﹐神通﹐你相應了就一定會有神通﹔但是有神通﹐不見得你就是有相應。所以﹐今天如果你只是以神通感應來做為評價一個人的境界的話﹐很多時候你會產生很大的誤差﹐你也會讓這個弘法人員有機會去犯大妄語戒。

其實在宗派裡犯大妄語戒的人很多﹐你說他們是故意犯的嗎﹖其實有時候是同門引起的﹐同門也要負起一部份的責任﹗

當然不能講全部都是同門的問題。弘法人員想要攀緣﹐想要得到人家的恭敬、供養、種種的利益﹐才會這樣做。但是﹐也要想想看﹐要不是旁邊有一群盲從的同門在拼命地鼓掌﹐要不是他們喜歡聽這些東西﹐怎麼會讓這些弘法人員走這條路﹐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弘法﹖所以﹐我覺得弘法人員和同門之間﹐大家都要負起這個責任。

我希望大家能夠有正信。真佛宗已經被外界攻擊得很難聽了﹐說師尊怎樣﹐我們宗派怎樣﹐可是事實根本不是如此﹗師尊教我們的『真佛密法』﹐是真真正正的『正信』佛教﹐而且是真正最清淨、最正信的佛教﹗為什麼我們讓外界誤解得如此嚴重﹖這個我們都有錯。

在大妄語戒裡﹐菩薩如果說妄語﹐不管是有心幫助人﹐或者是有其它的原因﹐只要說了妄語﹐就犯了大妄語戒。但是這個戒是輕戒﹐是可以懺悔的。

菩薩戒和五戒不同﹐比如說在五戒裡﹐今天有人要殺某某人﹐他來問我﹕你知不知道某某人在哪裡﹖我可以告訴他我不知道﹐他可能往另外一個方向去了﹐把他引開﹐在五戒裡面﹐這是不犯戒的。但是在菩薩戒裡﹐這是犯了口業﹐很嚴重的﹗可是大家要記得﹐既然是菩薩﹐為了眾生﹐還是要做﹐也正因為如此﹐你才能夠真正發出你的菩薩心腸出來。

能夠生生世世為眾生背負業障﹐為眾生而輪迴﹐就是為了度化他們﹐這樣你將來的福份和智慧才能夠越來越超越﹐才能夠越來越圓滿。所以﹐在學習菩薩戒的時候﹐我的感覺是﹐菩薩就像一名悲劇英雄﹐全部都是為了眾生著想﹐連受惡業的果報都是為了眾生﹐雖然他自己不會去造作惡業﹐但是為了眾生﹐他要遭受惡業的果報﹐悲劇英雄﹗

有的同門會問﹕當一位菩薩像一名『悲劇英雄』﹐那當菩薩的人不是很可憐嗎﹖其實講是這樣講﹐當你真正進入到菩薩的果位、在行菩薩行的時候﹐並不是以悲傷痛苦的心來做的﹐在行菩薩行的時候﹐你是以歡喜心來做的﹐你不會覺得自己在做犧牲﹐也不會覺得你是在為眾生做什麼﹐所謂的『三輪體空』。記得一年前我跟大家解釋過﹐菩薩所施行的功德﹐無我、無人、還有無施捨的這件事情﹕沒有我這個佈施的人﹐沒有接受我佈施的對方﹐也沒有佈施的這件事。

大家讀《心經》就知道﹐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空性智慧﹕『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祂們其實在心裡面已經遠離了所謂的顛倒夢想﹐也正因為心裡沒有執著與分別﹐在度化眾生、行菩薩行的過程中﹐祂們就不會有恐懼與痛苦。講『悲劇英雄』﹐是想讓大家心有所感﹐讓大家知道﹐行菩薩行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想一想看﹐為什麼在佛教裡面﹐對優婆塞、優婆夷﹐對受了菩薩戒的人會特別的尊敬﹖甚至受了菩薩戒的人要穿『縵衣』﹐而且穿『縵衣』的人要坐在前面﹐其它沒有受戒的人﹐要特別恭敬這些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為什麼﹖因為他們發了非常廣大的慈悲願行﹐是值得尊敬的。今天﹐如果沒有去學這些戒﹐你們就不知道身為一位受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竟然是這麼偉大。

