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救房市 美財部宣布接管二房--山姆大叔出聲了_20080911
2008/09/11 17:54:16瀏覽2010|回應4|推薦3

[新聞一]

救房市 美財部宣布接管二房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華盛頓七日電】 2008.09.08 03:27 am
 
 
美國財政部7日宣布接手房利美、房地美兩大房貸業者,希望能穩定房貸市場信心,避免美國房市繼續沈淪,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也為財政部背書;聯邦住宅金融管理局(FHFA)將接掌「二房」的營運,撤換二房的管理層,既有股票變得一文不名。

美國財政部長寶森7日在記者會上說,經過四周來的評估與討論,房利美與房地美已經難以用「現有形式」繼續經營下去,政府必須「採取行動」,接手監管(conservatorship)二房。

美國財政部將有各1,000億美元的額度用來收購二房股票,並擔保二房債券按約償付。二房將停發股利,美國財政部的權益將優於普通股與優先股股東,既有股東將蒙受巨大損失。

聯邦住宅金融管理局(FHFA)將接掌二房的營運,但二房免於遭到政府接收(receivership)。兩公司的執行長將會下台,由美國教師退休管理基金(TIAA-CREF)前執行長艾禮森(Herb Allison)接掌房利美,美國銀行集團(US Bancorp )前副董事長莫菲特(David Moffett)接掌房地美。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聲明支持這項行動。他說:「這些必要的行動將會協助強化美國的房市,穩定我們的金融系統。」

根據5月申報的資料,房利美擁有或擔保3兆美元的美國房貸,房地美則有2.2兆美元。兩者合計承擔的房貸總額接近美國12兆房貸市場的一半。

而自從次級房貸爆發以來,二房幾乎成為市場上唯一還願意買進房貸的業者,是美國銀行還願意承作新房貸的唯一活水來源。這使許多分析師與政治人物論辯說,二房決不能倒下,否則會使美國房市陷入無人能貸款買房、價格直落的惡性循環。

多家媒體報導指出,寶森此刻決定把二房納入政府監管,是因為財政部深入查帳後,發現二房鑽會計漏洞,浮報資本。二房的資本不足問題比原先想像得嚴重。寶森聲明說,二房的經營「結構根本有問題」。

【2008/09/0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新聞二]

「次貸新爆彈 美兩大房貸業恐無力償債」節錄:

若這兩家公司宣告破產,造成的傷害究竟會有多大?問題可能不像Fed對貝爾斯登290億美元次貸提供擔保這麼簡單。房地美與房利美是全球名列前茅的金融機構,債務總共高達5兆多美元,包括抵押擔保債券(MBS)和其他債務在內。相較於美國聯邦約9.5兆美元的負債,以及美國14兆美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兩家公司的負債金額非常驚人。

(資料來源:2008/07/11 經濟日報)

[看法]

二房危機,金額之大,牽連之廣,不利影響宛如核子連鎖反應。全球金融機構之所以肯買它的帳(債),是因為它們打的是美國政府的聲譽/信用在做買賣,一旦它籌不出錢還債,5 兆多美金的債務所引發的不是全球金融風暴,而是全球性金融核爆。

如果無法想像的話,請回想台灣以往的金融機構擠兌的新聞畫面(銀行門口擠滿存戶、銀行內部擺了幾十億現金示眾…):

→ 存戶要提錢,銀行就得拿現金給存戶。

→ 若某甲銀行營運不善,存戶的存款可能泡湯時,該銀行的存戶就會擠兌。

→ 當提款總額大於某銀行現金準備額度的話,銀行就得賣掉它手上的投資/資產,變現應付擠兌。

→ 銀行為了套現就得折價出售,在公開市場上,甲銀行折價出售某有價資產,影響的是其他持有相同資產的銀行,這些銀行會因甲銀行的拋售行為而造成帳上損失。

.

