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2 12:15:49瀏覽507|回應0|推薦3 | |
十二年國教將於兩年後正式實施,有許家長擔心,沒有明星學校的加持,將會不利於子女的培育,與未來的黃金資歷。「但是我們都知道,其實現在的大環境,我們真正需要的國際人才其實已轉變成必須具有創新、創意、獨立思考的人」(摘自前教育部長楊朝祥之語)。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社會上的菁英,發現他們成功的因素,重要的不是在智力,而是在兩項特質─創造力及工作的熱忱與紀律。 嚴長壽先生說:「上一代的成長pattern(模式)已不再,如果還用過去模式尋找未來是危險的。不是一味要把學生趕出學校,但我必須用很殘酷的口氣對年輕人說,現在,你必須用更快速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未來,了解每一分、每一秒你所投資的時間和機會,如果你還在想獲得學歷就能獲得工作,機會其實就沒了。不要再循著過去的模式,去尋找未來成功的道路。」 一、創造力。創造力是美國企業的優勢,很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台灣現在的菁英教育,無法培育出有創造力的學生。多數成績優秀的學生通常長於背誦、理解、分析,組織能力也都不錯,但是碰到需要創新能力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個性開放,敢冒險,有多元化的思考的人才。正如同事業成功的領導者。 二、工作熱忱與工作紀律。工作熱忱與工作紀律是日本與德國能從戰敗國,很快地重建為經濟大國的重要因素,同樣值得我們學習。舉一個例子,嚴長壽先生只有高中學歷,卻博得國內觀光教父之稱,對社會有很多的貢獻。根據他的自述,他靠的就是工作的熱忱與努力。沒有工作的熱忱,就不能忍受失敗、就不能堅持、就不能精益求精,而這些都是一個人事業要成功所要經歷的過程。在現行的考試領導教學之下,學生一天到晚都在讀書補習,這種扭曲、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反而讓學生彈性疲乏、失去學習的熱忱。 三、對國家社會有大愛、能回饋鄉里。一個菁英份子,縱然事業有成就,但是如果不曉得回饋國家社會,則辜負了大家的期望。要如何讓一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產生一種關懷呢?學校每年由學生會策劃投入社會公益,真的不為虛名、不為掌聲,只覺得應該要讓孩子從小就要從多方面讓他去認識這個環境、認識社會上各個階層、認識生命不同的層面。唯有深入的接觸,才能產生真正的關懷。 如吳寶春、曾雅妮、齊柏林,堅持夢想,對鄉土充滿熱情。認識自己、了解工作的意義、發現大環境、最終還是要關照自己生命的價值,利己之外還能奉獻社會、服務人群,這種公益價值是我們台灣社會非常缺乏的,現在的學生缺乏有人去引導,如何在發現自我,付出關懷與熱情,那便是「教、育」的美好。康橋一直努力著,不管外界是否有任何的誤解,我們堅持做對的事、我們堅持給孩子更多體驗人生的機會與舞台。不管時局政策如何變化,創造力、工作熱忱與工作紀律、對國家社會鄉里有愛,其實才是真正的核心重點。 ~ "12年國教推進菁英教育"讀後綜合整理 ~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