在菩薩戒裡﹐身為菩薩戒的戒子﹐參加所有的法會都要穿『縵衣』﹐不管你熱不熱﹖我們也很熱。為什麼要穿『縵衣』﹖代表你重視你所受的戒。為什麼出家人要常常穿縵衣﹖這是告訴自己﹐我們曾經受過出家戒。為什麼要常常整理﹖是告訴自己要守住這個戒﹐這個戒不是亂來的。大家有沒有問題﹖

同門問﹕受五戒可不可以打麻將(家庭式的)﹖

上師答﹕能不能請你講一下你的定義﹖(同門講消遣但是有賭錢的。)受菩薩戒的人不可以。

在五戒裡﹐殺、盜、淫、妄語、兩舌、喝酒﹐這裡沒有提到賭博﹐但是﹐賭博會增加我們的欲念。賭有輸有贏﹐贏了﹐會增加你的欲望﹐你會想要贏得更多﹔輸了﹐會增加你的嗔念﹐你會很生氣﹐會想把輸的東西賺回來﹐所以在賭的時候﹐你已經被貪嗔痴綁住了。在佛教的觀念裡面﹐我們是不贊成人家去賭博的。

如果你只是跟自己的孩子玩﹐跟家裡人玩﹐不是很大的﹐你們這樣子玩玩﹐不會上癮﹐也不會把你兒子鬧得傾家蕩產﹐只是一種玩樂﹐我們是不會對在家居士限制的太嚴格的。但如果你是跟朋友玩﹐且一發不可收拾﹐這種行為我們是不贊成的。

有人說玩麻將是為了預防老年痴呆症﹐沒有玩錢的﹐這個沒有問題。其實Internet(電腦網路)上也有麻將﹐有時候可以看到小孩子們玩﹐不賭錢的無所謂。但是﹐如果Internet(電腦網路)會讓你玩物喪志﹐會讓你上癮﹐會讓你一玩幾個小時﹐這也是犯戒。比如說﹐你每天只有一個小時修法﹐但是上網要三四個、甚至五六個小時﹐你以Internet(電腦網路)為主﹐以修法為副﹐這不是辦法﹐所以完全在於你如何去control(控制)。

不僅是賭﹐凡是讓你上癮的東西﹐你自己心裡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調適。我們沒有限制在家居士不能玩樂﹐但是我們建議你﹐將玩樂的東西和時間﹐能夠慢慢地轉變成用另外一種方式來修行﹐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關於昨天講的五戒和今天講的菩薩戒﹐還有前面講的菩薩的一些行為﹐以及如何去修菩薩行﹐大家還有沒有問題﹖

同門問: 墮胎犯什麼戒?

上師答﹕墮胎是犯戒的﹐這是殺生﹐是五逆重罪之一﹐按五逆重罪講是『出佛身血』。今天你殺了一個眾生﹐這是殺佛﹐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這是五逆重罪﹐是不可悔的﹐所以我們不建議墮胎。當然﹐我們沒有像天主教那麼嚴格﹐他們認為精子和卵子都是上帝賦予的生命﹐任何方式的避孕都是不允許的。佛教沒有說不能避孕﹐如果你想防止墮胎這類事情發生﹐避孕是可以的。


同門問: 我們發願臨終時捐贈器官﹐但在臨終的時候﹐如果得了非常重的病﹐我們的器官不能用了﹐怎麼辦﹖

上師答﹕器官一樣有用。不管是否是重病﹐你都可以捐贈器官。當然你不要等到生重病時才來捐贈器官﹐現在就可以﹐在美國的Driver's license(駕駛職照)上就可以登記。萬一發生意外了﹐他們會先把你送進醫院﹐當然要等到確定死亡之後﹐才會依照你的遺願取出你的器官﹐也就是在人死之後的三、四個小時之內拿出器官﹐有些器官像眼睛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拿出器官後會用儲存箱保存好﹐以最快的速度送給下一個lucky person(幸運者)。

