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13 02:43:28瀏覽1167|回應0|推薦3 | |
前一陣子國際油價走勢有如脫繮野馬,以前所未見的步伐急速漲升,幾乎天天創下歷史新高,加以季節性需求强勁、煉油産能意外頻生及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未除,國際油價漲勢至今看不到盡頭。不幸的是,高漲的國際油價已開始影響國人的日常生活,不只是加油時的心痛,重要民生物資齊揚的現象尤讓人心驚,在政府高官爲經濟成長率「保四」傷透腦筋之際,高油價引爆的連鎖效應已將財經政策拉到成長與穩定的十字路口上。 面對節節走高的國際油價,政府財經首長向來都是以「影響有限」回應。行政院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石油供需結構沒有巨大變化,臺灣和全球經濟也未因油價上漲而受到影響;經濟部長何美玥則說,我國産業及經濟結構已經轉型,對原油的依賴不像以前那麽高;還有主計官員拿出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指稱,將通貨膨脹等因素納入考量,現在的油價只有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的一半,因而油價問題不像其絕對值屢創新高那般嚴重。政府官員爲安撫民衆心理而泰然應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講得這般雲淡風輕,卻也太過不知民瘼,尤其是高油價的影響已經開始深入每個人的生活。 台塑最近一舉調漲國內汽油價格近一成引發的風波,是最直接看到的影響,而從國際油價一年來已大漲逾四成的客觀事實來看,沒有自產油源的台灣又能逆勢抵擋多久?更何況,仍是國營事業的中油不漲油價,等於是用公共預算補貼用油人,既不符使用者付費精神,更與高油價時代應有的以價制量節能政策背道而馳。因此,在國際油價直直前衝下,油價上漲是終究要面對的事。 油價一動,各行各業的運輸支出及生產成本都會跟著增加,但能否將新增的成本反映到下游,甚至到末端的消費者,則端視各產業的景氣及效率而定。可是,這一波漲勢顯然凶猛,近來代表大宗物品價格走勢的躉售物價指數,在原材料、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等不同的加工階段,已出現明顯的價格轉嫁現象,代表生產面的吸納能力接近極限。由此推估,未來數月的消費者物價勢將跟著走揚,在今年前八月消費者物價漲幅已逾百分之二、逾越經建目標之下,今年物價情勢顯然難以樂觀;更何況,與油價有連動壓力的電價、公共運輸費率等,目前尚在政府人為控制下暫隱不發,但這也是犧牲財政換來的,國內物價無可避免地將面對電價上漲的強大衝擊。 除了生產面推升的實質上漲壓力外,高油價帶來的物價上漲預期心理,加上近期颱風頻頻,更給予零售末端太多伺機哄抬的空間,便當、早餐店、各種小吃等每份漲個五元、十元,近來早已是司空見慣;保母費、點心費、補習費、成品西藥、私人診所診療費等沒有公訂價格的,也是沒來由地一個接著一個漲;另一方面,本應是穩定力量的政府公部門,竟也跟著民間調高多項規費,例如戶籍謄本申請、公司登記、掛號費等。於是乎,不含食物類價格的商品類價格,今年漲幅擴大,易漲難跌的服務類價格也開始走高,當前物價問題已比官員想像中嚴重。 可是,高油價可能帶來的物價連鎖上漲問題,將直接挑戰政府當前經濟成長「保四」的政策目標。一般來說,預防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是從控制需求著手,即以緊縮貨幣供給、財政支出等方式讓需求降溫。但是,面對經濟成長率低吟之勢,政府卻要全心全意努力讓需求升溫。也因此,儘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十度升息,中央銀行卻沒有立即跟進,所著眼的正是經濟成長的優先性。但在近期物價漲勢明顯下,此一「成長」重於「穩定」的政策顯然已面臨考驗。當高油價已成為阻擋經濟成長與物價穩定的巨大逆風時,政府經濟政策已到了一個檢討的關鍵時點。 (本文原刊於2005/08/17聯合報社論)
|
|
( 時事評論|財經 ) |