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可以這麼理解故事裡的文字與符號
2015/05/27 14:38:29瀏覽2772|回應0|推薦15

   文字的後面,還有文化;故事的後面,也還有故事。

   當我們在閱讀故事,或是看電影時,那些表面上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想法,或是那些好像我們早就明白的詞彙之間,應該都還有再討論的深度,再探索的廣度,因為看似已經密合的文字與文字、影像與影像之間,都還藏有許多細微的邏輯思路。

    想要探究這些文字或影像內部的廣度與深度,進入這些思路的迷宮,可以倚賴的其中一種工具,就是文字或符號背後的文化。透過文字符號的引導,進入文化的內部,通常就能夠找出堆砌這些文字的意識型態和作者的動機目的。

    有許多作者(創作者),其實都是很有意識地,在刻意堆疊安排符號。例如,導演諾蘭(Christoper Nolan)在《全面啟動》(Inception)這部電影裡,所擺放的意象符號,很明顯地,都是刻意的安排、有目的的佈署。這些符號上的安排,就如同畫家在畫布上,巧妙有意的擺設,都是具有象徵意義與意象目的刻意配方,意圖引導讀者或觀眾,往某種特定的方向思考,甚至暗藏他所設定的答案。

    也就是說,一個簡單的文字或符號,背後都藏著許多的線索,通常透過文字與文字的連結,就能找出一捲宛如迷宮女神阿里阿德涅(Ariadne)的線軸,捉緊這條線軸前進,就能找到那位謎樣的米諾斯怪獸,揭發這個迷宮裡,無人知曉的秘密。

    在詩詞文學裡,藏著秘密的當然是文字;在圖畫或雕刻裡,藏著秘密的就是象徵性的符號;而在電影裡,藏著秘密的細節,就更多了,既是對話中的文字、角色的名字、背景歌曲的歌詞,也是影像中的象徵性符號、或是躲在暗處的象徵性文字。

    於是,文學、藝術、或是電影的研究探討,就好比是文科生的「顯微鏡探索」。閱讀者(觀察者)拿著「文化放大鏡」,把已經發現的「文字詞彙」或是「視覺符號」,放在「文化向量」裡,比較觀察,然後就會發現這個詞彙或符號,在文化顯微鏡下,竟會顯現出某種特殊的「脈絡」,能夠連結融入其他的文化符號裡,共同組織出鮮明又豐富的畫面,烘托出這個詞彙或符號在作品裡的特殊目的。

    文詞或符號的觀察者,就如同生物科學家,喜愛探索異域、找尋新物種一樣,樂中於探索每個作品、思索文化的意義、找尋符號的寓意。

    正如同十九世紀的生物科學家,曾經為那些一般人沒放在心上的生物,一一命名界定一樣;文字符號的觀察者,也樂於為那些躲藏在文詞影像中,看起來不起眼的符碼記號,找尋屬於它們在文化裡的「界門綱目科屬種」,一方面為這些符號定位,另一方面也為整個看似平面的作品,描繪出背後的深度與厚度,產生故事的立體效果。

    透過對於文字符號的觀察,那些原本看起來平面的故事,或是難懂的故事,於是都能在文化三菱鏡的背後,產生繽紛多彩的立體形象,衍生與文化接壤的更多故事,甚且,還能挖掘出人性善惡難辨的細緻肌理,以及不同文化裡的生命智慧。

    由「文字符號的觀察」這個角度看來,或許我們還能解開,「為什麼學好英文,不等同於具有世界觀」的概念。

    背了好多單字,搞懂許多詭異的文法,或是考了好高分的托益或是托福,其實並不代表具有同等的國際觀,因為,如果一個人無法理解文詞背後的文化,沒有進入屬於不同國家與不同世界的文化意識裡,自然也無法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處境裡的人,可能有的作為與想法。於是,即使有著高超的國際語言,能否同時具有世界之「觀」,則是另一個問題了(關於「世界觀」,下回再補上另一篇文章)

    同理可正,若是沒有高超的語言能力,但是對於他國文化、其他世界,始終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願意感同身受、謙卑認識,那麼,即使有語言的障礙,卻不見得會有「國際『觀』」的限制。

    文化,是進入另一個國家的橋樑,而不是語言。

    同理心,則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方法,應該不是自以為是。

    故事,幫助我們進入新文化,也進入他人的心。

    文藝,看不見聽不聞摸不到,彷若無用;但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235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