師尊曾經開示過﹐如果你發願捐獻器官﹐你就不需要經過四大分裂﹐很快佛菩薩會接引你往生(眾鼓掌)。你也不用去看地水火風的變化﹐嚇得要死﹐所以不用怕了。不管你是否寫出遺願﹐只要你跟佛菩薩發願『我願意』就可以了。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或者是改變了主意﹐你還是可以去更改﹐把貼紙從Driver's license(駕駛職照)上拿掉或者去DMV改掉就好了。

有些人很珍惜自己的身體﹐他們很怕、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被挖一個洞﹐中國人的思想就是要保留一俱全屍。其實不用的﹐死就死了﹐死了一大堆器官爛在那裡更難看。

同門問﹕請問上師﹐在新加坡的世俗中人﹐如果生前只心戀塵世中的一切﹐不曾發心捐獻器官﹐一旦身亡﹐在政令下﹐只要他未曾以書面正式辭卻捐獻器官之舉﹐醫院則可強行將其器官取出獻於他人﹐如此作法是否是罔顧亡者意願﹐將一本是極善之舉變成造無限冤孽之途﹖

上師答﹕發願是發自你自己的內心﹐真誠地希望去做某事才可﹐不可有任何形式的強迫。

同門問﹕臨終時捐贈身體給人體解剖。

上師答﹕人體解剖在整個醫療歷史上是非常難得的捐獻。在醫學院裡﹐包括美國﹐他們會在沒有解剖屍體前﹐對捐贈者行最尊敬的禮﹐感謝他的奉獻。解剖完畢後﹐他們會把屍體重新縫起來﹐不會說亂七八糟一團丟在那裡﹐不會的。全體教授同學會一起向這俱遺體做最後的感謝﹐感謝他幫助人類醫療技術有機會更進一步。也許因為研究了你的身體﹐裡面的研究人員就創造出一種有益於人類的疫苗也好﹐治療方法也好﹐手術方法也好﹐你的功德就會更大。

所以﹐就算是做全身解剖﹐最後你的家屬還是會領回你的屍體﹐拿出的器官還是會放回去縫好﹐當然這麼做也會被接引往生。甚至如師姐所講﹐我發了願﹐但是得了絕症﹐裡面的器官沒有辦法捐贈﹐可是因為你曾經發了願﹐還是會得到同樣的功德﹗所以願力在於你自己的心。

『邪淫戒』第四﹕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四重。

邪淫戒可以說跟五戒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在菩薩戒裡﹐它的要求更加嚴格。前面跟大家提到過﹐雖然你受用你的妻子或丈夫﹐但是在行房的時候﹐你不能產生所謂的樂﹐不能有這種感覺。如果有這種感覺的話﹐在菩薩戒裡﹐它是屬於有過錯、有過失的﹐當然不是犯不可悔戒。但是因為你有樂覺﹐你的心就難免會產生一種執著﹐產生『想要』的這種貪念﹐而菩薩戒的精神是自斷貪嗔痴的﹐所以﹐如前面所講﹐密教行者夫妻雙方都要將自己觀想成清淨的智慧本尊﹐就算是有樂受﹐在菩薩戒裡也是不犯戒的﹐也是清淨的行為。

『說四眾過戒』第五﹕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五重。

前面講解的四個戒﹕殺、盜、淫、妄語﹐都是所謂的『性戒』。從這裡開始﹐『說四眾過戒』和『酤酒戒』﹐這兩條戒是『遮戒』。

遮戒與性戒有何不同﹖『性戒』是你一旦犯了﹐就會有種種的報應﹐會有種種不好的事情發生。而『遮戒』雖然不能馬上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是為了預防說四眾過或者是酤酒﹐其行為會讓你連帶做出殺、盜、淫、妄語種種不好的行為﹐這個時候立下一個警告﹐讓你不要有這些行為。遮戒和性戒希望大家能夠搞清楚。