從這個現象再想像全台灣的金融機構都如此的話:

→ 為了不讓自己的損失更大,所有銀行第一個動作就是拉大降價幅度企圖早一步賣掉手上資產。

→ 銀行賠錢拋售勢必造成營運虧損,賠錢的結果又引發銀行股票暴跌。同時,他們賣的如果是股票(容易變現),也會造成相關個股股價難看,這一難看,又引發其他投資人停損賣出。

→ 當所有人信心崩潰時,所有機構便會不計其價砍貨,這就如同股票市場裡的「多殺多」。

.

從這種連鎖反應,我們就可以類推為何這二年的次貸風暴會讓那些世界級的大銀行股價暴跌超過五~九成、以二折價格售出其不良資產,甚至用很低的價格讓出股權以求新資金進駐。

回到二房,它們是賣信用的,實際上做的事就是用比較便宜的利率跟其他金主借錢,然後再跟房貸戶收比較高的利息,然後賺價差。

為何會出問題,因為它放出去的錢隨著景氣變差收不回來(房價泡沫破掉,購屋者寧可放棄房子也無力繼續繳房貸),其數量大到已經無法控管。二房借出去的錢連本金都拿不回來,相對的,二房也拿不出錢還給金主。

小銀行倒閉就算了,政府有類似安定基金這種機制收尾。但二房扛的是 5 兆多美元的帳,若因信心危機崩盤,5 兆多的泡沫爆到只剩不到五成(50% 以上的損失),這種公司即使倒閉清算十次都補不了的虧損,你講買二房股票的投資人怕不怕?若只為了 2、3% 的利息而賠掉 5 成以上本金,那些借錢給二房的金主怕不怕?

一旦怕的人愈多,引起信心崩潰時,所有資產價格都會遭殃,連帶引發公司虧損、裁員,連在台灣的股市、房市都會因此崩盤(沒辦法,全球化的結果,所有價格都連動了)。這真的可以用全球性金融核彈來形容。

現在,山姆大叔出來信心喊話了,有事他負責。

美國檯面上凡事強調其規則是「符合美國利益」,所以,在還未損及政府所謂的美國利益時,它可以放任一切。就連一開始對二房的態度也是一樣,但當美國政府發覺二房危機有可能"動搖國本"時,馬上出手設防火牆,乾淨俐落。

美國政府出面掛保證,是否意謂全球景氣到底了?恐怕沒那麼樂觀。但就我而言,這是一個 sign,美國政府一旦出手,那個止損力道是很大的,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挽回投資人信心(就像央行總裁彭懷南一開始對二房事件表現鎮定一樣,我相信他也在看美國政府的反應)。

挽回投資人信心是一回事,景氣可不是說反轉就反轉(迴車也不可能原地迴轉),但山姆大叔現在發聲講:「玩夠了哦!再玩就過頭了哦!」,這個動作可是加強了我「見獵心喜」的看法(就跟郭台銘去東歐設廠讓我當初對東歐投資有信心一樣的意思 -- 你不用實地考察,但可以透過別人的行動來觀察)。

究竟,美國是否真能負責?有興趣的人可以觀察下列幾件事的變化:

一、美元長年貶值,現在經濟情勢更慘,它是續跌還是轉強?(轉強有好處)

二、原物料泡沫破完了沒?(破掉有好處)

三、各個國家因價格(股匯房原物料)暴跌造成的國力耗損,還有沒有誰比美國好的?(比它慘有好處)

如果三個好處都出現的話,就符合所謂的價值投資的要求,那你不去定額定期進場撿便宜就可惜了。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rrier&aid=2207826

 回應文章

barkely
謝謝回應
2008/09/23 11:36

謝謝板主的回應,小弟有幾個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再mail給板主請教你的意見,謝謝~

davidforster(kerrier) 於 2008-09-23 21:53 回覆:
歡迎交流,若有謬誤,也請不吝指正。謝謝!

barkely
問題請教
2008/09/18 08:31

請問板主,第三點我比較看不懂,為甚麼跌的比美果慘的,會有好處?

