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01 16:49:37瀏覽535|回應0|推薦2 | |
如果你在丹麥對別人介紹自己,前3個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你在做什麼工作?」「人們會很聚焦在你的職業,不是你的地位,而是你工作的內容和價值,」喜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它就是你的一部份。」工作帶來身分認同,卻不表示年輕人的重心全都在工作上。在丹麥,“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是熱門的詞彙。他們更鼓勵女孩、男孩或是年輕世代,從小追求自我,探索出自己的夢想與天賦。 職場上的完美人生,有人說是「享受工作與生活」 他們說時代在轉變,工作的價值,是一種他人與自我身分的認同,「Job is your identity. (工作是你的身分認同),」「20年以前,人們的目標是想改變社會,但現在生活水準很好,你的注意力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包括你的職涯、人生」艾斯格指出。 那職業婦女呢?
位於哥本哈根北區的一所小學,就把「創意」和「獨立思考」融入課程中。上課的最後幾分鐘,孩子們可以隨意地問老師問題,學生們藉由問問題,激發創意、想像力、從宇宙中隨意抽出一個片段概念,在全體師生沒有負擔,沒有壓力的安全討論空間中,發展出不可思議的新宇宙,然後更加認識、了解自己。那種學習的無限自由,令人嚮往。 不禁反思,那身為家長呢?
當這些孩子慢慢長大,會成為父親與母親,在他/她們教養子女的時候,必定也會回歸到自己的童年。「在教養中,當你被鼓勵去追求你做得很好的事情,當你帶著這樣的文化成長,將會發現什麼是你要的。」當這樣的文化走入家庭教養中,媽媽不用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生活品質,仍可以做自己,同樣也讓孩子做自己。家庭中,沒有任何人被犧牲,被遺忘、或只是個配角。 那我們台灣媽媽們呢?
母親-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有各種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學歷、職業等等。不過,這些都不是那麼重要。 最近認識一位打算從上海回台灣生活發展的媽媽,不知不覺地跟這位母親聊了起來,她的聲音不疾不徐,表達她這麼多年來全心投入子女教養的心情,在她的話語當中感受到她流瀉出無比輕柔的一顆心,濃到化不開的深情,卻又有種可以隨時把手放開讓孩子去世界闖蕩的勇氣。 她說:「希望孩子可以就讀康橋,快樂的完成學習任務,體驗青春歲月,在單車與山林鄉土中探索自己,而非電視電腦手機。」她更說:「捨不得孩子出國念書,但是孩子會長大,我會回到十七年前跟老公兩個人談戀愛的生活。」似乎在她心中,一切一切又回到與當年無異的軌道上。但是她相信不管孩子飛多遠,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 知名親子教養作家桂花樹在她的新書「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曾說:「鼓勵媽媽在陪伴孩子的同時,也和孩子一起探索自己。因為你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取決於自己的內在人格特質,這內在人格特質則取決於原生家庭如何塑造自己。」
母親的暑假作業 寒暑假是學生轉換學習的階段。而身為母親,不妨跟孩子一起利用寒暑假,跟孩子同步成長,回憶自己的童年,而且沒有壓力。說說自己童年的小故事,帶他們去你童年玩耍的地方,只要有家人在孩子的身邊,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小動作,都能為家存入溫暖而珍貴的寶藏,生命瞬息萬變,每一個母親對子女的愛,卻永遠不會改變。洪蘭教授說:教養孩子其實是很辛苦的,夙夜匪懈,但是為什麼還有人如此前仆後繼,因為成果的甜蜜是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的。天道酬勤,種瓜得瓜,耐心教養,他會成才的回報你。 所以,母親的暑假作業教導他們善良、給他們勇氣、帶著他們身體力行、更教會他們珍惜光陰。
~改寫Tagore~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