說四眾過戒屬於遮戒﹐它怕的是什麼﹖它怕的是說四眾過的時候﹐這個道場看到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種種過失﹐到處去述說﹐到處去宣揚﹐只怕人家不知道﹐這個時候道場是會亂的。

同樣的道理﹐若有人是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優婆夷﹐今天你觀察到他人的過失﹐到處去宣講﹐有時候你觀察到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耳朵聽到的﹐縱使親耳聽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有很多的事情﹐我是希望大家能夠求證再求證。

最後﹐如果發現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犯的錯誤的確是真實的話﹐怎麼辦﹖第一步要先勸說。如果勸說不聽﹐可以在『佈薩』的時候舉罪出來。

在一般的佛教界裡﹐『佈薩』就是僧團每一個月都會做一次或兩次的宣戒和供養(供養出家眾)﹐所有的長老和僧眾會聚集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可以向長老報告。然後呢﹖如果四眾還是不聽﹐長老們會開會﹐會調查﹐看看這件事情到底是否屬實﹖如果有問題﹐真的發生了﹐這些叢林長老會做最後的評斷﹐是要趕他走呢﹖還是要他還俗﹖還是要怎樣﹖這是一般佛教界的作法。

但是﹐如果事情是發生在宗派裡面﹐我們勸了不聽﹐就寫信報告給『宗委會』﹐由宗委會去做調查。在做調查的這段期間內﹐你怎麼辦﹖由兩方面去做。如果說現在這個四眾正在影響道場﹐而且你很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是錯的﹐那你就必須要先制止﹐制止這些錯誤的行為發生。但是還是一樣﹐不能到處宣揚﹐唯恐天下不知。其實你讓人知道道場裡發生了很多的爭執﹐很多不好的過失﹐人家聽的是馬路消息﹐聽得很過癮﹐當他幫你做宣傳的時候﹐就更加過癮﹐結果是你自己倒霉﹐道場的形像就會因此而遭受損害。所以在宣說罪狀的時候﹐你可以先制止不應有的行為。

如果說這個行為是屬於出家人或四眾失德﹐但他們並沒有直接影響到道場的運作﹐而只是個人失德﹐這個時候你就必須保持沉默﹐不要到處去張揚﹐唯恐宗委會判斷錯誤。萬一宗委會不知道事實真相﹐就是老天不長眼﹐不公平﹐也不用這樣子﹐你做你應該做的。

那另外呢﹐你要發慈悲心。雖然說你知道他是錯的﹐雖然說他是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必須要發慈悲心﹐你要認為他們也是眾生﹐也是在修行﹐今天既然是眾生﹐犯了過錯﹐這是正常的。不用一直送人家帽子﹐你是上師﹐你是法師﹐你是優婆塞、優婆夷﹐你就是不能犯錯﹐犯了錯就要天打雷劈﹐不用這樣﹐我們都是眾生。

總之﹐說四眾過戒﹕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就不應該說四眾的過失﹐但是可以舉罪。舉罪完了的同時﹐你必須心懷慈悲﹐而且keep quiet(保持沉默)﹐等待宗委會的調查﹐等待他們去處理。順你的意也好﹐不順你的意也好﹐宗委會會有一個調查處置﹐我們就以宗委會的處置為主。這樣的話﹐漸漸地宗委會會在每一間道場產生出一種威信﹐每一間道場也會有一個中心﹐有一個皈依﹐我們要慢慢地走向這種方式。

