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1 10:37:47瀏覽8761|回應0|推薦15 | |
雖然是遠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故事,《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 卻演出了,幾乎就在我們周圍,眼睜睜就看得見的許多事實。這是一個關於一個國家的衰亡,與另一個國家的興起,一個王者的頹敗,與另一個領導的新世紀。 人活在自然裡,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若是自然界的一切,生生滅滅,源源不絕,人類的文明,不也是。一個文明的興起,代表另一個文明的隕落,一個英雄的崛起,同時也是另一個王者的崩壞。Ridley Scott 所導演詮釋的《出埃及記》Exodus,便展現了 王者的干戈與起落,以及 人類文明的不斷前行。 。。。。。。 最近,有朋友提醒,這部落格文章,寫太多關於神和宗教的內容,顯得有些偏頗。想了想,好像有這麼一點。所以,雖然《出埃及記》是一部關於 聖經 的電影,講述的也是 聖經 裡的故事。不過,這次,反其道而行,在接下來的討論文章,不涉及 聖經,也不從跟 神 有關的內容談起。 讓 人 當主角。 。。。。。。 Scott 的《出埃及記》,到底要講些什麼故事呢?最上面那張 劇照,大概就已經描述出大致的梗概了。 摩西(Moses, staring: Christian Bale)跟 拉美西斯(Ramesses, staring: Joel Edgerton)兩人,都是故事裡,重要的角色。原本,在 聖經 裡的故事,真正的主角是 摩西;不過,Scott 改編的 《出埃及記》,則強化了 Moses and Ramesses 的兄弟情誼,透過兩人一模一樣的雙劍,代表情義上的連結,製造出兩人的為王的經過與對比。 劇照上的背景是「金字塔」,首先,當然是意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在埃及。不過仔細一看,右半邊的金字塔全面黑掉,左半邊的,則是一小尖角的光明。 黑暗金字塔的部份,又大又廣,應該是暗示著 埃及國勢,到了 Ramesses 時期,已經走向下坡,甚且是,走入窮途末路的廣闊黑暗,進入亡國前的,國王昏庸 與 民間疾苦。而那個帶領埃及,走入如此境地的人,就是代表 治國無方 又 領導無略 的 Ramesses,也就是站在金字塔前,黑色部分的 埃及國王。 至於金字塔左半邊,閃亮的狹窄壁面上,帶著一絲金色的光芒。那是一道曙光,雖然範圍微小,但是反光力道十足,充滿了希望與未來。站在這到曙光前面的,則是 摩西。他是新世紀的領導者,將會帶領人民(希伯來人)走向充滿希望與「受眷顧的」 迦南蜜奶之地。 再者,劇照還顯示,Ramesses 這位王,身著金色盔甲,是一位名正言順的王者;Moses,則穿著黑色盔甲,因為他僅是 Ramesses 手下的將軍。 然而,故事一開始,有場祭典,當時的祭司提示,將有位新王者降臨。所謂的「新」王者,當然是相對於「舊」王者而言。舊王者,就是穿著金色盔甲的Ramesses,而新王者就是摩西。(所以電影名稱,才會出現 Gods and Kings 這種對比式的片名。) 既然,Moses 將會是個新王者,關於這個暗流中的王者,隱藏版的新亡,則暗示在 摩西頸上的 金色圍巾。若是由右邊的劇照看來,關於王者的符號,除了頸上的金色圍巾,手臂上的金色護甲亦然。不過,最為顯著的,則是腰間的金色王者之刀。 Moses 的把金色之刀,閃閃發光,看起來氣勢昂揚,比起後面 Ramesses 那把已經開鞘的刀刃,氣勢強悍許多。明明是兩把一模一樣的刀,為什麼會有差別?這兩兄弟,有太多的「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甚至是「相反」的性格,造就了他們兩人不同的形式作風、處世方式,帶領著他們的人民,走向不一樣的命運,也造就了兩人迥然不同的未來。 關於這對兄弟王者,可以簡化成以下對比: 金色盔甲 vs. 金色圍巾; 一昏君 vs. 一明君; 自以為是的國王 vs. 謙遜屈服的國王 走向黑暗 vs. 走向光明 一個國王,代表著一個國家;國王的明或昏,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興或亡。一個王者,是否能夠體察民意,以民之苦為苦,則能決定一個國王的高度。所謂的高度,也代表能否有長治久安的能力。 看待這電影,說實話,也不用那麼嚴肅以對,因為偶而出現的諷刺,還真讓人不小心會,「噗」地 會心一笑。那些諷刺,一點都不是隱喻,完全明顯到能夠讓人輕易地,從許多細節,對號入座,找到我們現世裡,許多的荒唐、荒謬、和可悲。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三千多年前的政治鬥爭故事,不若說 Scott 根本就是有心故意,把當今的政治謬論與荒誕,影射到他的故事裡。 。。。。。。 既然是個史詩作品,故事自然有個相當的廣度。除了政治、戰爭、天人交戰的主題,當然還有愛情與親情。電影裡,讓人最為之一亮的,應該就是飾演 Zipporah(西玻拉)的 Maria Valverde。 Moses 跟 Zipporah 之間的「愛的宣言」,和「牽手一世情」的誓言,放在今日世界,還真是一種對比與警示。 (不過,相對於當時人們的單純生活,二十一世紀每個在外面闖蕩工作的人,面對的已經是很不一樣的多彩世界。在這個多元的世界,對於一個人的身心改變,與過去維持一種生活長達數十年的人來說,非常巨大。於是,如果在工作期間,雙方已經因為理想或信念等等的改變,漸漸地產生各個層面上的差距,難道,此時還非得堅守同一座堡壘嗎?今日,對於愛的宣言與牽手情誼的論斷,是否應該跟三千年前,標準一致?這答案,可不簡單啊。) 。。。。。。 Scott 闡述的《出埃及記》,與傳統的 聖經 故事,著重的角度有所區別,也加入不少當今的詮釋與諷刺。其中的十災,則是電影中,較為震撼的視覺效果;而且,電影也加入一些合理的解釋,即使,聽來相當可笑。但是,那種諷刺,讓人幾乎只能苦笑,因為,今日,不過只是當時的半斤八兩罷了。 若說《出埃及記》真有什麼可惜之處,應該就是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轉變與情緒調整,並沒有獲得很多闡述。尤其是 Ramesses 的部份,應該可以是很有戲的角色,但卻沒有獲得非常強烈的展現。當我揣測 Ramesses 的心情時,覺得那真是痛徹心扉的煎熬,以非憤恨或絕望可以形容。想想,自己的最親愛珍重的兄弟,竟是毀掉自己的最大敵人,還以他的神,以一隻無名的手,殺了自己的更愛的親生骨肉,如此的情感矛盾,完全集中在一個平凡人身上,這樣的傷痛,應該會遠遠地,比電影中 Ramesses 的表現,還要再更誇張、更瘋狂點才是。 或許,是因為導演要處理的內容太多,以至於角色都相較平面吧。 面對自然,人,即使是王,都該謙遜。摩西自覺到了,不過,Ramesses 不願低頭,自然,便令他低頭了。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