彈or升幅度較大嗎~

近日發現你的文章,讓我受益良多,請問板主是否有私人論壇可以討論、一起研究呢?

davidforster(kerrier) 於 2008-09-18 09:28 回覆:

一、跌得比美國慘會有好處,我的看法是,那是一種"勢",比美國(or 英、德等幾隻成熟的龍頭)好,表示其他國家還能用政策撐。等到其他國家撐不下去,放任信心崩潰,超跌的低檔區就浮現了。

二、我沒有特別想經營私人論壇(有試過,但不特別感興趣),平常別人會跟我有交流會在幾個主要地方:個人信箱、blog、基智網。信箱是比重較大的。

三、歡迎交流,若有謬誤,也請不吝指正。謝謝!


davidforst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此次玩那麼大,連巴菲特的公司也對此戒慎…
2008/09/12 12:03

二房政府吃下來,其他大小銀行可能就由銀行股東自己收爛攤子,巴菲特的保險公司對此先設防火牆也是可理解的事。

巴菲特保險公司 退出存保業務

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已要求旗下一家保險公司,對超過聯邦政府擔保金額的銀行存款,停止提供保險服務﹔此舉對金融業是一記重擊,因他們正努力安撫擔心銀行倒閉後存款不保的存款人。

波克夏旗下的堪薩斯金融擔保公司(Kansas Bankers Surety)通知分布逾30個州的1,500家銀行,該公司不再提供「銀行存款保證債券」的服務,並將和現有保戶解除合約。但這種存款保險是銀行用來吸引富裕客戶的重要賣點。

KBS資深副總裁陶爾(Chuck Towle)說:「從今天起生效,我們不再承做新保單,並完全退出銀行存款保險業務。」據波克夏2007年度報告,1996年買進KBS有18名員工,是諸多提供此類存款保險的公司之一。

兩位消息人士表示,波克夏執行長巴菲特8日下達退出此類存保業務的指令。但陶爾拒絕評論原因,不願證實或否認巴菲特是否介入,他說:「我們已決定這麼做,會和每家銀行商討解決後續問題。」巴菲特也不予評論。

今年有11家銀行倒閉。7月11日以來就有7家銀行破產,密集程度為1990年代儲貸款危機之後僅見。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對大多數存戶只提供最高10萬美元的保險,某些退休帳戶的上限為25萬美元。

巴菲特撤出此一存保市場的舉動顯示,產業人士擔憂未來還會有銀行倒閉。

收購破產銀行的公司有時會買下所有存款,政府保險上限便無關緊要。但若收購銀行拒絕承擔,大額存戶就會損失掉超過FDIC保險上限的部分。

FDIC表示,堪薩斯州哥倫比亞信託銀行(CBT)今年8月22日倒閉時,約610個帳戶裡總計4,600 萬美元的存款,可能超過上限。

【2008/09/11 聯合報】@ http://udn.com/



22cents
Not yet
2008/09/11 23:43
My gut feeling is that the situation has not come to and end yet. Not now.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economic downturn is the housing market. Only when the housing market becomes stable, there is a chance to recover.

When will the housing market becomes stable? It is really simple. Not until when the price falls to reasonable level so that people's salary can afford it. Are we at that level yet? It is getting close but still a long way to go. Even this is after about 35% price drop during the last 12 MONTHS (US housing market).

Does the F&F bail out work? No body knows. This is a gamble. A gamble which US government can not lost but the taxpayer does not want to play. To put things worse, there is huge tsunami of Alt-A loan coming whose scale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subprime mortgage. Nobody seems care. The takeover of F&F may be the first taste of the power of Alt-A loan problem. The government must know something we do not know. Otherwise, they will not move this quickly. So, unfortunately, I just can not see there is an optimistic chance for a winning game.

The price correction is historical and unprecedented. The effect is huge, strong and long lasting than most of the people realized. This may be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global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re we ready for the rock?
davidforster(kerrier) 於 2008-09-12 00:48 回覆:
亂世是撿便宜的時機,但小心謹慎的一定要的。多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