講到菩薩﹐我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很多人求菩薩﹐大家對菩薩永遠都是求。有一位媽媽叫小孩子到外面把掃把拿進來﹐小孩子看見外面天黑了﹐又沒有燈﹐他有點害怕﹐媽媽告訴他﹐沒有關係﹐菩薩永遠都在你身邊照顧你的﹐不用怕。小孩子說﹕『媽媽是真的嗎﹖菩薩真的是永遠在我的身邊照顧我嗎﹖』『是啊﹗你一出去菩薩就在外面保祐你了﹗』小孩子一聽﹐是這樣子﹐就走到門口﹐向著濃黑的外面叫道﹕『菩薩﹐能不能請你把掃把拿給我﹖』(眾笑)

雖然這是一則小孩子的笑話﹐但是的確很多人在求菩薩的時候﹐變成是一種依賴﹐而不是一種進取。求菩薩﹐他們是希望菩薩幫忙趕快把事情辦好﹐最好是自己什麼都不用做。他們只是拼命地求﹐拿一些供品﹐拿一些東西﹐在佛菩薩面前哭一哭﹐很感動﹐很激動﹐就是求﹐但是自己從來沒有想到要做什麼﹐像這個小孩子一樣。在求菩薩的時候﹐我們自己應該做什麼﹖這個小孩子應該自己走出去把掃把拿進來﹐在他拿掃把的同時﹐菩薩會在旁邊照顧他﹐保祐他。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在求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消除自己的業障﹐這是自己應該要做的。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當然我們希望菩薩能夠幫忙把事情化解﹐但是如前面所講﹐當一位菩薩﹐如果有業障顯現時﹐要以什麼樣一種心態來對待﹖歡喜心。高興果報來了﹐我又少了一點業障﹐這本來就是我應該承受的。現在自己身強體健﹐可以做善事﹐唸經唸咒﹐種種的功德﹐能夠趕快去抵消。不要等到中陰身時﹐混混沌沌的﹐那個時候業障顯現會更加可怕。

菩薩對業障是以歡喜心去接受的﹐所以你自己要做的﹐就是歡喜接受。你還是要消除自己的業障﹐不能永遠都是依靠菩薩﹐求啊、求啊﹗有成就、有感應了﹐就認為菩薩真靈﹗菩薩大慈大悲﹗可是這對你的修行一點幫助都沒有。雖然讓你求到了﹐但是你自己不去做你的功課﹐不去盡你的責任﹐就算求到了﹐這對於你的修行一點意義都沒有。那求不到呢﹖更慘﹐佛菩薩不靈啊﹗沒有用啊﹗我退道心了﹐明天把皈依證書寄回來......﹐不是沒有的﹐這樣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如果自己沒有『正信』﹐一直是在求﹐有求式的﹐求到了你會繼續求﹐你的欲望永遠不滅﹐總有一天你會求不到﹐求不到怎麼辦﹖就會講佛菩薩不準了。所以你是以『求』來的﹐很容易你也會以『求』而離開。求到也會離開﹐求不到更會離開﹐為什麼﹖求到了﹐你的生活無憂無慮﹐為什麼要去修行﹖離開了﹔求不到呢﹐當然離開。

所以說﹐今天很多人到佛堂來修行﹐可能是為求身體上的病業退散而來結這個緣的﹐可能是因為希望家庭和合或者是種種不同的因緣而進來的﹐既然進來了﹐我們就希望讓佛的智慧趕快將自己的行為淨化﹐將自己的觀念調正﹐不能只是在門口徘徊﹐只停留在求、拜這種階段。

『酤酒戒』第六﹕優婆塞、優婆夷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六重。

這也是遮戒的一種。在五戒裡講不飲酒﹐在這裡講不得酤酒。很多人誤會酤酒是買酒﹐只要我不買酒﹐我就不犯這條戒﹐其實這只對了一半。『酤』在古字裡有買和賣的意思。所以今天你是賣酒的﹐並受了菩薩戒﹐你就只好把你的工作改掉﹐不能賣酒給人﹐因為你不知道這些人買酒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五戒已經禁止人飲酒了﹐你當菩薩反而去賣酒﹐這已經違背了五戒的基本精神。

『酤酒戒』是指你不能買酒﹐也不能賣酒﹐否則你會因此讓人犯了五戒的基本戒律。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73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